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小麦器官发育序列化命名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制定简便、规范、系统的器官命名方案,是正确认识、表达作物发育规律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作物器官发育有序性原理出发,借鉴国内外器官命名经验、习惯和演变趋势,结合作者大量的试验观察结果,系统地提出了小麦地上部器官的序列化命名方案。分别用各器官英文名称的首字母代表小麦的叶片、分蘖、小穗、小花和籽粒,并通过在上述字母的不同部位标以数字来表明各器官发育的时空序位。该方案还可把出生叶片和叶原基、发育蘖和缺位蘖、结实小穗和不育小穗以及可孕花与败育花区分开来,并能反映出穗子的大小,从而全方位地提供了小麦器官发育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研究小麦的发育生物学,描述器官发育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种试验和联合区试鉴定,初步筛选出适宜运城地区种植的冬性硬粒小麦品种,有87W032,87W028,87W029等,其产量水平,水地平均亩产346.5kg,旱地亩产308.3kg。 相似文献
4.
小麦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的穗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穗结实粒数相近,粒重和品质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的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3个小麦品种不同小穗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千粒重、粒重、蛋白质含量、干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评价值和软化度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分布,第1粒位、第2粒位和第3粒位的粒重及品质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表现出籽粒发育的近中优势。第1粒位和第2粒位的粒重相近,都高于第3结实粒位;第2粒位增产潜力较大,是粒重变化的主要因素;临优2018和临优2069第2粒位,临优145第1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和沉降值较高且变异较大,增质潜力较大,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在小麦育种和栽培中,对于每小穗最多结实3粒籽粒的品种,应尽量减少小花位数,来保持小麦籽粒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硬粒小麦品质性状及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春性硬粒小麦全国区域试验与冬性硬粒小麦跨省市联合试验的品种和我所育种材料共556份样品进行了品质测定,探讨了我国硬粒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通心面质量的关系,研究确定了硬粒小麦几项优质指标及其检测技术与评价方法,进而提出了容重、黄籽率、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质量、黄色素含量、蒸煮品质等7项内容的硬粒小麦质量分级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小麦试验播种量,一般地都还在沿用着"行长1尺,行距1尺,播量1克"的方法(即1平方尺的土地面积上播量1克)。我以前对这个方法没发生过任何的怀疑。在1950年的秋季,预备小麦试验时在2700个12克(20个品种)的称种工作中,我发现各品种的12克重量,在籽粒数目上相差很大,例如用一号的12克是230粒,沔县线麦的12克却是462粒,竟相差到一倍:我开始对"12克"这一标准怀疑起来了,因此, 相似文献
8.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度的差异显著影响地上伸长节间茎壁厚度、节间长度和粗度及茎高,从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倒能力。同时,不同播种密度也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结实粒数、单穗重及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该试验考察了不同喷施次数、不同用量条件下药肥及混合喷施对小麦防病、防早衰及增产情况的影响,旨在对淮安地区小麦种植技术进行完善并对合理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进行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对淮安地区小麦进行“一喷三防”,可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农药和微肥混合喷施,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其中以农药、微肥混喷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14.
15.
马春姣 《新农村(黑龙江)》2014,(14):13-13
该文阐述了“甲壳素有机水溶肥料”在小麦栽培上的肥效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喷施河南地势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甲壳素有机水溶肥料”改善了小麦的成产因素,亩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提高了千粒重,平均667m2增产17.8kg,增产率为6.0%,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祁连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等肥力的地块进行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立地小麦最佳施肥量为纯N130.7kghm-2,P2O5131.1kghm-2,K2O60.0kghm-2。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