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宿迁市为考察区域,以村庄为研究尺度,从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量表,评测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认知度,寻找乡村人居环境客观建设与村民主观满意度间的差异,以期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成为农村生态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广东省德庆县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和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发现:总体上,村民总体满意度水平处于比较满意等级;去模糊后支持层满意度排名第一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空间规划布局,再次是村容村貌整治和公共服务供给。因此,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督;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乡村自身力量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安徽省443个调研数据对村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认知和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意愿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卫生保障条件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相对偏低,互联网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大部分村民愿意以出资方式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提升行动,村民对村庄环境提升作用认识、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他们的出资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关注乡村人居环境内涵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为今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满意度评价提供方法参考及数据支持.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黄回村为研究区,以社会人文环境、情感感知在内的6个指标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满意度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及确定性因子分析,构建...  相似文献   

5.
作为农民生活品质重要标志之一的农村人居环境,其质量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安溪县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梯度的感德镇槐植、大格和炉地三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认为: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不同发展状况的村庄满意程度不同;村民满意度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完备度上,还反映在后续修缮维护方面;人居环境满意程度与乡村环境不一定正相关。最后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焉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整治情况的分析,发现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部分村庄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厕所、自来水等改建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村民人居环境认知存在不足,主动参与家园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  相似文献   

7.
张丽  李青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52-255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选取了阿克苏地区下辖托普鲁克乡的尤喀克喀拉喀勒村、喀什贝希村、喀拉央塔克村等8个典型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从而获得第一手的人居环境建设及村民满意度的相关数据.进一步了解村民是否满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对存在典型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后续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和美乡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已有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干县金川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在对金川镇农村进行调查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当地村民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总体上持“比较满意”的态度,部分村民对某些具体内容持“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态度。最后,提出提升金川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民生活品质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农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整项治理工作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房山区为例,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村民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强烈,但参与意愿不够强,主要原因是村民个体认知能力低和村干部引导互动少。基于此,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识别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乡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理论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对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探究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人居环境社会生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和居民生活空间质量分别呈现出“南高北低”“发散状”和“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得分由2011年的1.248下降至2018年的0.947,再上升至2020年的1.164,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差异愈发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多核并举”的分布格局,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为核心的优良区,以衡水、廊坊、沧州、唐山为中心的中等区,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为主的薄弱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演化主要受生产空间系统与生活空间系统双系统协同驱动,乡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乡村收入水平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京津冀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应注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及乡风生活的协同并进,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是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乡村环境污染整治,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乡村人居环境污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对吉林省A市20个村进行实地走访,对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最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测度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揭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从居住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5个方面,构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为评价单元,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对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可...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长效运作离不开村民主体的广泛参与。通过对陕西M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的实地调查,发现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为要素的社会资本,对控制村民私利最大化倾向、促进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有明显正向作用。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有助于促进村庄利益沟通协调,增强利益共识,化解利益冲突;社会规范能够约束村民的环境行为,提高个体对其他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确定性,增强村民的参与信心;社会信任有助于推动优势资本交换,吸纳村民为人居环境治理投资,降低人居环境治理成本。三者共同作用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可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促进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4.
为开展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评价与区域规划分类,以山西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从经济发展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社会保障环境、文化旅游环境视角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和功能分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指数评价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获取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水平的集聚情况,并进行规划分类与管理。研究表明:2006—2021年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水平先上升后略微下降,功能分值由2006年的0.286 2上升至2018年的0.696 5,再下降至2021年的0.611 3,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2021年,太原市、晋中市和长治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变化趋稳,大同市总体向好;运城市略有回落;其他6市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2018年为转折点,2006—2021年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指数先升后降,由2006年的1.708 7上升至2018年的2.126 8,再下降至2021年的1.950 2。经济发展环境与生产生活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环境与生态宜居环境子系统、生产生活环...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会议提出的“乡村振兴”重要战略,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方面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近些年,在国家持续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乡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凸显出许多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人居环境整治知识认知不够、环境整治方式欠考虑、项目资金短缺、对整治工作成效监督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在客观上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因而,必须要全面考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从而解决一定程度的治理困境,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122-124
在乡村旅游不断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刻不容缓。以红河州调查为例,研究发现该地区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人员配备较弱、部门联动较少、规划修编滞后、乡村管理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应从配齐专职人员、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推进多规合一、狠抓环境整治重点难点、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解决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难题。  相似文献   

17.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然而,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践中,会不断有问题出现,影响整治效果。本文简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价值,以吉林市昌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组织领导、具体措施、创新亮点等方面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发现乡村规划任重道远;部分干部和村民思想保守、认识不到位;资金缺乏仍然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五条对策建议: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使其落地生根;深化认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切实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拓宽渠道,保障资金多元投入;健全机制,逐步实现治理持续高效,以期能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对游客满意度评价因子与游客游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旅游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子;游客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满意度评价不高;游客满意度5个评价因子皆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向 和推荐意向。基于此,旅游目的地应该针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以提升游客游览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结合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因地制宜,选取合适指标并分为5个准则层与21个指标层,构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各界协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方面提出改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实现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具有紧密的逻辑契合性和内在系统关联性,构建5个维度36个指标组成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和空间关联测度等评价分析方法,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空间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数高、低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较显著,指数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梯度空间格局,各地市分系统环境质量水平差距较大,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异明显,呈不均衡和不充分的发展特征.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强调人居环境各子系统的全面补缺和冷热点区域协同优化,注重"拉长板,补短板,重协同,谋特色",统筹促进省域乡村地域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环境水平的系统振兴,这对江苏省各地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