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对广东省惠州市疑似感染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的病株毒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广东省马铃薯卷叶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CP基因设计的一对特异引物,以马铃薯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技术,成功扩增出336bp的DNA片段。用BLAST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用Clustal X构建PLRV的聚类图。结果表明:4个惠州PLRV不同分离物的DNA序列和氨基酸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惠州PLRV分离物与国内外13个PLRV分离物具有高度同源性。广东省惠州市的疑似病株确定为感染PLRV的马铃薯病株。 相似文献
3.
对大葱育苗进行探索,进行两段式育苗技术试验,与常规育苗对比,苗高2.5 cm,增长10.8%;茎干粗0.04 cm,增长40%;100株苗重80 g,增长15.8%;根长8 cm,增长28.6%。苗壮根粗长,有利于缓苗,生长较快,提高产量,产量高579 kg/667 m2,增长18.8%,产值多500~900元/667...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病毒病是大白菜三大病害之一.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此病.在药剂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毒原的研究报道较少,对河北中南部地区侵染大白菜的毒原尚无人研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和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秋大白菜病毒病发病期分别在保定、石家庄、邯郸和峰峰矿区等白菜主产区,采集具有明显病毒病症状的白菜标样556份(保定100份、石家庄299份、邯郸67份、峰峰矿区90份),集中栽在本所经过土壤 相似文献
5.
6.
研究评价了由北方春蚕豆区征集的经过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的8类108个蚕豆优异种质资源。对大粒(百粒重>140g)、多粒(荚粒数>3.0粒)、多荚(株荚数>20.0个)、长荚(荚长>9.0cm)等单一优异性状及其复合优异性状的种质提出了名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宁夏盐池县甘草种植园发生一种危害严重的甘草黑斑病。为了解甘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抗原相关蛋白(Alt)、延申因子(EF1-α)基因为目的片段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斑病病原菌种属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致病性分离物具有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显著形态特征。其分别以分生孢子短链和分生孢子长链着生,对应分生孢子横隔处具不溢缩或略溢缩和明显溢缩的差别,同时细极链格孢分生孢子可见明显加厚而呈褐色的横隔。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的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多条序列比对结果在99%以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结果,将甘草叶部黑斑病明确为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研究结果对了解甘草叶斑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豇豆优异种质产量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种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我国除个别省(区)外,都有豇豆的生产。我国的主要产地在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广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西、贵阳、云南、四川及台湾等省(市,区)。豇豆在我国的生产面积尚元详细统计资料,但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含水量对大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试验通过人工老化的方法,研究不同含水量对大葱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种子含水量由8.4%降至5.5%~2.5%,不影响大葱种子活力,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脱氢酶、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无显著变化;当含水量低于2.0%时,种子活力显著下降.经人工老化处理后,含水量在5.5%~2.5%的种子,其活力保持较高水平,且显著提高种子抗老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外源激素对大葱种子萌发、休眠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不同活力水平的大葱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脱落酸处理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研究了外源激素对不同活力大葱种子发芽与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促进大葱种子的萌发,加快发芽速度,提高活力.对于极低活力种子,低浓度(10 μg/L)赤霉素处理效果好于高浓度,25 μg/L赤霉素处理低活力种子效果显著;而对于中高活力种子,60 μg/L赤霉素浸种干燥处理有利于种子活力的提高.对于当年收获的种子,则是40 μg/L赤霉素浸种干燥处理提高种子活力效果明显.适宜浓度(0.5 mg/L)的脱落酸处理抑制种子萌发,降低发芽速度,促进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13.
大葱抗感紫斑病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葱对紫斑病的抗性,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以抗病性差异很大的2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病前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不论是抗病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发病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但感病材料下降的幅度大。发病前后,抗病材料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2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大幅度提高,但抗病材料增幅大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未发病时MDA含量差异很小,发病后MDA均增加,但感病材料MDA含量明显高于抗病材料。抗病材料脯氨酸的自然含量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两类材料脯氨酸含量都上升,抗病材料明显高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可溶性蛋白质的自然含量差异不大,发病后抗病材料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感病材料则略有增加。大葱受紫斑病侵染后,无论抗病材料还是感病材料,可溶性糖含量都呈下降的趋势,但抗病材料下降的幅度小于感病材料。感、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的自然含量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而抗病材料的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建立大葱组培高频再生体系,以‘铁杆大葱’的成熟胚为材料,探讨培养基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等因素对大葱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适合大葱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大葱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2,4-D (2~3 mg/L)。大葱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KT (1.0 mg/L)+NAA (0.1 mg/L),分化率达90%;对分化的再生苗移植于1/2 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及壮苗培养,生根率达到100%,炼苗移栽后小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大葱再生体系提供了依据,为后续大葱的遗传转化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组织培养中大葱染色体倍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葱茎尖分生组织直接成苗及分化丛生苗、茎盘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通过染色体压片,对大葱愈伤组织及幼苗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幼苗及丛生苗遗传稳定,其染色体未发生倍性变异,均为2n=16;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较差,愈伤组织染色体数变异率为43.4%,其中单倍体占6.7%、三倍体占2.5%、四倍体占10%、五倍体占4.2%、六倍体占3.3%、七倍体占4.2%、八倍体占3.3%、非整倍体占9.2%;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变异率为11.7%,其中单倍体占6.7%,三倍体占1.7%,四倍体占3.3%。 相似文献
18.
大葱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大葱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动态。结果显示,随着大葱的生长,可溶性糖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材料的变化有差异。日本品种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而地方品种胭脂红、托县孤葱在采收时假茎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假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高-低-低-高的趋势。定植30 d后假茎蛋白质含量最高,以后随着生长、发育,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到采收期假茎内蛋白质含量又在积累,葱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假茎相似。大部分材料定植后随着大葱的生长发育,假茎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近采收期达到最大值。不同材料葱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随着生长发育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葱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远远低于假茎。 相似文献
19.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从临床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别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H03、JG04和QJ04株,对4周龄未免疫鸡的攻毒致死率分别为92%、83%、67%,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IBDV VP2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序列共有492个核苷酸,编码164个氨基酸。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变化特征:第一亲水区P222A、疏水区的K249Q和S254G、N279D和T284A,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HK46﹑OKYM和CH1-97极为相似,而与致弱株Cu-1)及变异毒株Var-E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3株IBDV分离株均属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