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魁蚶增养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雪岭 《齐鲁渔业》2007,24(5):22-22
1魁蚶苗的中间暂养2004年4月自山东烟台购进苗种2 000万粒,稚贝壳长1 mm左右,首先经过浮筏式中间暂养培育成大规格苗种。中间育成要选择无风浪,水质清新,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视稚贝的附着量多少,按一定稚贝数量(一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聚乙烯网片与棕帘作为海湾扇贝稚贝附着基,就变态幼虫到稚贝期的生长和成活率及中间育成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变态幼虫在棕帘上的附着速度比网片快。但稚贝的中间育成率及单位水体出苗量网片分別比棕帘高1.07%和16.2万枚/m~3。因而,网片作附着基效果优于棕帘。  相似文献   

3.
当年常温育苗的稚贝生长期主要在8~11月,12月~翌年2月为越冬期。采用 W—a·L~b 这一幂函数描述稚贝壳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W 代表体重、L 代表壳长)。风浪小、饵料丰富的内湾及虾池是稚贝适宜的中间育成水域。早育苗、早出库增加稚贝有效生长时间是获得大规格种苗的关键。稚贝壳长达5.0~6.0mm 时应及时分苗,调整网目及密度,保持网袋流水畅通。沙蚕、海星、蟹类是稚贝的敌害,夏季高温容易造成1龄贝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人工育苗或海区采苗所得到的稚贝个体甚小,必须经过中间育成。将其培养到一定规格才能用于增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5.
滩涂与土池进行菲律宾蛤仔稚贝中间育成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2002年8~11月分别比较滩涂与土池暂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密度、总平均日生长速度、损耗率。两年的试验结果分别为:24万枚/m2、0.042 mm/d、95.8%;26万枚/m2、0.093mm/d、20.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稚贝土池中间育成比滩涂育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文蛤稚贝中间育成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稚贝中间育成密度对其日生长、出苗量、育成成活率有一定影响。育成密度2 8万~19 6万枚/m2,日生长差异显著;密度在2 8万~11 2万枚/m2及11 2~19 6万枚/m2,日生长差异不显著。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育成密度增加,稚贝出苗量也在增加,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为85 25%~77 18%;在相同密度条件下,试验前期明显比后期生长速度慢;不同密度组,生长速度前期和后期差异不明显。稚贝开始育成密度以不超过3 0万枚/m2为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对虾育苗室培育海湾扇贝苗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虾池中间育成等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海湾扇贝人工育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是:种贝暂养饵料品种要多样化;要保证幼体生活环境的稳定性,老化和原生动物污染严重的单胞藻不能投喂幼体,幼体培育过程氯霉素和青霉素混合使用;虾池中间育成稚贝时,暂养网箱网目大小要适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主要靠人工育苗获得苗种。在人工育苗中室内幼虫培育和稚贝附着方面技术上基本过关,每米^3出池稚贝(壳高300-400微米)高达228万粒。但是,稚贝出池下海到商品苗(壳高1厘米左右)的中间育成过程中,生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育成率低(一般只有5%左右),单位水体出苗量少,仅3-5万粒/米^3。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魁蚶保苗和中间培育方法魁蚶保苗是指把壳长500微米以上附着的稚贝,装袋出池下海,培养到0.5厘米商品苗的过程,即为保苗。而苗种的中间育成是指将壳长0.5厘米商品苗培养成壳长1~2厘米幼贝的过程,是保苗过程的延续,主要用于增养殖放流。  相似文献   

10.
海湾扇贝虾池中间育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鲁男 《水产科学》1993,12(7):1-3
本实验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的中间育成工作,在稚贝的中间育成的一级育成中,改变传统的一级育成方式(即装50—70目筛绢网袋中的育成方式),直接将附苗帘裸露地置于虾池中进行一级暂养,可得到38.39%的成活率,比同期装袋育成的成活率高28.45%,并且具有生长快的特点。生产上可节省一级育成使用的50—70目网袋,大大降低中间育成的成本。  相似文献   

11.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李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受精卵孵化应在与种贝生水温相差较小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过程禁止投喂污染及老化的饵料,幼体饵料应多样化;中间育成时稚贝下海水温及育成器材网目大小要适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采用聚乙烯网衣作为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稚贝附着基的附着效果。对变态幼虫至稚贝期的生长和成活稚贝及附着期中间育成率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网衣附着基变态幼虫附着速度比棕帘慢,变态幼虫至稚贝的附着率及其日生长平均值分别为:采用网衣附着基,虾夷扇贝稚贝附着率为51.9%,平均日生长为18.28μm,棕帘为54%,19.0μm。而海湾扇贝网衣为49.98%,21.4μm,棕帘为59%,21.0μm。稚贝中间育成率及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虾夷扇贝网衣为20.8%、69.17万枚/m3,棕帘为16.43%、58.57万枚/m3,海湾扇贝网衣为18.99%、88.3万枚/m3,棕帘为18.34%、60.0万枚/m3。  相似文献   

13.
用亲贝促熟法提早进行虾夷扇贝育苗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亲贝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盛期提前了20天;稚贝出池时间提前了17~25天;育出壳高600微米左右的稚贝平均104.25万个/m~3,最高达178.29万/m~3;由于提早下海,稚贝充分利用适温期生长,在高温期到来之前可进行两次分散,提高了育成率;稚贝下海至3cm左右的育成率可达42.24%;每立方米水体提供3cm左右的苗种达31.09万个,为增养殖生产提供了早苗和大苗。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过程中(包括种贝培养、幼虫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所使用的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节省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滩涂贝类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蚶生产性育苗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毛蚶[Scapharcd suberenata (Lisehke)]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为探索人工孵化毛蚶苗种技术,作者于2002年在500m^3的室内育苗池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共培育出壳长1.2-0.82mm、壳高0.8—0.55mm的毛蚶稚贝3100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62万粒;经中间育成至第2年4月初共获壳长4—4.5mm的稚贝9000万粒。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毛蚶稚贝虾池中间暂养常遇到的稚贝死亡及生长缓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稚贝死亡主要是细菌感染、网袋被浮泥糊满、网袋沉底、单位水面稚贝密度大等原因。稚贝生长缓慢的原因是水中饵料不足、网袋放苗密度高、网袋目数不及时更换、网袋刷的不干净及袋中附着基打团等造成。  相似文献   

17.
详细地阐述了文蛤的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文蛤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文蛤稚贝的室内、外越冬技术,大规格文蛤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指出目前文蛤增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一、根据大小及时分池稀疏稚贝培育密度是关键要根据培育条件及时稀疏密度,在60多天的稚贝中间培育过程中,一般分成4阶段和4个密度培育效果比较好,稚贝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见表1。根据大竹蛏苗种的生长情况和大小适时调整,及时进行稀疏分池培育,但大竹蛏稚贝壳薄,极易破损  相似文献   

19.
青蛤工厂化育苗工艺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工厂化育苗包括亲贝催产、采卵、受精、孵化、幼虫培育、变态、稚贝中间培养几个过程。除海涂和中间培养外,均在室内人为控制下进行。现将工艺操作规程(图1)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硬壳蛤稚贝的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04,28(1):68-73
2001年6月至10月和2002年8月至10月对硬壳蛤稚贝中间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中间培育选择了潮间带池塘底播、池塘网箱、海区吊挂网袋和育苗池网箱等方式。池塘底播试验在黄海北部庄河海域潮间带池塘(泥底)和渤海营城子海区的潮间带池塘(砂底)进行。结果表明:不同中间培育方式稚贝的日生长量和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网箱和网袋的中间培育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海上网袋、池塘网箱和育苗池网箱稚贝壳长日生长量分别为0.16mm·d~(-1)、0.14mm·d~(-1)、0.15mm·d~(-1),成活率大于98.0%,试验结束时稚贝的壳长大于10mm。底播方式培养稚贝在试验结束时壳长小于7mm,壳长日生长量小于0.06mm·d~(-1)。两地潮间带池塘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束时渤海营城子的成活率为9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