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棉蚜暴发的原因 1.1气候因素 棉蚜种群数量受棉蚜发生期间的天敌与气候的共同作用,棉蚜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3-27℃,适宜的温度是棉蚜种群数量剧增的主导因素。2004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卖盖提垦区平均气温在23.4℃,相对湿度49%,有利于棉蚜的发生。从系统调查看,棉蚜6月5日达到高峰,有蚜株率100%,百株三叶蚜量3045头,益害比1:1549。并且棉蚜和棉黑蚜在棉田同时并存。从随机调查来看,棉苗出现大面积油叶、卷叶现象,再加上此期麦盖提垦区降水少,雨量小,有翅蚜在棉田扩散速度快,迁飞数量大,也是棉蚜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星瓢虫是新疆棉区棉蚜的重要天敌,为更好地的保护利用使其在棉蚜综合防治中发挥作用,运用田间系统调查结合生态学方法对其控害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棉田中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的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是控制蚜虫及多种害虫的发生的重要因素。幼虫及成虫对棉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反应,1~4龄幼虫和成虫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7.42、46.73、96.15、151.52和144.93头,表明十一星瓢虫对棉蚜捕食潜力很大。在恒温24~28℃内。十一星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较高,种群加倍时间较短。因此,十一星瓢虫是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3.
正棉蚜不仅是西北地区危害棉花生长的重要害虫,也是制约全球棉花丰产的重要瓶颈。棉蚜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如何能有效预测棉蚜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是难点问题,也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应用问题。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昭智课题组发明的"一种短期预测棉蚜种群数量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棉蚜原生寄主和棉花的定期定位调查,绘出棉蚜在原生寄主上的种群数量消长图和棉花上的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图。结果表明,棉蚜在棉田全生育期中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可区分为前后相联又各有特点的6个时期,并明显地出现了3个高峰。确定了中心点、片形成期是防治蚜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鼠类灾变规律的影响,摸清黔中地区不同气候环境鼠类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与降雨区间范围,本研究通过对黔中地区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数据与历年温度和降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地区温度和降雨与当地鼠类种群数量关系密切,且鼠类各种群对气候因子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气候条件(温度与降雨)与鼠类种群数量均存在线性关系。鼠类最适温度区间范围值为22.1~25.0℃,并达到种群数量高峰,而降雨最适宜区间范围值为180.1~210.0 mm,且在住宅区、稻田区、旱地区3种生境鼠类种群均达到数量高峰,当降雨高于210.1 mm时,住宅区种群数量略有下降,旱地区种群数量略有上升,稻田区却趋于平稳,鼠类种群数量随年降雨量起伏,表现为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试验利用不同温度及代别组合共计12个处理研究了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蚜的影响和棉蚜亲代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健壮个体子代在14~30℃温区随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呈幂函数曲线上升,棉蚜在14℃下若蚜死亡率高达70%,成蚜繁殖力极低,但在18~30℃温区内绝大多数棉蚜可以发育至成熟,以18~20℃棉蚜寿命最长,繁殖力最强,平均单蚜产仔蚜54.66~63.52头。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而导致内禀增长率呈对数曲线增加,至30℃r_m值达0.4486。但在高温下(26~30℃)连续饲养子代其r_m值则明显下降。不同温度下发育的个体大小差别明显,以18~20℃下成蚜较大。因此,作者认为棉蚜最适温区的划分不仅应考虑棉蚜的存活率、繁殖力及寿命,还应注意这些参数连续多代饲养的稳定性。根据亲代、子代棉蚜内禀增长率的差异程度,认为18~22℃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区,处于最适温区的棉蚜个体健壮,体长宽积1mm~2以上。鉴于高温能导致短期内棉蚜种群剧增,因而从生物学意义上可以认为棉蚜具有在棉花蕾铃期猖獗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5天左右,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1.6倍,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对用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22.0%,棉蚜茧蜂对用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主率降低23.5%.  相似文献   

8.
不同气候带棉蚜种群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自越南胡志明市和我国海南省、北京市和新疆石河子市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发育体型和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带的棉蚜的体型和体色特征存在分化。海南棉蚜种群与北京种群和新疆种群在头宽、前足腿节、前足胫节、中足腿节、中足胫节、后足腿节、后足胫节和腹管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成蚜和幼蚜体型随温度降低明显增大。越南、海南和北京种群在低温下(15℃)发育的成蚜体型随纬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豫南地区茶园小绿叶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在豫南地区的发生规律及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茶园悬挂黄板诱捕及室内温度梯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在其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虫在该地区每年均有2 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 月下旬—8 月上旬和9 月上旬—11 月下旬。室内研究表明,极端温度胁迫下,短期内即可造成茶小绿叶蝉叶蝉成虫大量死亡。因此,适宜茶小绿叶蝉发生温度为16.79~22.78℃,平均温度低于10℃或高于29℃,则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2 0 0 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 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 ( Bt+ Cp 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 5天左右 ,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 1 .6倍 ,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 ,异色瓢虫对用 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 2 2 .0 % ,棉蚜茧蜂对用 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生率降低 2 3.5 %。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温度对锈赤扁谷盗的长生发育与种群变动的影响,测定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及子代种群数量的差异,并在温度30℃、相对湿度70%条件下组建了锈赤扁谷盗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温度对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及子代种群数量有显著的影响。18℃时,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最长,可达94.76d;34℃时,发育历期最短,只有25.7d。锈赤扁谷盗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28℃,有效积温为53.93日度。30℃时最为适宜锈赤扁谷盗成虫产卵,其单雌子代种群数量最大,达到8.4头;当温度达到38℃时,锈赤扁谷盗成虫已经无法正常产卵。由此建立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y)与温度(x)关系模型y=418.25e-0.085x和锈赤扁谷盗子代种群数量(y)与温度(x)的关系模型y=0.00695x2+3.9133x-47.916。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为22.238,说明锈赤扁谷盗下代种群数量为上代数量的22.238倍。  相似文献   

12.
石河子棉区棉蚜消长动态及测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河子棉区蚜迁入棉田始见期一般5月上旬末-中旬末;棉蚜中心株多在5月中正旬发现;6月中下旬棉蚜进入全面迁飞扩散期;棉蚜种群的消长与5,6月份中旬气温级7,8月份气温,降水和天敌关系密切。棉蚜的测报着手从棉蚜迁入棉田期,天敌发生情况,高温天气,不同体色棉蚜发生数量,有蚜株率及有翅株率等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棉田周围植被对棉蚜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棉田周围植被上的昆虫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统计了棉田周围植被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害虫和益虫),对棉田的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经分析研究棉田周围植被和棉花上昆虫年度发生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利用棉田周围植物上的天敌来达到控制棉蚜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棉田棉蚜的天敌与棉田周围植被上的天敌种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仅在发生时间上前者晚于后者。棉田边缘的野生植物、杂草或树林常常支持较大数量的天敌种群,在棉蚜发生期,这些天敌种群常作为天敌迁入棉田的源库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面积分类系统调查、田间自然为害试验与罩笼接蛾试验 ,对棉铃虫主要寄主潜在适合度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寄主作物对棉铃虫的潜在适合度的表达程度都以生殖生长阶段优于营养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之间都以开花期适合度最高。影响同一寄主作物适合度的主要因素除生育期以外 ,还有品种抗性、寄主生长势、棉铃虫发生代次与种群数量、环境气候因素与作物布局等。感虫品种、寄主生长势强、棉铃虫主害代与发生基数大、环境气候适宜等 ,棉铃虫寄主适合度表达程度就高。据此 ,可进一步优化棉铃虫种群调查测报与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团队阐明了我国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该研究基于1991~2015年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51个植棉县的历史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Bt棉花种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棉铃虫、盲蝽、棉蚜三类主要棉花害虫发生危害的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及其主要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转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棉蚜是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棉田发生危害较严重的非靶标刺吸性害虫之一.在实验室内,棉蚜分别用转Bt基因棉和亲本常规棉饲养40代以上,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转Bt基因棉SGK321上棉蚜体内的Bt蛋白含量,研究转Bt基因...  相似文献   

17.
‘金不凋’是菊花的一个品种。它喜凉爽气候,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深冬和盛夏则生长缓慢。开花不分季节,只要温度适宜,完成生长周期就开花。它极耐寒,温度不低于-23℃都能野外越冬。其生长特点是: 1、花期长:在山东露地栽培。花期为6月上旬至11月中旬。如室内  相似文献   

18.
室内研究了5个温度条件(15、20、25、30和35±0.5℃)下,七星瓢虫(Cocinelaseptempunctata)5个捕食虫态对棉蚜(Aphisgosypi)3个体积组的功能反应。测试温度范围内,瞬时攻击率(searchrate)和处置时间(han-dlingtime)随捕食者龄期的增长而增加;每一捕食者虫态内,搜索率随猎物体积的增加而上升,而处置率则下降;搜索率随温度增加直线上升,而处置率则呈曲线上升。田间罩笼内研究了5个捕食者虫态对棉蚜混合种群的捕食功能,其捕食率远远低于室内实验。应用复合捕食方程并结合叶面积的影响对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进行了模拟研究,且模拟值与观察值吻合程度较好。本研究表明,虽然七星瓢虫—棉蚜系统比较复杂,可以应用本研究探讨的方法建立模拟模型,以准确预测田间棉蚜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9.
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生境条件下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对农田害虫的生态治理和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不同类型的棉田,系统调查棉田中棉蚜及其周围生境中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棉区非棉田生境中的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发生期早。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不同类型的棉田棉蚜发生的总趋势大致相同,但其进入棉田的时期、发生量有较大差异。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进入棉田的时间最早的是类型I,最晚的是类型Ⅳ。食虫蝽类最早进入类型Ⅱ,类型Ⅳ最晚。调查期内各类天敌的总数,瓢虫数量最多的是类型I,最少的是类型Ⅳ;草蛉、食蚜蝇、食虫蝽和蜘蛛总量最多的是类型Ⅱ,最少的是类型Ⅳ。由此可见,非棉田生境是影响棉田天敌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新疆棉蚜的生态调控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粮食多功能扦样器对重庆市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大平房仓内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和书虱,谷蠹和扁谷盗有少量发生,赤拟谷盗的发生很少;害虫发生绝大多数集中在表层和上层;粮仓中央多于四周;温度条件是影响害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储粮害虫种群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象和书虱的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较高;从垂直分布规律看表层储粮害虫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从水平分布规律看东南区域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且绝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