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6900家种子企业少有研发机构,90%的农作物新品种是由科研院所选育完成,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尚不足百.这就是我国种业的育种现状. "多年来,我们沿袭的传统育种模式就是一个教授带着一帮学生的‘课题组制’,面对的是国际分工精细的‘专业化团队’,这就好比是‘小舢板’对抗‘航空母舰’、‘小作坊’博弈‘大工厂’,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这也是种业积贫积弱的根本所在."玉米首席育种专家张世煌言之凿凿地说.  相似文献   

2.
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作物育种基础研究能力,拥有快速增加的公共育种经费投入,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育种科研队伍,常规育种经验极其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种业相比,我国育种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这就是我国种业科技"悖论"。要破解我国种业科技"悖论",必须建立健全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双轮驱动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育种技术集成创新的分子育种大平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正政策支持种企发展"坚持正品道路,反对套包制假;坚持质量第一,反对劣质制假;坚持田间服务,保障农民利益;坚持研发创新,壮大民族种业。"这是日前在甘肃省白银市召开的中国种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种业界代表共同发出的倡议。"这个倡议书道出了我们种业企业的心声。应对竞争,国内种业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说。"应当理性对待国外种企,不能一味喊‘狼来了’。部分国外企业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成国内种子市场展开竞争。当然,长远看,种业  相似文献   

4.
正自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民族种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种业界在为此高兴的同时,也普遍反映:目前还存在缺乏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企业过多过散、品种评审效率不高、种子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等障碍。"我们将通过‘建、并、改、打’等措施,进一步扫清民族种业发展面临的障碍,为加快建设种业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针对我国种业存在的"创新体制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营销渠道建设落后,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服务能力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建立研发人员有效流动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基地建设管理,确保种子质量;强化种业市场环境治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施种业品牌策略,加强质量和服务管理;优化整合种业资源,组建民族种业‘航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公司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国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种子质量管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业》2011,(5):29
<正>2010年1月14日,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种子协会邀请12家各具特色的在京种子企业和跨国种业集团在华代表机构,召开"北京市‘种业之都’建设研讨会"。会议认为,落实种业规划重在理清各方责任,办好世界种子大会着眼全国种业,建设种业之都首要出台扶持政策,公益品种转让平台仍具  相似文献   

8.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推进商业化育种是促进种业创新的重要路径。四川是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在推进商业化育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商业化育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商业化育种基础仍然薄弱,育种企业在实力、人才、投入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推进四川商业化育种发展,一要统一认知,稳步推进商业化育种;二要强化合作,建立分工合作接力创新机制;三要扶持龙头,做大做强骨干种业企业;四要保护产权,完善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探讨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指出创新是种子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做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建设工作;特色发展是中小种子企业的必然选择,应根据自身优势,定好位,发展经销型、生产型、育种型、特色型、区域型企业;诚信经营是种子企业生存的根本,要求标签真实全面,建立种子可追溯制度,敢于担当,要有操守,共同打假;抓住机会吸引人才;种业老板要做儒商,别"土豪"。  相似文献   

10.
<正>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实现从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发展。当"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在研发育种道路上不断加速的同时,不甘被淘汰、兼并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如何在分子育种等新科技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种业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优良的蔬菜种子对提高蔬菜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育种是蔬菜种业产业链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蔬菜种业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蔬菜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依据相关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蔬菜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发展蔬菜商业化育种的建议,以期推动蔬菜商业化育种进程,强化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子企业,驱动全国蔬菜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升蔬菜种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正>科研育种是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从1950年到2010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科研育种创新乏力、发展缓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河南小麦、玉米育种为例,每年申报参加品种审定预备试研的小麦品种超过300个、玉米品种超过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消息,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实施后,中国种业"国家队"又添新兵。在去年确定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包括北京金色农华等11家企业获批,至此,按新修订的《办法》规定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已增至43家。"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集团效应,打造出我们的‘国家队’,这是实现种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农作物种子资源大国,但在农村,‘洋种子’价格低、品质好,正加速攻城掠地。"湖北代表团第五组审议现场,来自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的张德华代表如此表示。"这就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代表接话:"外资种业资本雄厚,研发投入大,重视品种改良,而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各自为政,研发投入不足。野生种子如果不进行培优,过几年就退化了。目前,  相似文献   

15.
<正>技术创新难是当前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种业尤其为甚。从种业产业的形成来看,我国农资市场放开以后,一部分有农业局种子管理站从业经验的人离开体制进入市场"倒卖"种子。在当时,种子的唯一来源就是农技推广站等国家育种单位,各县、乡种子公司仅负责推广。这种发展起源模式就使得我国种子公司天然地带有了"拿来主义"的商业心理。到今天,我国种子企业有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农作物种子资源大国,但在农村,‘洋种子’价格低、品质好,正加速攻城掠地。"湖北代表团第五组审议现场,来自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的张德华代表如此表示。"这就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代表接话:"外资种业资本雄厚,研发投入大,重视品种改良,而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各自为政,研发投入不足。野生种子如果不进行培优,过几年就退化了。目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业》2009,(9):15-16
<正>"东北已经‘9.18’了,西北也被欧美‘占领’了。"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不无忧虑地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占世界14%的中国种业市场吸引着跨国种子巨头抢滩登陆,而中国上万家规模较小的种子企业在跨国巨头的挤压下,市场已丢失大半。他认为,"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重组壮大才是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东北已经‘9.18’了,西北也被欧美‘占领’了。"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不无忧虑地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占世界14%的中国种业市场吸引着跨国种子巨头抢滩登陆,而中国上万家规模较小的种子企业在跨国巨头的挤压下,市场已丢失大半。他认为,"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重组壮大才是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吴涛  张远 《北京农业》2013,(2):52-53
<正>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等专家近日在广州举行的"现代种业发展新机遇及商业化育种研讨会"上表示,对于种子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应形成合力,在种业中提高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的层次和紧密度,培育"育种繁种推广一体化"的企业。邓光联说,我国种子企业呈现"多、少、散、弱"的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现代种业已发展成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种业甚至农业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种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认为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扶持种业发展,其着力点应该放在支持种业企业培育人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