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家蚕(Bombyx mori)线粒体DNA的经济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碱裂解法进行了改良,采用不同pH值的均浆缓冲液从家蚕5龄幼虫后部丝腺.蛹和卵中提取mtDNA,调查其得率和纯度,建立了家蚕线粒体DNA经济快速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双重荧光PCR法,检测动物产品中猪、牛源性成分。[方法]分别针对猪、牛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种间保守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与探针,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建立了双重荧光PCR方法,在同一个荧光PCR反应中完成2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对16种不同的动物DNA进行检测.仅猪、牛源性成分收集到相应的典型的S型扩增曲线,对猪、牛二联模板的检测,可同时收集到相应模板的扩增曲线.其余14种动物源性成分未发现扩增曲线。双重荧光PCR对猪肉、牛肉模板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5,与相应的单重荧光PCR方法的检出限一致。[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用于肉制品、奶制品、饲料等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家蚕后部丝腺离体线粒体的制备及其电镜制样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家蚕(Bomb yxmori)线粒体DNA(mt DNA),我们用一种简便的提取分离技术获得了纯净完好的离体线粒体制品。在离体线粒体电镜制样过程中,发现琼脂予包埋、乙醇脱水处理将破坏线粒体膜结构。改用线粒体沉淀直接固定,丙酮脱水处理电镜样品,线粒体膜结构得到保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动物线粒体DNA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动物线粒体的特征、线粒体的鉴定方法、提取线粒体DNA各步骤等原理出发,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提取线粒体DNA的方法,提出动物线粒体DNA提取的几点关键步骤,并提出一套优化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动物mtDN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Nass M和Nass S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线粒体内部细丝状的DNA以后,人们才逐渐接受线粒体中存在遗传物质的事实,并对线粒体DNA(mtDNA)的基因结构、组成、复制、转录及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mtDNA的研究在动物分子遗传学、分子生态学、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物种和品系鉴定、保护遗传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马属动物因其化石证据发掘充足,已经成为物种进化的最佳例证,但化石证据尚存在断层或者彼此难以区分等问题。旨在从分子水平上对马属动物的遗传分化、亲缘关系等方面的鉴定提供根本认识,为马属动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帮助,并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通过比对在GenBank中提交的马属动物线粒体DNA(mtDNA)序列,检测单核苷酸突变(SNP)位点,并对检测到的单核苷酸突变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3个线粒体基因(COX1、Cytb和ND4)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能够揭示出现存马属动物间的亲缘关系。[结论]3种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白犀牛作为外群,马和普氏野马序列先聚在一起,3种亚洲野驴聚在一起,所有的斑马聚在一起,驴和斑马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快速提取桑树线粒体DNA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是进行呼吸的细胞器,在绿色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tDNA).研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抗除草剂等性状与mtDNA有关,因此,mtDNA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另外,mtDNA还被用来研究植物系统发育、分类等.然而mtDNA的快速、高效提取是限制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方法利用梯度离心提取mtDNA,其成本高,耗时长,产率低,对设备要求也较高.本文根据盖树鹏等提取mtDNA方法加以改进,简单、快速提取了桑树mtDNA,为从分子水平研究桑属种质资源的系统发育、分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蜜蜂线粒体DNA顺序分析 [澳大利亚] 克罗泽,R.H。现在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全部线粒体DNA已被分析出来。和果蝇相比,在相应的位置意大利蜂只有一半的tRNA基因,但有其它的基因出现于和果蝇相应的位置。蜜蜂线粒体DNA的AT量比其它任何mtDNA要多,它的碱基和氨基酸与其祖先的差异水平要比果蝇高。蜜蜂  相似文献   

9.
冬季的野外调查可以收集到动物排在雪地或地面上的尿冰。为评价尿冰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价值,本研究从野外收集15份梅花鹿(Cervus Nippon)尿冰、从动物园收集2份已知性别的梅花鹿尿冰,以实验室保存的2份已知性别的梅花鹿肌肉样品为对照,采用凝胶回收试剂盒提取DNA,通过cyt b和12S rRNA两个线粒体基因片段和AMEL、SRY两个核基因片段的PCR扩增,评价了尿冰DNA的可用性。结果表明:从1 mL融化的尿冰中可提取出650 ng的DNA。线粒体DNA分别成功扩增了0.472~1.2 kb的片段,核基因成功扩增了225~425 bp的片段。利用AMEL、SRY、ZFX 3个基因片段进行性别鉴定时,已知性别样品的鉴定结果均完全正确。野外尿冰样品在AMEL基因片段(大小为282 bp/225 bp)的扩增成功率为88.2%,在MT1/DSRY1—H和ZFX1-L/ZFX1-H进行复合扩增时的成功率为94.1%。上述结果说明,尿冰DNA完全可以满足基于mtDNA和核DNA的遗传学分析,是有价值的DNA来源。  相似文献   

10.
自Nass等于1962年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以来,众多学者对mtDNA的基因结构、组成、复制、转录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动物mtDNA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为共价闭合的双链DNA,分子大小为15~19.5kb左右,可自我复制、表达,并有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酶从细  相似文献   

11.
克隆了二化性家蚕蛹体的线粒体DNAEcoRⅠ酶解 1 .9kb片段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克隆片段中包含完整的线粒体赖氨酸转移RNA(tRNA Lys)基因、天冬氨酸转移RNA(tRNA Asp)基因、ATP合酶亚基Ⅷ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ATP合酶亚基Ⅵ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与果蝇线粒体DNA的同源性和参照果蝇线粒体DNA密码子翻译的氨基酸顺序进行了比较 ,由tRNA的一级结构推断出可能的二级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蛹的冷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乐山  MARCOS 《广西蚕业》1999,36(2):21-25
本报告了笔在巴西工作期间,针对蓖麻蚕种茧玲藏这一重要技术环节做的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饲养的情况下,种茧在最适宜的发育阶段.用5℃冷藏在90天以内时,只要技术措施得当,羽化、交尾、产孵情况基本正常。冷藏90天以上,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十分明显,显示出有不良的影响。蓖麻蚕蛹在冷藏过程中蛹体重量的减轻程度与冷藏时间的长短、蛹的性别、冷藏容器的密闭程度有关,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到羽化、交尾及产卵。蓖麻蚕品种、饲料种类、饲养和结茧的温湿度以及饲养水平对蛹的冷藏期限都有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柞蚕蛹暖茧阶段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在雌雄蛹中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有一个峰,整体蛹20-羟基蜕皮酮有两个峰。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与积温为曲线回归关系(p<0.01),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变化可作为鉴别蛹体发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黄粉甲蛹的最佳贮存温度和时间,实现管氏肿腿蜂的规模化生产,将黄粉甲蛹经9℃、3℃、-3℃和-9℃分别贮存5 d、15 d、25 d、35 d和45 d后取出,测定其体内蛋白质、总糖、海藻糖、糖原、还原糖和脂肪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和低温贮存后,黄粉甲蛹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显著。蛋白质、总糖、海藻糖、糖原和脂肪含量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总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消耗,而蛋白质和脂肪在9~-3℃的范围内含量变化同总糖等一致,若达到-9℃后,贮存相同时间的黄粉甲蛹体内其含量明显低于-3℃的。还原糖含量变化同上述各营养物质相反,随贮存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最高含量可达到未贮存前的4倍之多。  相似文献   

15.
植源性蜕皮激素对家蚕结扎蛹卵巢发育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全 《蚕业科学》1992,18(1):25-29
探讨了植源性蜕皮激素对家蚕结扎蛹卵巢发育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植源性昆虫蜕皮激素可以诱导结扎蛹卵巢发育形成成熟卵;其成熟卵,经人工单性生殖处理表明,具有和正常卵相同的生理活性。在蜕皮激素诱导结扎蛹卵巢发育的过程中,保幼激素类似物具有拮抗作用,影响卵巢的增重。在苏5、苏6、苏5×苏6、苏3×苏4的不同蚕品种间,诱导结扎蛹卵巢发育所需的蜕皮激素剂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石凉  吴大洋 《蚕业科学》2010,36(4):718-722
壳聚糖是生产抗凝血物质的理想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对蚕蛹壳聚糖进行分子修饰,即在蚕蛹壳聚糖分子上引入甘氨酸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的中间体,制备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其分子结构,结果显示甘氨酸已接枝到蚕蛹壳聚糖分子上,为在C6-OH发生醚化反应的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抗凝血试验结果表明,蚕蛹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具有抗凝血活性,当其质量浓度达到2mg/mL时抗凝血效果最佳,可使血液完全不凝固。从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的检测结果可知,蚕蛹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影响到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凝血活性酶的形成。依据抗凝血试验结果分析认为,蚕蛹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中C6引入的羧基与壳聚糖C2上的氨基共同作用,产生了抗凝血效果。研究结果提示:蚕蛹壳聚糖甘氨酸衍生物可进一步开发为医用抗凝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分别将nt+2~+140,nt+9~+140、和nt+37~+140切掉,组建了pApM740、741、748和736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克隆位点分别为nt+1、+8和+36(均为BamHI切点)。将IL-4、DE基因分别克隆到pApM740、741、748和736载体中,并进行了转染表达实验:(1)将载有DE基因的上述四种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cNPV_(WT)DNA共转染Sf9细胞、经免疫抗体荧光检测,供试4个载体所载DE基因均得到表达;(2)将pApM741-IL_4和pApM748-IL_4重组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pNPV_(WT)DNA共转染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待多角体出现后,用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证实IL-4基因已整合到ApNPV DNA基因组中;(3)将pApM748-DE重组载体质粒DNA与ApNPV _(WT)DNA共转染柞蚕蛹获得成功。对病蛹病毒DNA进行PCR检测,证实DE基因已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取病蛹体液,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E蛋白,证实DE蛋白确已被表达。从而初步建立了柞蚕NPV载体—昆虫细胞宿主和柞蚕NPV载体—柞蚕蛹活  相似文献   

18.
蜕皮激素对家蚕卵黄蛋白合成积累及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蜕皮激素对家蚕三种卵黄蛋白合成、积累的调节作用,用不同剂量的蜕皮激素处理结扎后的雌蛹,应用火箭免疫电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注射不同剂量的蜕皮激素,均可加快卵巢的发行速度,尤以注射10μg蜕皮激素效果最佳,但更高剂量会导致蛹体死亡;注射不同剂量蜕皮激素后,血淋巴中V_g、30KP含量明显提高,卵巢内V_(tn)、ESP、30KP积累量增加,且剂量效应为:10μg>5μg>1μg。另外,还探讨了基端卵长度和卵巢发育的关系,影响血淋巴中V_g、30KP含量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很难鉴定昆虫的蛹和幼虫。鞘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类群,其种群鉴定工作复杂而艰巨。为了鉴定形态相似的鞘翅目昆虫的幼虫,本研究利用 PCR扩增技术获取青海20个常见鞘翅目幼虫mtDNA上COⅠ基因的566 bp序列,结合Blast搜索、遗传距离计算和NJ系统发育树构建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有效鉴定出20只供试鞘翅目幼虫属于5科9属。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种类鉴定快捷、准确,mtDNA COⅠ基因能够用于鞘翅目昆虫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