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86年5~10月在河北省坝上草地,从牧草返青至枯黄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里,对2个人工草地、3个天然草地的样地定期测试了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该年牧草和草地群落的生长发育模式的趋势为双峰式,前低后高;第一次峰出现在7月末8月初,第二次峰出现在8月末9月初;活的地上生物现存量的最大值为老芒麦草地261.0g/m2,丘间平地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324.2g/m2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天山北坡山地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测定不同月份间草地群落植物优势种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计算重要值,分析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在不同草地类型上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十字交叉法设立定点1 m×1 m样方,从牧草返青期至结实期每月定期测定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结果】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在5~9月期间均表现出春末夏初高,8、9月低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草地类型主要优势种重要值存在一定差异,5~9月重要值呈逐渐降低趋势,尤其是家畜喜食的牧草,如针茅、羊茅的重要值降低较为明显,而杂类草重要值未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群落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sw和丰富度指数R均表现出升高-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及物种丰富度R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草地型间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物种多样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月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草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份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683.9、1601.9、513.9g/m2;植物上层根系0~15cm/植物下层根系15~30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该研究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霞  张智才  张勇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7-20279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 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 683.9、1 601.9、513.9 g/m2;植物上层根系0~15 cm/植物下层根系15~30 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6年5-10月在河北省坝上草地,从牧草返青至枯黄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里,对2个人工草地、脸 地的样地定期测试了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该年牧草和草地群落的生长发育模式的趋势为双峰式,前低后高;第一峰出现在7月末8月初,第二次峰在8月末9月初;活 的地睛生物现存量的最大值为老芒麦草地261.0g/m^2,丘间平地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324.2/m^2  相似文献   

6.
彭中山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3):30-31,55
对退化的高寒草甸(苔草+杂类草型),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观察测定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土壤贫瘠而退化的高寒草甸在封育和施肥条件下可得到迅速恢复,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以苔草为主;苔草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在8月初;苔草种群和杂类草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具明显的差异;地上生物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不同干扰方式对荒漠植物与啮齿动物群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2004年对阿拉善荒漠不同干扰方式下植物地上生物量、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区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各年间存在明显差别,但较为一致的特点是7月是各区绝大多数灌木地上生物量最高的季节,10月是各区绝大多数草本地上生物量最高的季节。轮牧区3 a较一致的特点是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从4月到10月变化不明显;过牧区草本地上生物量在3 a中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季节变化不明显;禁牧区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3 a中大部分处于较高水平。(2)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均匀性指数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干扰方式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产生了明显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过牧干扰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均匀性指数其3 a的平均值均处于较低的水平。(3)通过Spearm an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干扰方式下只有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均匀性指数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作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群落生物量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呈负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调查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其地上部数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类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植被盖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盖度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且峰值均出现在8月下旬;地上生物量与植被盖度显著相关(P<0.05),与群落高度(除山地草甸外)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地上生物量随植被盖度和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各草地群落高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均基本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P>0.01);地上生物量与同期水热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各草地群落高度和植被盖度对水热因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选择绥化地区现存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比较围栏内外枯落物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枯落物生物量在围栏内外均呈现高—低—高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围栏内枯落物生物量积累明显大于围栏外。围栏内地上总生物量包括禾草类、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均大于围栏外各组分生物量,且地上总生物量包括禾草类、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在围栏内外均呈现明显单峰型增长曲线,这与该地区雨热同季的气象规律吻合,表现在围栏内外,地上总生物量的月增长率与月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相关关系微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二龄苜蓿群落地上部分与根系氮素及总糖含量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苜蓿地上部含N量随物候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根部含N量动态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春季,第二个峰值在秋初;苜蓿地上部分和根系总糖含量均呈双峰型,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末期;4种苜蓿相比,农菁1号苜蓿地上部分与根系氮素及总糖含量均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以盆栽2 a生扶芳藤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了4种土壤相对含水量(20%、40%、60%、80%)条件下枝条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高,枝条及叶片生长生长量、叶片质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和80%时,其枝条、叶片生长量较大,叶片净光合速率较强,第1次高峰出现在11:00,第2次高峰出现在15:00。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枝条生长量、叶片质量、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和40%时,净光合速率第1次高峰提前,均出现在9:00,峰值较低;第2次高峰分别出现在13:00和15:00。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时,枝条、叶片仍能缓慢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年际动态变化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天然草地不同垂直带草地类型群落年际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野外地面调查取样、室内分析结合3S技术应用为研究手段,通过3 a的动态测定,分析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地垂直带7种主要草地类型植物生育节律、群落生物量动态.[结果]乌鲁木齐市7种典型草地类型草地群落的年际变化差异不大,但是各月的变化趋势有差别,出现峰值的月份不同,盖度和高度的峰值都出现在7和8月.[结论]正常年份,可以根据7月的生物量大小来决定载畜量.高草草甸草地的生物量最大,草原化荒漠的生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9—2008年我国东北三省34个气象站点的每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气候生长季各指标(生长季起始日期、生长季结束日期、生长季长度和积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959—2008年春季、秋季和3—11月平均温度显著上升,三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体相同,呈现在1987年前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1987年开始快速上升的特点。整个观测期,东北三省生长季起始日期提前了5.6 d,西部提前的幅度明显高于东部;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了5.4 d,中部延后的幅度较南部和北部明显;生长季长度增加了11.0 d,生长季长度倾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与生长季起始日期相类似;积温增加了268.7℃.d。1959—2008年间,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生长季长度变长,积温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变缓。积温、生长季长度与3—11月平均温度均显著正相关,且积温与其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总是高于生长季长度;生长季起始日期的变化对于生长季长度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4.
叶面喷锌对富士苹果树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五年生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锌肥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锌可提高富士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且富士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中午降低型”双峰曲线变化,最高峰出现在9:00,次高峰出现16:00时。富士苹果树净光合速率的年周期变化也为双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黄瓜留种株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津研4号为试材,研究了黄瓜种株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内,黄瓜光合作用日变化类型不同,在黄瓜种株生长前期,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在果实生理成熟期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无"午休"现象;黄瓜叶腋负载果实对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佳木斯辣椒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日光温室内佳木斯辣椒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11:00时达第一峰值(Pn=18.22 靘ol CO2·m-2·S-1),15:00时达第二峰值(Pn=17.3 9 靘ol CO2·m-2·S-1),12:00 ~14:00时表现明显“午休”现象,其中12:00~13:00时为气孔因素所致,13:00~14:00时为非气孔因素所致;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分别为44.6 靘ol·m-2·S-1和1 166.6 靘ol m-2·S-1;CO2补偿点和饱和点分别51.7 L·L-1和1 416.6 L·L-1;座果节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无果节叶片。  相似文献   

17.
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我国青藏高原66种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叶解剖特征与海拔、生长季降水及生长季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具有很多适应高寒环境的结构特征,如表皮层厚且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显著,表皮毛等表皮附属物发达,异细胞丰富,通气组织普遍发达等;叶片各组成部分厚度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海绵组织厚度变异最大,其次为上角质层、下表皮层、下角质层、上表皮层、栅栏组织,叶片厚度的变异最小;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协同进化,上下角质层厚度呈强烈正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相关性最强;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与海拔、生长季降水、生长季均温3个重要环境变量呈较弱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减小,而随生长季降水和生长季均温的增加叶片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奶牛发情周期中生殖激素浓度与卵泡发育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从澳大利亚购进的2岁左右发情周期为21 d育成母牛10头,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 IA)测定了发情周期血清中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孕酮、雌二醇17β的浓度,并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检测发情周期卵巢卵泡发育变化.结果显示:优势卵泡发育体积和FSH、LH与E2浓度在奶牛发情周期中主要表现出两个波峰,对比分析显示奶牛在发情周期第12天(优势卵泡峰时)不发情与不排卵主要原因可能是体内前列腺素等激素量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19.
选用生产上推广的早熟棉花新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4为对照,研究了早熟棉花新材料不同生育时间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棉花生育期,不同材料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舍量和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相似.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现蕾期最高,从现蕾期到开花期下降,并降到最低,然后又上升,在花铃期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整个棉花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但是不同材料有差异;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为现蕾期最高,然后下降,开花期和结铃期先是维持较低的水平,然后升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季节茶条槭光合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年生茶条槭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夏秋2季茶条槭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茶条槭叶片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呈不对称"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夏秋季茶条槭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时左右,但秋季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明显高于夏季。对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参数的比较结果表明:夏秋季各个时段日温差为7.23~16.87℃;秋季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夏季;光合有效辐射夏季高于秋季,夏季峰值出现在11:00时左右,而秋季峰值出现于在9:00时左右;夏秋季节胞间CO2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各时段胞间CO2体积分数秋季均高于夏季;饱和蒸气压的日变化夏季各时段均高于秋季,但夏季饱和蒸气压是逐步上升曲线,而秋季日变化则是缓慢下降趋势。通过以上分析认为,茶条槭光合能力有季节性的适应,秋季低温季节仍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并具较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