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纬46度以北的柞蚕二化性地区,采用现行的一化和二化生态型品种做原始材料,在长日照下进行连续性的化性选择,改变了原品种的化性遗传基础,育成了四个化性稳定的一化性新品种。经农村生产鉴定,一化率比一、二化生态型品种高3~8倍;品种之间具有良好的杂交互补作用。新品种接近纯系一化,属长日照(LD16:3)滞育类型。光照对化性的作用力甚小,可解决生产中所存在的化性易地、易时变性问题。因而,适应生产区域广;能灵活选择放养季节;茧质优于二化性品种。柞蚕现行品种的化性均属生态类型。不经人工选择,无化性纯系品种。每一个生态型品种自身,不论其原属一化性或二化性,均存在着一化和二化两种化性遗传基因。由于品种长期生活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品种之间化性因子组合的复杂性,从而就有化性分离频率的差异。若能充分利用可激发化性剧烈分离的光照条件,进行化性连续筛选,就能选育出化性接近纯系的品种。 柞蚕化性是遗传的,而且可以改变。一化生态型中可以固定一化,二化生态型中也可选育一化。反之,二化生态型中可固定二化,一化生态型中也可选育二化。 相似文献
2.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河南一化性柞蚕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地处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使河南成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产区。历史以来,柞蚕生产一直是山区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建国以来,柞蚕生产出现了多次起伏,产茧量一直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近年生产有了平衡发展,但柞蚕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远没有得翻很好发挥。 相似文献
3.
河南柞蚕在秋制种过程中,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离为75cm,蛹茧茧柄朝上用蚕匾排放,集中照射蛹脑部分,每昼夜连续感光17 h,羽化率可达40%以上,基本解决了河南"一化二放"秋蚕放养蚕种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气象因素对柞蚕产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蚕期的日照、气温、降雨量和温湿系数等因子对产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只有相对湿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幼虫龄期的气象因子与产茧量的关系,一、二、三龄期均不显著,四龄期的温度和湿度与产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四龄期的温度和温湿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五龄期只有相对湿度达到显著水平。根据产茧量丰欠的历史情况分析四龄期温湿度对产茧量的影响,结果是:丰年的日均温为17.85℃,相对湿度为74.43%;灾年的日均温为21.61℃,相对湿度为61.42%,高于21.62℃的天气在5d以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河南一化性柞蚕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并与野生的冬虫夏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有效成分中,河南一化性柞蚕蛹虫草氨基酸(除异亮氨酸)、虫草素、虫草多糖均高于野生冬虫夏草,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也很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铅、砷和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7.
8.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适生地,柞蚕蛹资源丰富,可常年培育蛹虫草。试验表明,利用一化性柞蚕的滞育蛹培育蛹虫草,蛹体僵化的快慢与菌种的形态、菌液的稀释倍数、接种剂量有关;蛹体僵化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18~27℃。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前,一化性柞蚕基因组图谱不完整,缺W染色体未被组装,而W染色体是柞蚕雌性个体最重要的一条性染色体。为辅助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组装策略的制定,基于二代高通量测序,结合划动窗口统计、k-mer曲线拟合及基因组从头组装等手段,对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的GC含量、杂合度、基因组大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化性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GC含量约为36%,杂合度约为1.25%,从头组装获得的基因组由852 519条scaffold组成,总大小约为760 Mb。说明一化性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属于高复杂度基因组,单纯二代数据组装的基因组质量较差,需要利用三代测序及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保证将来雌性个体基因组组装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利用一化性柞蚕蛹培育的蛹虫草的部分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并与野生冬虫夏草和野生蛹虫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虫草中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冬虫夏草和野生蛹虫草,其主要的有效活性物质含量较高,重金属含量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以内,并且不合铅元素,完全可以替代野生冬虫夏草或野生蛹虫草,可利用一化性柞蚕的蛹人工工厂化培育蛹虫草,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南阳发展一化性柞蚕业的优势,并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南阳柞蚕业的发展措施及意见。 相似文献
15.
1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一化性柞蚕茧当年春季人工感光羽化率与自然羽化率的比值关系,2017—2020年4年间对一化性柞蚕品种河三三进行了人工感光促进羽化试验。当年春季生产的柞蚕茧自然羽化结束后,密蔽种茧室,温度控制在22~26℃,每日用40 W的LED灯光照射(光源距柞茧1 m)17 h, 30 d后解除密蔽,恢复自然光照,调查人工感光羽化率。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茧人工感光羽化率与当年自然条件下春季柞蚕茧羽化率比值最高为9.00,最低为7.79,平均比值为8.61(-0.82~+0.39),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即人工感光羽化率会随自然羽化率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采用SPSS软件检验差异显著性,两者之间的比值年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者之间的比值相对稳定,该比值可为实际柞蚕秋种生产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现有的一化性柞蚕品种是以缫丝为主的工业型用茧品种,不能满足市场上对蚕蛹食品的需求,而在我国北方育成的二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只适用于柞蚕二化性地区放养。根据这种现状,从1995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一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选育研究,以期解决一化性蚕区柞蚕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为了解大茧型品种-豫大1号的茧丝品质,我们于2005年10月委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茧丝工艺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