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传统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经济观念,影响木民族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回族民俗入手,论述了影响回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如何发挥回族自身优势,促进宁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勉卫忠 《农业考古》2005,(4):201-20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茶与回族社会所凝结成的历史,叹赞岁月悠悠,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其茶文化相伴的过程。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本民族的茶文化,而且对回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乃至于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追溯了回族服饰文化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回族服饰文化艺术的特征,阐述了回族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从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等5个方面探析了回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回族民间报刊宣扬的民族文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皓 《甘肃农业》2005,(8):57-58
当代回族民间报刊作为老百姓的信息平台,不但满足了回族人民信仰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整体回族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本文主要是针对民间报刊《穆斯林通讯》②反映的民族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作为山东省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青州,当地回族社区也正处于城镇化的影响下,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之间获得协调成为当前社区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正是基于山东省青州市回族社区的考察,分析城镇化给回族社区带来的经济、居住格局、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武回忆 《农业考古》2006,3(5):220-225
我国是一个茶的国度,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这个万紫千红的茶苑文化中,回族茶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回族人饮茶、赏茶、喝茶、卖茶,开发茶产品等等,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本文以西北回族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了回族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7.
青海真正意义上的回族文学应该从新时期算起,当时青海一些热爱文学的有为之士开始拿起笔,以自己民族的生活为题材创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还显稚嫩,但回族作家却已有了抒发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意识。新时期青海回族文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厦中。  相似文献   

8.
回族茶文化 盖碗为茶具回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又称“回回”。 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久居中国 ;13世纪以来 ,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他们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它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拥有 72 0多万人口。散布全国 ,主要与汉族杂居。使用汉语文 ,多信伊斯兰教。回族人啜饮茶同汉族不同 ,他们时尚啜盖碗茶。盖碗茶综合了汉族通常所用茶具茶壶的壶盖、茶杯的杯(碗 )和茶盘的衬碟 ,亦即 ,啜饮盖碗茶时的茶具 ,只有一个盖碗 ,它的主体是一只茶碗 (茶杯 ) ,上…  相似文献   

9.
回族茶艺是中国传统茶道艺术与回族饮茶习俗的有机结合,因其有九道程序而被称为"九道盖碗茶"。该茶艺在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创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回族特色。回族茶艺以"盖碗茶"为载体,演绎着浓郁的回族茶文化、回族服饰文化及穆斯林清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在对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存在问题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外社会学界关于社会资本研究的成果,对回族传统伦理文化与回族商人(回商)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得出回族传统文化中鼓励信任、团结互助、经商、求知等伦理规范对回商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对回商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研究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开始,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独具特色的民族。笔者主要从回回民族的形成、回回习俗信仰和人文性格的角度分析,探究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回回习俗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总结出回族尚洁求真,信仰唯一的人文性格。通过对性格分析,得出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最充分、最优化的发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13.
回族婚姻法律渊源众多因而是我国少数民族婚姻中特色鲜明的一支。本文试图透过一个典型的回族社区,在亲身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新兴的法人类学方法,对处于多元法文化规制下的回族婚姻的现实样态进行描述并给予简单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回族食品──麻食子宁夏平罗副食品公司丁超(回族)“麻食子”是一种回族传统的民间风味小吃食品。宁夏山区的回民叫它“麻食子”,川区的回族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中原因民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据史书记载,早...  相似文献   

15.
“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过回回的盖碗茶。”喝盖碗茶是宁夏回族的一种普遍嗜好。“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晌盖碗。”“一天不喝浑身乏,两天不喝眼发花,三天不喝把病加。”可见茶与回族的关系了。 回族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结婚丈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宁夏汉、回两个民族1571人(汉族888人,回族683人)的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等三项人类左右不对称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宁夏扣手R型出现率是49.01%,L型出现率是50.99%;扣手R型出现率回族为49.78%,汉族为48.42%;男性为26.73%,女性为22.28%.交叉臂R型出现率是48.57%,L型是51.43%;R型出现率回族为48.46%,汉族为48.65%;男性为27.56%,女性为21.01%.惯用手R型出现率是90.20%,L型出现率为9.80%;R型出现率回族为88.73%,汉族为91.33%;男性为49.14%,女性为41.06%.扣手、交叉臂、惯用手三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农业(包括牧业)一直是包括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内的青海穆斯林经济的主体经济,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之所以形成以农为本的经济文化类型,其中既有民族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目前,青海穆斯林农业生产还是重复着祖先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安于自然和半自然经济的状况。如何改变青海穆斯林农业发展中的落后因素,挖掘民族文化中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有力因素,充分利用青海穆斯林聚居地区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力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今后发展青海穆斯林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砀山县少数民族经济经济发展现状 砀山县是安徽省少数民族散杂居重点县之一.全县有人口100.3万人,有回族、蒙古族、壮族等25个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回族1.47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全县有规模以上民族企业4个,有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10个,有特色养殖产业基地1个.2009年、2014年砀山县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相似文献   

19.
宁夏汉、回族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宁夏汉、回两个民族1571人(汉族888人,回族683人)的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等三项人类左右不对称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宁夏扣手R型出现率是49.01%,L型出现率是50.99%;扣手R型出现率回族为49.78%,汉族为48.42%;男性为26.73%,女性为22.28%。交叉臂R型出现率是48.57%,L型是51.43%;R型出现率回族为48.46%,汉族为48.65%;男性为27.56%,女性为21.01%。惯用手R型出现率是90.20%,L型出现率为9.80%;R型出现率回族为88.73%,汉族为91.33%;男性为49.14%,女性为41.06%。扣手、交叉臂、惯用手三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朱永梅  陈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30-15031
藏区是藏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4省的10个藏族自治州和2个藏族自治县,长期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羌族等许多民族,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国家稳定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在非均衡模式下,当前藏区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如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藏区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包容性增长策略,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文化建设投入,采用藏区居民易于接受的形式,推动藏区文化的演进,保障藏区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