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毅  李天斌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10-212,261
公路边坡的防护与治理是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在山区修筑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尤为重要.以一公路边坡工程的病害处治为实例,系统的分析了边坡失稳的原因和出现病害后的整治方案及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王家岭煤矿风井场地边坡稳定性问题,调查分析了该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在用赤平投影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Sarma法)和有限元法对整个场地典型边坡剖面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并给出了安全稳定系数.结果表明,二者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所用方法的合理性.对类似工程问题的评价、治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部山区道路边坡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中部山区某高速公路边坡场地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岩层产状、风化程度以及边坡产状等因素对边坡进行分区,并分别进行坡体的稳定性评价.提出各个边坡分区的固坡措施和植被重建技术,简介各主要技术的施工工艺.其思路与方法对边坡的稳定与护坡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云南小湾水电站边坡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云南小湾水电站2#公路边坡地质地貌及生态系统的现状,总结了初期边坡治理的经验教训,并以生态恢复工程学为基本方法,结合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提出了小湾水电站2#公路边坡护坡绿化治理方案。经工程实践证明,该治理方案正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孟底沟水库库岸稳定的影响因素,为水库库岸稳定性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不良地质现象解译的基础上,运用边坡单元将各岸坡段划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库岸稳定的诸多因素,把边坡单元的三维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指标,对影响边坡稳定的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边坡单元的库岸稳定性分段层次分析与评价方法。[结果]将该方法运用在工程实例中,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以边坡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水库库岸的稳定性,为工程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土壤生物工程在北京山区公路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公路边坡绿化不仅可以保护边坡,防治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改善公路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创伤,已经成为公路边坡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岸坡为试验示范区,以旱柳(Salix matsudana)作为主要的绿化植物,采用扦插、埋根、灌丛垫、柳篱挡墙、梢捆等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对沿河公路路基边坡进行治理,并对施工完成5个月后的生长状况、护坡效果等进行观测调查。结果表明:5种土壤生物工程中旱柳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在试验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工程类型、水淹与否等条件下,旱柳的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措施按旱柳生长状况由好到差排序依次为梢捆、灌丛垫、埋根、扦插、柳篱挡墙;水淹1个月的旱柳基径和株高较未水淹的平均值分别小13.2%和21.4%。  相似文献   

7.
拱坝坝肩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是当前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坝肩边坡作为从属工程,其稳定性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边坡本身的稳定性进行的。分析中采用的判定从属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保证主要坝体的安全性。为了使边坡的抗滑安全性计算中能考虑坝体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从属安全度”概念,并基于应力控制标准给出了从属安全度的计算公式。以某高拱坝为例进行了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数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边坡动力反应过程中坝体稳定性,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系数将降低20%。  相似文献   

8.
针对广东省省道K223线梅州—丙村一级公路路堑节理化岩石高陡边坡的变形破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详细分析了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进行了潜在滑面的稳定性计算,据此提出了削坡、格梁锚杆(锚索)、浆砌块石护坡、三维网植草及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是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大难题,国家尚未提出针对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大量的工程边坡治理的技术目标主要是满足工程安全,未能从全面恢复生态功能的要求开展生态修复。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结合大量工程实践提出:建设工程边坡治理应将安全、环保、生态三大目标统筹考虑;生态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绿化,而是按照生态学理论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边坡生态功能修复的基本原则是安全优先、突出生态功能、注重景观、区域生态协调;基本途径是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及土壤条件,通过现代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边坡植物立地条件,科学搭建边坡区域的植物群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以修复边坡的森林生态功能为例,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边坡森林型生态系统重建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关庙休息站边坡保护工程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第二高速公路南部路段之地理位置为横跨台南、高雄、屏东三县,沿线通过地质复杂的泥岩、砂岩及砾石层等地质区,经常导致土壤冲蚀、边坡崩塌且有危及行车安全与公路景观。针对其中关庙休息站周边边坡所实施之水土保持处理措施进行调查与评估,探讨不同边坡保护工程之处理情况下,对当地之植被复育、土壤物性与边坡稳定性等影响。研究结果得知,南二高关庙休息站周边道路边坡均属于泥岩地区,初期所构筑的边坡过陡,植生不易,调查发现铺设植生网地区较容易导致土壤硬度偏高、植物生长情形不佳、冲蚀量增加,而水泥型框工法则有较佳的边坡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边坡水土保持植物防护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水土流失防护存在形式多样、效果不一的问题 ,以洛界高速公路为例 ,介绍了边坡水土流失植物防护的设计方案 ,在采用人工模拟该区间百年一遇暴雨和径流试验对方案可行性验证的基础上 ,进行了效益分析 ,经过讨论认为该方案可供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其它高速公路边坡采用植物防护时借鉴和参考 ,高速公路边坡应大力提倡采用植物进行防护 ,为保证施工质量应推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等。  相似文献   

12.
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对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流域内3种主要的崩塌地质灾害破坏模式及演化过程,并选取典型崩塌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以岩质、小型、复合式、中低位、不稳定崩塌为主;崩塌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燕子河干流、主要支流河谷斜坡地带及康县—阳坝公路沿线人类工程活动密集的"一路一带"上,时间上主要集中于降雨较为集中的7—9月;崩塌的破坏模式主要有碎裂—坠落式、弯折—倾倒—滑移式、碎裂—滑移式,每种破坏模式经历4个阶段演化后形成灾害;典型崩塌稳定性计算得出暴雨是崩塌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应用突变理论,针对山区公路边坡的地质特征,以其力学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作用于后缘张裂隙的水力效应,构建边坡系统的尖点突变模型,推导出边坡极限状态下后缘张裂隙临界充水高度,并据此得到临界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边坡突变失稳的气象判据.同时以陕南秦岭山区G316国道某滑坡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从而为山区公路滑坡预警预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现中国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我国高速道路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支撑技术体系。我国"两高"建设是以牺牲土壤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生了大量的创伤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及安全防护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就路域边坡土壤破坏特征、土壤生态修复本质、工程边坡林草种选择、V型槽种植带、喷混基材配置、机械化施工等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思考与技术创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路域边坡土地资源发展林草种子产业的引领技术。  相似文献   

15.
香根草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萍莲319国道改建工程中运用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在石块砾石区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0%,在煤土堆积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4%。表明香根草植物篱技术在江西萍乡10—11月反季节应用非常成功,证明了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护公路边坡的有效性,也说明在极劣地利用香根草进行生态恢复,一年四季皆可取得成功。这为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更符合滑坡崩塌发生发展规律的延河流域为例,进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引发因素分析研究,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建立GIS地质灾害数据库,包含地理数据、基础地质数据、地质灾害点数据和栅格数据。统计分析坡度、坡高、坡型、河谷发育期等引发因素;选取坡度、坡型、植被、河谷地貌、地层、降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8因素,采用加权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阐述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结果]坡高50~100m,坡度30°~45°易形成滑坡;老年河谷灾害点密度为壮年期的2倍,幼年期的3倍;凸型和直线型斜坡更容易产生滑坡和崩塌灾害,阶梯型和凹陷型斜坡稳定程度明显增高。延河流域滑塌高易发面积1 664.96km2,灾害点密度0.29处/km2;中易发3 102.02km2,密度0.10处/km2;低易发3 888.99km2,密度0.04处/km2。[结论]以流域为单位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引发因素、空间分布规律更为明显,指导防灾减灾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2011年和2012年北京2场强暴雨期间京承三期高速公路道路边坡出现的滑坡问题,对道路边坡26处滑坡处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分析暴雨中出现边坡滑坡的原因和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京承高速公路边坡出现滑坡主要存在边坡植被层滑坡、六棱花饰护坡冲毁、坡顶垮塌和坡体滑动等7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坡体内外的截排水系统、避免形成大面积汇流、挂网绿化应对植被层与坡面之间加固等几方面对策和建议,可为今后边坡防护设计和暴雨条件下边坡滑坡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12日—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集中暴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针对四川"8·13"泥石流三大典型泥石流沟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研究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及灾害预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典型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成生规律和表现形式。(1)本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构造带附近,呈带状分布;(2)它们在地震之前就是泥石流沟;(3)沟内斜坡稳定性原本就差,加之在"5·12"地震作用下后,稳定性更差,且有更多的物源进入到沟中,在沟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堵塞体,在降雨期对地表径流起‘堵沟蓄能—溃决消能’作用,在堵塞体溃决时,流水之挟砂、抽槽等作用大大增强而形成大规模、突发性泥石流。针对这类泥石流的特点及成生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一是治沟必须与治坡相结合;二是工程措施的兴建应与其功能的维护(维修)相结合;三是防灾工程与建设开发相结合;四是泥石流监测预警应同时布置在潜在的‘堵塞体’的上下游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