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农业大学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文章详细阐述了"双向互动、立体合作"科教兴农"3+3"校县联合行动合作模式,论述了"3+3"校县联合行动的创新实践、合作共赢以及取得的实效,进而得出"3+3"校县联合行动是推进边疆民族县域农业科学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是符合边疆民族区域农业农村特点的融科研、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兴农实践。 相似文献
2.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基于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育现状,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从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举措和实施方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4.
当代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农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尽快转变角色服务社会,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云南农业大学利用社会服务项目3+3县校联合行动为平台,培养青年教师为例,针对青年教师特点,探讨农科院校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5.
6.
7.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地方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立足服务"三农"的责任使命,地方农业院校要紧抓机遇,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深化综合改革,突出农科特色,通过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等途径,支撑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助力地方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基于农业推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安徽农大立足人才科技优势,紧贴乡村振兴需要,搭建了区域性农业综合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的“一站一盟一中心”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构建了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四体融合”的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探索,为地方农业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校地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复合型英语人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语言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农科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农业院校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的必需.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农科英语复合型人才有其自身优势,也存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通过多渠道培养引进师资,合力开发建设农科英语ESP教材,科学建构ESP课程体系等措施,地方农业院校在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农科英语复合型人才方面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困境,并从学科发展规划、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及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农业院校学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数字农业的发展要求广泛开展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都存在一些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贵州大学农学院在农业GIS课程教学中,对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开课时间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改革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