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韩枫 《水禽世界》2001,(2):8-96
胚胎发育以及新生雏鸡生命开始最初数小时之内的生长和发育,几乎完全依赖于种蛋积蓄的营养。因此,初生雏鸡的生理状态必然受到种母鸡营养的极大影响。种母鸡的营养状况影响着雏鸡的出生活重、健康活力、早期采食行为以及雏鸡免疫力的水平。这些影响大多会伴随着肉鸡的整个一生。商品代肉鸡后天的营养和管理也许能够补偿种鸡先天营养不足造成的雏鸡出雏时状态不良等状况,但此种补偿却很少能达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2.
种鸡营养和雏鸡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胚胎及雏鸡的生长发育完全取决于种蛋的营养储备。因此,雏鸡出雏时的生理状态,如雏鸡大小、雏鸡活力以及雏鸡的抵抗力等很容易受到种母鸡的营养摄入状况的影响。1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应密切关注种鸡饲料营养对整个生产循环链的经济影响。表1说明了在同等效益情况下,整个生产循环中  相似文献   

3.
现场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雏鸡质量对肉鸡整体性能表现具有显著作用。获得高质量的雏鸡取决于孵化场因素、种蛋的储存条件及时间、种蛋的外部和内部质量、胚胎发育的生理状态、卵黄吸收情况以及一日龄雏鸡的营养储备、健康和免疫系统状态等。种母鸡的营养影响雏鸡质量,其需要正确的营养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达到最适宜的发育状态包括周龄、性成熟、体重和脂肪沉积,并生产高质量的种蛋(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如良好的蛋壳质量、水分含量、蛋黄蛋清比、脂肪含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状态等,以此生产高质量的雏鸡。本文阐述了种鸡营养对雏鸡质量影响的各个方面,并指出为确保雏鸡质量,必须为种鸡提供全价饲料,重视饮水卫生,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种鸡日粮中各种营养组分的含量与它们在种蛋中的含量存在线性关系.如果日粮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那么这些营养元素在蛋中的含量就会很低.而胚胎发育及新生雏鸡生命开始最初数小时内的生长和发育.几乎完全依赖种蛋积蓄的营养.初生雏鸡的生理状态必然受到种鸡营养的影响.种鸡的营养状况影响着雏鸡的出生活重、健康活力、早期采食行为以及雏鸡免疫力水平.因此,只有科学地饲养种鸡才可确保雏鸡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肉鸡生长速度较快,在良好的遗传潜力作用下,能更有效地发挥胸肌多、脂肪少的特点。目前在肉鸡遗传育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点对种鸡的饲喂与管理是一个挑战,要使种鸡保持着优异的繁殖潜力,需要良好的营养策略和饲养管理。1育雏育成期的营养挑战1.1限饲前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在限制饲喂前获得良好的开端较重要。除了适当的育雏管理,提供雏鸡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营养也较重要。公鸡7日龄体重对于获得  相似文献   

6.
<正>正在发育的鸡胚及刚出壳的雏鸡正常生长发育完全依赖于种蛋中原已输入或储存的营养元素,所以刚孵化的雏鸡,其生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受种母鸡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对影响雏鸡的一些重要营养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母鸡需要正确的营养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即达到最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肉种鸡饲喂的目的就是确保雏鸡质量和肉鸡性能的发挥. 1 现代肉种鸡的饲料营养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发育中的胚胎和出壳雏鸡所需的养分完全来源于沉积在蛋内的营养。雏鸡在孵出时的生理状态、性能等(如仔鸡大小、生命力和免疫状态)受种鸡营养状况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正> 1.序言影响雏鸡质量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能够控制的。但孵化厅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种鸡的遗传生产性能、营养以及父母代鸡种的饲养管理中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尽力找出为什么孵化率低和雏鸡的质量差的问题,为什么出雏太迟?为什么早期雏鸡死亡率较高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原因? 大约十五年前,一只肉鸡需五十天才能长到1400克,而今天只需饲养三十八天即能达到同样的重量,一则因为种鸡的遗传潜力已有很大提高;二则饲料成份已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向读者介绍美国乔治亚大学家禽系家禽推广专家WA.Dozier博士2003在乔治亚洲家禽会议上所作的“肉种鸡营养”的报告有关肉种鸡营养研究的资料较少,作者将有关种鸡的营养研究结果加以归纳文中提到的母鸡早期蛋白质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微量元素锌对繁殖性能的作用以及主张用绝对量表示母鸡的营养需要,而不是以百分数表示等,希望对我国的肉鸡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饲养肉用种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肉用仔鸡.现代肉鸡是指肉用配套品系杂交产生的雏鸡.肉用仔鸡是指8周龄左右的小鸡,体重不超过1.5kg;而9~12周龄、体重1.8kg的肉鸡称为炸用仔鸡;烤用仔鸡指4~6月龄、体重为2.95~3.6kg的肉鸡.肉用种鸡的饲养期较蛋鸡短,饲养难度也较蛋鸡高.因为肉种鸡体重较难控制,易过肥.过肥的公鸡易发生腿病,不仅影响配种,且影响种蛋受精率;种母鸡过肥产蛋量不高,易脱肛,且产蛋期死亡和淘汰数增加.因此,控制不好肉种鸡的体重,就会影响其饲养效果,降低经济效益.研究者们对肉用仔鸡的生长规律曾做过许多探讨,报道也较多,了解与掌握这些规律,是养好肉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提高雏鸡的抗病力在肉鸡生产中是很重要的,因为雏鸡的体温调节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反应能力低下,抗应激能力很差,最易受到烈性传染病的攻击,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种母鸡来提高雏鸡的抗病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在种鸡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VE,不但可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而且可增强雏鸡原发性免疫反应,保护雏鸡在这时期的免受或少受强毒的侵袭。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进行雏鸡鸡白痢病母源抗体检测试验所用的种鸡群中,整理出鸡白痢病阳性反应母鸡和阴性反应母鸡的产蛋率、出雏率及细菌分离率等材料,与我们估计的结果以及过去许多研究者报道的结论完全符合。虽然数字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而且只是一部分的危害情况,但仍足以说明鸡白痢病的危害性是严重的。为了引起人们对此病的重  相似文献   

14.
分别选用初产种鸡(27周龄)、产蛋高峰期种鸡(39周龄)、产蛋后期种鸡(55周龄)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鸡进行饲养试验,以研究种鸡不同产蛋期对后代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1日龄,初产种鸡后代肉鸡生长性能低于高峰期和产蛋后期种鸡后代肉鸡;在22~42日龄,初产种鸡后代肉鸡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全程1~42d,种鸡产蛋期对后代肉鸡的出栏体重影响不显著(P0.05),以初产种鸡后代肉鸡的料肉比最低(P0.05)。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肉鸡产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肉种鸡繁殖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在产蛋多的同时优化孵化率和出壳小鸡质量。肉种母鸡的繁殖性能主要包括产蛋率、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出雏成活率等。笔者主要从影响肉种母鸡繁殖性能的因素和提高肉种母鸡繁殖性能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种用肉鸡不同于商品肉鸡、以艾维菌肉鸡为例;7周龄父母代肉鸡,公鸡要求达到1000克左右,母鸡800克左右,而商品肉鸡可达到2000克以上。种用肉鸡要求在各个周期达到标准体重(见附表2—4)、才能多繁殖后代,达到高产的目的。因此要防止种鸡过肥过大,这就要采取限饲的技术。肉用种鸡既要满足营养需要,以保持健壮体  相似文献   

17.
岑溪市大部分农民过去规模饲养肉鸡,从出壳雏鸡到出栏鸡都习惯将公、母鸡混合在一起饲养,这种饲养方法是不够科学的.从调查大部分养鸡户获益的实践经验中体现出,科学的饲养除了喂料和管理等之外,还应该从出壳雏鸡起将公、母鸡分群饲养到出栏,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肉鸡商品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如马路镇义垌村民黎某,从1988年开始饲养肉鸡至今,每年出栏肉鸡一万多只,盈利五万多元.其做法是从出壳雏鸡起,将公、母雏鸡分开饲养至出栏.由于他养鸡效益好,岑溪市许多养鸡户到他家参观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肉用雏鸡是指0~3周龄的幼年鸡,对于肉鸡养殖户来说雏鸡饲养是基础,雏鸡健康与否决定着其以后的生长情况和本次养殖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着肉鸡养殖户或者养殖企业的经济收入,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肉用雏鸡的病死率呢?1防止脐炎脐炎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刚出壳雏鸡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因种鸡携带病原、种蛋污染或者孵化机污染所致。所以,预防雏鸡脐炎的最佳途径是进行种鸡沙门菌病的净化,搞好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在DF1细胞上增殖的高滴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黄羽肉鸡种鸡和雏鸡,以探讨IBD灭活疫苗(HQ株)对黄羽肉鸡的免疫效果。种鸡免疫试验结果显示:种母鸡体内产生高水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血清中和抗体,免疫30 d后血清中和抗体均值可达18.5 log2,免疫150 d后血清中和抗体均值仍维持在16.0 log2;高水平的种鸡抗体能使子代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使子代在出生后3周内能有效抵御IBDV强毒攻击。雏鸡免疫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高母源抗体雏鸡或低母源抗体雏鸡均可在免后3周产生12.0 log2的中和抗体并持续上升,可在2个月内抵抗IBDV强毒的攻击。提示IBD灭活疫苗(HQ株)可用于出壳雏鸡的主动免疫。  相似文献   

20.
凡从事肉用种鸡饲养的人员对控制母鸡体重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但要问为什么控制母鸡的体重、母鸡过肥的危害性可能会有好多人不甚明了。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肉用种母鸡的生理特征,在这里介绍一下母鸡过肥的危害及进行原因分析。肉鸡饲养产业中,生长最快的鸡就是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