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犬、猫一直以来是与人类接触较为频繁的两种动物,并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们作为伴侣动物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因而犬猫的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外寄生虫病是影响犬、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用于防治外寄生虫病的药物品种和剂型很多,但并非所有都适用于犬、猫,本文据国内外最新资料对犬、猫体外寄生虫病及其药物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国内在防治犬、猫体外寄生虫病时做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犬猫常是人类饲养的宠物,人类驯化犬猫的时间很早,犬自石器时代就是人类的伴侣,猫早在埃及法老王朝时就与人类共同生活,但犬猫与人类的一些疾病关系极大,公元前1500年狂犬病就已有流行,我国很早就有关于狂犬病的记载。许多人畜共患病与犬猫起传播作用有关,以下...  相似文献   

3.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其死亡率几乎达100%,自然界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其中犬猫的发病率较高。由于犬猫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犬猫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动物,却时刻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管理好犬类动物并做好强制免疫工作是防制狂犬病发生的重中之重。目前,  相似文献   

4.
正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直接接触性、急性严重威胁犬及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一旦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抓伤或咬伤,有30%~70%的概率感染,发病死亡率达百分之百。狂犬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患有狂犬病的病犬临床表现极度兴奋、狂躁、流涎和意识丧失,最终全身麻痹死亡。控制好动物狂犬病就能控制人狂犬病。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犬类狂犬病免疫工作,目前城区犬类狂犬病做到了应免尽免。据统计, 2013—2017年南京市城区犬猫狂犬病免疫量达20.83万只次,未发生疑似狂犬病病例。  相似文献   

5.
<正>狂犬病是动物疫病防控重点疫病之一。狂犬病俗称"疯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多见于犬、猫等动物。人多因被病犬咬伤而感染,病死率几乎100%。为做好狂犬病防控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本人从疫病防控和相关人员防护方面进行总结阐述。1全面了解易感动物及向人类传播的途径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猫等家畜型食肉动物、马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生活的封闭性、个性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生活的寂寞感增强等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休闲、消费和情感寄托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犬猫等伴侣动物的饲养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乃至农村居民生活消遣的重要方式,然而犬猫体表寄生虫病逐渐成为影响动物健康甚至饲养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调查中,对浦东新区辖区内的2家宠物医院的犬猫体表寄生虫病例开展了为期1年的临床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病毒性疾病,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犬和猫等动物咬伤抓伤造成。本文简要阐述了狂犬病病原学特征、长期存在的原因,详细探讨了消灭狂犬病的主要措施,重点是从源头上消灭狂犬病病原,切断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这一关键环节,从而达到消灭狂犬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马、牛、羊等家养动物,犬、猫等伴侣动物,家兔和小鼠等实验动物,以及浣熊、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的传染病。除猪外,其他动物感染后均出现奇痒并患有脑髓炎。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各地犬、猫养殖数量快速增加,狂犬病的暴发频率也在不断加大,全国各地犬伤人事件数量不断增加,因疯犬伤人处理不善导致受害者发病身亡的事件也有发生。各地政府有必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将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提上日程,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布控、全面防治避免或减少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为此提出以下措施,以便更好地管理犬猫饲养活动、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1规范犬、猫的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 ,出入境商务、考察、旅游、探亲等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携带伴侣小动物出入境的旅客也不断增加。伴侣小动物种类繁多 ,疫情复杂 ,处理不当便会带来严重后果 ,不但影响动物的健康 ,也危及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例如 ,犬和猫就有可能给人畜传播致死性疾病———狂犬病 ,而鹦鹉、燕、雀等能传播的新城疫 ,则能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伴侣小动物出入境管理办法。建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或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订《旅客携带…  相似文献   

11.
<正>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犬、猫和人及其他温血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野生动物是本病原的自然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在世界上属狂犬病  相似文献   

12.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下辖5县(市)7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民饲养宠物犬、猫的数量越来越多,加强城市宠物狂犬病等疫病防控,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城市文明形象。给动物(犬、猫)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防止狂犬病的发生,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政府通过调整对动物(犬、猫)的管理方式,真正做到狂犬病防控不留死角。  相似文献   

13.
犬狂犬病免疫的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可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传播,通过咬伤、破损皮肤、粘膜或吸入传染性病毒而感染人,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作为人们的一种新的时尚迅速发展。但是,狂犬病疫情的发生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狂犬病死亡人数列我国传染病死亡之首,而人类感染狂犬病的病例中,约有85%是由犬伤人引起的。遵循狂犬病防制的最终目标是防止人类发病,控制和进而消灭动物特别是犬的狂犬病原则,因此对犬实施积极的免疫政策,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当前预防与控制狂犬病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4.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兽医临床中属于二类动物疫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携带该病的动物咬伤人后,唾液中的病毒经伤口侵入机体并诱发感染所致。因其发病期短(多数为3~5 d)、致死率高(病死率达100%),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犬、猫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日常接触较多,由它们引发的人患狂犬病几率较高。一旦被犬咬、猫抓后处理不当,未接受及时、规范的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6,(9):149-150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温血动物,多见于犬、猫、狼、狐狸等动物的感染。通常的传播是由患病或带毒犬等动物咬伤了人或其它动物而感染。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一般表现兴奋、意识障碍、局部或全身瘫痪而危及生命。狂犬病病毒的宿主较广泛,多见于犬科动物,其次是马、牛、羊、家禽、鸟类等。狂犬病病毒也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在出现临床症状前  相似文献   

16.
犬和猫是人类主要的伴侣动物,近几十年来,伴侣动物的健康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与人类相似,动物的健康源于肠道,健康的肠道对于维持宿主动物正常生理机能是至关重要的。犬和猫肠道内寄居着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群落,肠道微生物在维持犬和猫肠道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论文从犬和猫肠道微生物的分布、组成特点、犬和猫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肠道菌群失调与犬和猫急慢性肠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促进对肠道微生物与犬和猫相互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为犬和猫肠道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引起猪、马、牛、羊等家养动物,犬、猫等伴侣动物,家兔和小鼠等实验动物,以及浣熊、狐狸等野生动物等多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狐、貉感染后出现奇痒和脑脊髓炎,动物出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4~7月,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先后发现6例犬伪狂犬病病例,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高达100%。经临床调查,该病犬均饲喂过病死的猪肉或内脏,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及对该病有一较全面的认识,介绍如下。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PRV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猪、牛、羊、犬、猫、兔、鼠、野猪、貂、熊、狐  相似文献   

19.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是野生动物,带毒犬、猫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的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根据WHO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为5~6万,绝大多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也属于狂犬病的高发地区。虽然我国在预防狂犬病方面采取了对家养犬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0.
1流行病学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常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患病动物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病畜、潜伏期带毒的动物以带毒的畜产品都是危险的传染源,特别是犬科动物常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据统计,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咬伤,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唾液也可感染,也可经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