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熔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时间短,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辣椒疫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工作中产孢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孢的最佳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在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溶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时间短,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辣椒疫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工作中产孢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种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纯营养菌丝的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胡萝卜琼脂和玻璃纸胡萝卜琼脂培养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对菌丝生长速度、卵孢子产生、孢子囊产生时间及R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纸胡萝卜琼脂培养的大豆疫霉菌,10 d内不会产生卵孢子,当大豆疫霉菌从玻璃纸上取下时,不会带有培养基,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RNA,满足差异显示反转录PCR对RNA质量的要求,是一种适合大豆疫霉菌纯营养菌丝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紫外线照射供试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诱发突变,研究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性状、抗药性、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动孢子的相对存活率随照射距离及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紫外线照射使大豆疫霉菌生长速率、生存能力、生殖能力、致病性等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防治大豆疫病的新型杀菌剂,离体条件下测定了23.4%瑞凡悬浮剂对大豆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3.4%瑞凡悬浮剂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0.010 5μg/mL、0.018 8μg/mL和0.003 3μg/mL,但对游动孢子释放无抑制作用。说明23.4%瑞凡悬浮剂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过5种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室内叶片鉴定与田间灌根法鉴定结果吻合率在72.61%。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防治大豆疫病的新型生物农药,离体条件下测定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043 6、230.370 1和0.726 5μg.mL-1,但对孢子囊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说明申嗪霉素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安徽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游动孢子囊产量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对采自安徽的56个辣椒疫霉进行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分析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安徽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在10%V8培养液中的游动孢子囊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辣椒疫霉的致病力与游动孢子囊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r=0.165,R2=0.027 2)。[结论]辣椒疫霉产孢性能较稳定,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菌致病力的强弱相关性很小,认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种子分泌物中酚酸是否影响大豆疫霉生长发育及侵染行为,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大豆疫霉抗病品种Williams82、感病品种Sloan及非寄主菜豆紫花油豆、玉米绥玉23种子分泌物中酚酸种类及含量,测定外源单一酚酸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趋化性及成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和品种...  相似文献   

10.
辣椒疫霉产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合成培养基1/2MS和MS对辣椒疫霉菌进行培养,每天光照10h,光强1500~20001x,(22±2)℃条件下,可使疫霉菌顺利产生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暗培养则只有菌丝生长而不产生孢子囊。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大豆疫霉菌在新疆的分布和新疆大豆疫霉菌的毒力组成,采用大豆叶碟诱捕法从新疆大豆田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并采用幼苗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大豆疫霉菌的毒力。结果共分离到26个大豆疫霉菌株,毒力测定鉴定出20个不同的毒力型,说明新疆的大豆疫霉菌表现出丰富的毒力多样性。新疆大豆疫霉菌对抗病基因Rps1a,Rps1c和Rps1k的毒力频率均为0,因此,可应用这3个抗病基因对新疆大豆疫霉根腐病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大豆疫霉群体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连续3年对黑龙江省东部4个具有代表性地块桦南县土龙山镇生产田Ht、桦南县曙光一队生产田Hs、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品种试验田Jn和农垦科学院大豆品种试验田Nk土样,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其中的大豆疫霉,利用一套含单个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近等基因系,通过国际通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大豆疫霉生理小种。结果表明,379株大豆疫霉分别属于105种致病型,其中包括24个生理小种,1种IRT和80种新致病型,每种致病型优势度不明显。24个生理小种中,0、10、14和40号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供试大豆疫霉群体对单个Rps基因的致病频率显示,在黑龙江省东部种植含有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风险较高,而种植含有Rps1c、Rps1k和Rps3a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随着时间推移,黑龙江省东部大豆疫霉单个菌株聚合对更多Rps基因毒性,单个菌株毒性增强。大豆疫霉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且随时间推移群体毒性也增强。空间上,生产田大豆疫霉群体较试验田群体毒性结构更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3.
付红梅  李森  檀根甲  王子迎  赵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82-11484,11495
[目的]筛选具有生防潜力的大豆疫霉拮抗菌,为寻找病害防控措施、设计新的疫病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方法]从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采集大豆根围土壤样本并分离各类土壤微生物,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对大豆疫霉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测定拮抗力较强微生物对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抑制率及其对大豆疫病的控制作用。[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拮抗效果相对较好的细菌,命名为B048菌株。对峙试验结果显示,拮抗细菌B048菌株对大豆疫霉的生长抑制率达97.5%;拮抗持久力测定显示,在与大豆疫霉对峙培养21d时抑菌带宽度仍达20.0mm;在盆栽试验中,B048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为100%。经形态学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拮抗细菌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论]拮抗细菌B048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成大豆疫病生物防治菌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围土样中筛选得到对大豆疫霉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4株,经平板测定,生防菌株BY-2的防效最好,达79.00%;对其不同发酵时间的代谢液活性进行测定,发现72 h代谢液的抑制效果最佳,达到40.93%。BY-2代谢液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为39.89%~57.71%;其挥发性物质能显著抑制疫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为81.70%~91.94%。离体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BY-2菌液处理对大豆疫病具较好的防治效果,离体叶片防效和盆栽防效分别为63.38%和75.01%。此外,用BY-2活菌液灌根大豆幼苗的鲜重、干重、根长和茎长显著增加,表明生防菌株BY-2能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影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卵孢子生活力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些大豆生产区,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烂病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极具破坏性的病害,病原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病原菌卵孢子也可以存在于患病种皮内,但其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卵孢子通常休眠一段时间后才萌发,这阻碍了大豆疫霉有性生殖后代毒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MTT染色法检测处理后的卵孢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卵孢子龄期、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卵孢子的生活力。用0.4%的KMnO4处理45d龄期的卵孢子,或35℃下处理5d有利于卵孢子的萌动,H2O2、大豆根汁液和大豆根际土壤浸出液对卵孢子生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菌的分离、鉴定及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利用组织分离法,种子、植株诱集法和叶碟诱集法可分离到大豆疫霉菌。对分离到的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