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旗叶光呼吸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C3作物光呼吸等光合参数以及光响应模型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定量研究了小麦花期旗叶光呼吸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1%和2%O2下小麦旗叶光饱和点分别为1 960.629和2 030.120 μmol·m-2·s-1。在较弱光强(小于800 μmol·m-2·s-1)下,小麦的总光呼吸速率(Rpt)与表观光呼吸(Rpa)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增大;当光强大于800 μmol·m-2·s-1时,RptRpa趋于稳定;整体上,不同光强下RptRpa之间差异较小(P>0.05),这主要是由于在380 μmol·mol-1 CO2下,光呼吸的CO2回收利用率较低。饱和光强下,Rpa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pa最大值(Rpmax)所对应的外界CO2浓度为600 μmol·mol-1,而Rpt则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浓度CO2(小于380 μmol·mol-1)条件下,RptRpa之间差异显著(P<0.05)。Rpt与羧化速率的比值(Rpt /Vc)随着胞间CO2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而不同光强下Rpt /Vc相对稳定,整体上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壳寡糖调节小麦早期生长发育的机理,以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四种浓度的壳寡糖对小麦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组化染色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检测了其对根尖和叶片中H2O2和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g·mL-1壳寡糖可以显著促进小麦根和幼苗的生长,而10 μg·mL-1壳寡糖则抑制其生长;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和根尖中的H2O2和O2-含量影响不同,在根尖中1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和O2-含量,10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含量而降低了O2-含量;在叶片中1 μg·mL-1壳寡糖对H2O2和O2-无明显影响,10 μg·mL-1壳寡糖可以降低H2O2含量而不改变O2-含量。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4.
玉米回交后代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58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79对亲本间有多态的SSR标记,分析BC2F1和BC3F1世代供体的基因组成分。结果表明: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平均为11.4个,BC3F1世代为4.8个,从BC2F1到BC3F1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减少了57.6%;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平均为99.3 cM,BC3F1世代为87.1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12.3%;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 132.8 cM,BC3F1世代为421.4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62.8%。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胡萌  魏湜  杨猛  矫海波  魏玲  王燚  吉彪 《玉米科学》2010,18(1):103-107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 /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上升后下降,穗粒数下降,百粒重变化因品种而异。先玉335、金玉4号和吉农大302最高产量分别为9 638.45、8 523.94、8 330.92 kg/hm2;先玉335最适播种密度为75 000株/hm2,吉农大302为60 000~67 500株/hm2,金玉4号为45 000株/hm2。先玉335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正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负相关;吉农大302与金玉4号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负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正相关,且金玉4号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吉农大30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不同缓释肥配比与基本苗互作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仪征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100%普通尿素(S1)、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S2)、100%缓释肥(S3)3种施肥处理及4种氮密模式[施氮(纯N)量225 kg·hm-2、密度225×10株·hm-2(A1);施氮量191.25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氮量157.5 kg·hm-2、密度292.5×10株·hm-2(A3);施氮量123.75 kg·hm-2、密度326.25×10株·hm-2(A4)],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氮密模式均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与 A1处理比较,A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较高,千粒重下降,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后,穗数与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以S2A2与 S3A2组合处理较高。S2与S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均优于S1处理,A4模式的氮素农学效率最高,不同氮密模式处理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对出粉率、容重与硬度影响不显著,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与吸水率有极显著影响, A1和 A2处理的品质表现较好,S2与S3处理的小麦二次加工品质优于S1处理;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或100%缓释肥处理下,施氮量191.25 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用基肥与返青肥,有利于小麦减氮稳产、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长期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质特性和氮肥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20-2021年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量,设75 kg·hm-2(N75)、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和300 kg·hm-2(N300) 4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225×104 株·hm-2(D225)、300×104株·hm-2(D300)、375×104株·hm-2(D375)、450×104株·hm-2(D450)和525×104株·hm-2(D525)5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石4366产量、粉质特性、RVA特性、拉伸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组合下籽粒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有较大差异,施氮量对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范围375×104~525×104株·hm-2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范围225×104~450×104株·hm-2组合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225下粉质参数最高。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粉质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525×104株·hm-2组合是小麦粉质指标最优组合。淀粉RVA参数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225×104株·hm-2处理下最好。拉伸特性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450×104~525×104株·hm-2组合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225×104株·hm-2组合下较好。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375×104~525×104株·hm-2组合下较高。综合籽粒产量、品质相关指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种植密度450×104~525×104株·hm-2可作为石4366高产、优质的较佳肥密组合。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中小麦的适宜群体配置模式,设置20 cm-20 cm(R1)、12 cm-12 cm-12 cm-24 cm(R2)及13 cm-20 cm(R3)三种行距处理方式和120 kg·hm-2(S1)、157.5 kg·hm-2(S2)及195 kg·hm-2(S3)三种播量,研究了行距和播量对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因小麦生育时期的变化而不同。在孕穗至开花期, R1S1处理的小麦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及气孔导度(Gs)高于其他处理,开花期后R2S2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合优势。其中,R2S2处理的小麦LAI、叶倾角(MTA)在开花期后高于其他处理,在花后10 d之后其SPAD、Pn值最高。在不同处理中,R2S2处理产量最高,这主要归因于其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高产的最佳群体配置是行距12 cm-12 cm-12 cm-24 cm和播量157.5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 Rht-B1b 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 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 Rht-B1b Rht-D1b 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 Rht-B1b Rht-D1b 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 Rht-B1b Rht-D1b 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 Rht-D1b+Rht8 Rht-B1b+Rht8 Rht-B1b+ 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 Rht-D1b Rht8 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 Rht-D1b 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Rht-D1b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 Rht-B1b+Rht-D1b+Rht8)>( Rht-D1b+Rht8)> ( Rht-B1b+Rht8)> Rht-D1b> Rht-B1b> 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 携带 Rht-D1b 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 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高温胁迫下镁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施镁对小麦后期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自然条件为对照(昼夜温度分别为26和16 ℃),研究了灌浆期花后14~20 d 和花后21~27 d高温胁迫(昼夜温度分别为32和22 ℃)下,施镁(20 kg·hm-2)对小麦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且以花后21~27 d高温胁迫影响最大;施镁能显著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高温胁迫降低了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各指标均以花后21~27 d高温处理降幅最大,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相同温度处理下,施镁则显著提高了旗叶叶绿素含量、PnGsTrFv/FmΦPSⅡ,表明镁素施用能有效缓解花后高温对叶片光合能力的伤害,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3(每次45 mm)、W4(每次60 mm),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2021年,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且三个生育时期均以N2W4 处理最高,与N1W4和N2W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N2W3、N1W4或N2W4处理最低。小麦越冬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与产量和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年度,水氮运筹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8.3%,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幅分别为8.0%~15.7% 和10.1%~16.4%,NPFP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5.5%;冬小麦产量和WUE均以N2W4处理最高,N2W3处理次之,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N2W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2W4处理。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每次灌水45 mm(N2W3)为该地区滴灌冬小麦最佳水氮运筹组合,可以实现保障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为给云南地区非豆科/豆科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N0、 N112.5、N225和 N337.5 4个施氮水平(0、112.5、225和337.5 kg N·hm-2)下大麦/蚕豆间作作物产量及氮素养分吸收累积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蚕豆间作具有间作产量优势,4个施氮水平中N225的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13。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大麦产量表现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趋势。与单作相比,间作大麦地上部和地下部氮含量平均提高5.8%~35.8%,地上部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提高7%~32.1%。在N0、 N112.5、 N225水平下,氮含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呈间作第一行>间作第三行>单作的趋势。单作大麦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以N337.5水平最高,分别为95.46 kg·hm-2和1.736 kg·hm-2·d-1,而间作大麦则以N225水平最高,分别为105.03 kg·hm-2和1.910 kg·hm-2·d-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新疆冬小麦品种Pins基因等位变异对小麦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对109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及其Pins基因等位变异、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进行测定,初步分析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籽粒硬度Pins基因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 Pins基因等位变异对籽粒硬度、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冬小麦品种属硬质麦类型,Pins基因型以 Pina-D1a Pinb-D1b Pina-D1a/ Pinb-D1b为主, Pins突变类型及Pins突变基因型组合类型小麦的籽粒硬度均显著高于野生型, Pinb-D1a基因型小麦的籽粒硬度最低,L*值和a*值最高,b*值最低; Pinb-D1ab基因型小麦的吸水率最高。不同Pins基因型组合中,野生型小麦的籽粒硬度、b*值和吸水率最低; Pina-D1a/ Pinb-D1aa的出粉率最高, Pina-D1a/ Pinb-D1ab的灰分含量最低,吸水率最高。Pins基因及其基因型组合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无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对灰分、面粉色泽和吸水率等磨粉品质的作用对新疆拉面产生间接影响。优质新疆拉面品种中,Pinb基因突变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大于Pina基因突变,育种中应优先选择Pinb 基因突变型材料,其中 Pina-D1a/ Pinb-D1b可以作为重点选择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自交系掖478、合344、吉853为材料,在不同低温胁迫及恢复正常温度情况下比较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玉米自交系幼苗叶片初始荧光Fo呈上升趋势,Fv/FoFv/Fm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强变化较大,且相同温度下的变化幅度掖478<合344<吉853。3个玉米自交系在各温度胁迫后恢复到常温时的叶片初始荧光Fo下降,Fv/FmFv/Fo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掖478恢复常温1~2 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抗冷性最强;吉853的PSⅡ系统受损较重,恢复常温3 d未达正常水平,抗冷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为给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试验材料,用盆栽控水的方法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外源MeJ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含量及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PSⅡ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叶黄素循环组分(V+A+Z)含量和(A+Z)/(V+A+Z)值,导致光合速率(Pn)及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受到显著抑制,最终表现为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率(LUE)显著降低。干旱胁迫下喷施MeJA显著增加了叶黄素、β-胡萝卜素、(V+A+Z)含量及(A+Z)/(V+A+Z)值,从而使Fo和NPQ显著增大,缓解了干旱胁迫下强光对叶绿素产生的氧化破坏,而较低的叶绿素a/b也增强了小麦对弱光的利用效率。喷施MeJA能诱导叶片气孔适当关闭,减少了水分的散失,因而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叶片PnFv/FoFv/FmΦPSⅡ,最终表现为WUE和LUE显著提高。这表明外源MeJA能增强小麦叶片光合系统在干旱胁迫下的稳定性,改善小麦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实阶段不同时期倒伏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The effects  of lodging at different filling stages  on grain yield and rice qual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two line hybrid rice  Liangyoupeijiu and a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CY 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brown rice rate, ratio of length to width,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gel consistency, almost all indices for yield and rice q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lodging and thus   deteriorated.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lodging  of CY 6 and Liangyoupeijiu one day earlier   could  cause 2.71% and   2.66% of yield loss, 1.8  and  2.1 percentage points decrease of seed setting rate, 0.32  and  0.26 g reduction of 1000 grain weight, 0.097  and  0.155 percentage points decrease of milled rice rate, also it increased  chalky grain rate by 0.13  and   0.27 percentage points, and  protein content by  0.021  and   0.024 percentage points, and subsequently lowered the eating quality.  相似文献   

17.
 用水稻短根突变化RM1、RM2与原品种Ohchikara杂交配成两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1、B'11、B12、 B'12 以及F3世代,调查冠根长度,研究短根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RM1和RM2的短根性状均受单个位点稳性核基因(srt1srt1),并且RM1和RM2的短根基因是等位的。讨论了srt1基因在杂交稻和中子纯度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中粒重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检测3个粒重基因( TaCwi-A1 TaGW2-6A TaTGW6-4A)等位变异在青海高原地区主栽的49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并结合千粒重表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探索最优基因型。结果显示,49个品种的千粒重在不同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TaCwi-A1位点存在 TaCwi-A1a 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69.39%和30.61%; TaGW2-6A位点存在 Hap-6A-A Hap-6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46.94%和53.06%; TaTGW6-4A位点存在 TaTGW6-4Aa TaTGW6-4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97.96%和2.04%。 TaCwi-A1 TaGW2-6A TaTGW6-4A位点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TaCwi-A1位点的等位变异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为重要。49个小麦品种中, TaCwi-A1a/ Hap-6A-A/ TaTGW-6-4Aa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的分布频率为32.65%,其千粒重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是青海高原地区优异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叶片衰老抑制基因 PSAG12-IPT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利用共表达PSAG12IPT的转基因小麦材料(TIPT-XN1376)与推广小麦品种陕麦159、周麦18、远丰175、西农979和郑麦9023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研究 PSAG12-IPT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衰老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50个转基因株系中,携带 PSAG12-IPT植株与不携带 PSAG12-IPT植株的分离比为110∶40,χ检验表明,符合3∶1的分离特点,说明 PSAG12-IPT基因以单基因形式在子代中稳定遗传。携带 PSAG12-IPT的F2株系平均叶绿素含量(55.4 mg·g-1)比不携带 PSAG12-IPT的F2株系(51.7 mg·g-1)提高7%,说明 PSAG12-IPT基因能够降低植株叶片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使叶片维持较长持绿时间,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20.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60 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 cm、44.38 g、7 291.38 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 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 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