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碳源氮源对腐霉菌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同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1):53-55
在喀麦隆芋艿根腐病病原研究中,测定了不同碳源、氮源对分离自喀麦隆芋艿田间及来自中国的腐霉菌株生长习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钟腐霉菌株只能吸收葡萄糖、果糖而不能吸收蔗糖外,其余腐霉菌株均能利葡萄糖、果糖、蔗糖作为碳源,所有试验菌株均不能利用半乳糖、麦芽糖及可溶性淀粉。钟腐霉菌株之形态特征与特殊碳源营养的相关性显示了用碳源作为菌株鉴定辅助标准的可行性。氮源营养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腐霉菌株均能利用四种 相似文献
2.
摘要 本论文主要针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掌握了对刺五加黑斑病菌最适合生长的碳源为对照强于甘露醇,强于果糖,强于完全葡萄糖,强于蔗糖,强于麦芽糖,强于乳糖,强于淀粉(完全淀粉),强于糊精。其中对照最适合病原菌菌丝的生长,糊精最不适合病原菌菌丝的生长,而其它种碳源较适合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对刺五加黑斑病菌最适合生长的氮源为完全蛋白胨强于对照,强于谷氨酸,强于天门冬酰胺,强于丙氨酸,强于硝酸钾,强于硝酸钠,强于硫酸铵,强于氨水,强于氯化铵。其中,完全蛋白胨最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氯化铵生长缓慢,最不利于刺五加黑斑病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其它各氮源较适宜病原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方法】以羊肚菌M-4菌株为供试材料,以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长势、直径,菌丝生长速率、生长指数为指标,考察15种碳源、27种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羊肚菌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其对15种碳源和27种氮源均能利用,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尿素时,菌丝长势较好,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10.84,10.26 mm/d和54.20,51.30;羊肚菌对复合氮源、氨基酸、铵盐利用较差;在含不同碳源、氮源的培养基上,羊肚菌菌丝生长曲线差异较大。【结论】羊肚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尿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碳源及氮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效应。【方法】以钉子菇菌株J-4为供试材料,以菌丝生长速率及气生菌丝的长势为指标,考察10种碳源及20种氮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钉子菇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在10种碳源中,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碳源有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和蔗糖,其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4.28,2.76和2.04。在20种氮源中,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氮源有牛肉膏、酵母膏和牛肉蛋白胨,其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6.432,5.440和5.436;钉子菇对复合氮源利用效果较好,对无机氮和氨基酸类氮源利用效果较差。【结论】钉子菇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葡萄糖等10种碳源和组氨酸等11种氮源营养对大豆炭疽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蔗糖、甘油、山梨醇、麦芽糖、半乳糖、淀粉和甘露醇等9种供试碳源均可被病原菌利用,但病原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有显著差异,其中葡萄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果糖作碳源时菌丝干重最大.乳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慢,菌丝干重最小,说明病原菌对乳糖的利用率低.组氨酸、苏氨酸、胱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硝酸钾、亚硝酸钠、精氨酸和蛋白胨等9种氮源均可被病原菌利用,综合考察平板菌丝生长速率与液体培养菌丝干重两个指标,以丙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硝酸钾为病菌菌丝生长的较好氮源.硫酸铵和氯化铵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福鼎市和霞浦县海区患病腐烂的坛紫菜上分离纯化到赤腐病病原菌——紫菜腐霉菌,分析对比不同培养基对紫菜腐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腐霉菌丝体适宜生长盐度为0.8% ~ 2%,最适盐度为1.4%;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光照强度对腐霉菌丝的生长没有影响.用半海水玉米液体培养基培养,观察到紫菜腐霉菌藏卵器、雄器以及藏卵器发育过程和受精卵卵裂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不同碳源、氮源对吉林地区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等4种链格孢菌(Altenaria sp.)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对碳源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果糖为碳源时,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各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生长具有绝对优势.对氮源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与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硝酸钠为氯源条件下,人参黑斑病菌处理比牡丹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略好,牡丹叶斑病菌比大葱紫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源对土壤无机氮、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选择合适的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代替尿素(基肥+追肥),以玉米品种巴玉1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源(氮肥品种)、不同施氮时期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空白(CK)、尿素基施(CU1)、尿素基施+追肥(CU2)、硫包膜尿素基施(SCU)、树脂包膜尿素基施(PCU)、50%树脂包膜尿素+50%普通尿素基施(HPC)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1 m土体内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施氮方式相比(CU2),尿素一次性基施(CU1)处理前期氮素释放快,后期脱肥;两种包膜尿素均可延缓氮素释放,硫包膜尿素表现为前期氮素释放快的典型特征,树脂包膜尿素在整个生育时期表现较平稳氮释放。各处理产量表现为PCUHPCCU2CU1SCUCK,相对于不施氮依次增产46.3%、38.8%、29.5%、25.8%、16.9%;氮肥利用率表现为PCUHPCSCUCU2CU1,利用效率依次为49%、43%、39%、36%、25%。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处理和50%树脂包膜尿素+50%尿素基施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可代替传统施氮方式应用于生产。研究结果为黑土区一次性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川滇高山栎灌丛非结构性贮藏碳水化合物(NSC)和全氮含量与海拔的响应关系。[方法]选择川西折多山分布广泛的川滇高山栎灌丛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生长季节植株各组织NSC和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含量在休眠期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但在萌动初期、生长旺盛期和生长末期整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地上部分各组织NSC含量在不同季节对海拔的响应表现出非线性,无明显变化规律。休眠期川滇高山栎各组织全氮含量整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其他时期变化不一致。另外,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结论]为探索林下植物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加强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源对文心兰生长发育与植株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施氮总量相同的条件下,比较NO3^- -N、NH4^+-N的比例分别为1:0、2:1、4:1、6:1、10:1和0:1时对文心兰“黄金2号”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文心兰“黄金2号”苗期和花期生长发育的最佳N源是NO3^- -N/NH4^+-N为10:1,其次为6:1;随着NO3^- -N比例的增加,文心兰植株体内N、K含量呈上升趋势,NH4^+-N利于根部对Ca,Mg素的吸收,NO3^- -N利于茎部对Ca,Mg的吸收;在文心兰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中苗期至花芽分化期对N,K元素的吸收最旺,对P,Ca,Mg整体吸收量较小且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茶树菇对不同碳氮营养源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验探讨茶树菇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结果表明,茶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其次是蔗糖、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其次是酵母膏、麸皮。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土壤盆栽法,研究了双氰胺(DCD)、硫脲(THU)和硫脲甲醛树脂(TFR)以及包硫尿素(SCU)对土壤氮素形态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不施氮(CK)、单施尿素、包硫尿素(SCU)、以及尿素分别与DCD、THA、TUF的3个浓度梯度(分别按尿素用量的0.5%、1%、2%)配合施用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随添加浓度的增加,硝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高剂量硝化抑制剂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在2%添加浓度下,DCD、THU、TFR的土壤NO3--N浓度分别比单施尿素降低29%、22%和14%,对土壤表观硝化率的抑制强度也是2%DCD> 2%THU> 2%TFR;SCU处理与2%DCD作用强度接近,且在施用早期就体现抑制效果,并在追肥后第74d土壤表观硝化率显著低于使用硝化抑制剂的处理(P<0.05);硝化抑制剂和SCU都可以使土壤NH4+-N含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抑制剂用量越多,土壤NH4+-N含量越高;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DCD模式,均可提高小麦产量,且在0.5%、1%、2%添加浓度,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THU在1.0%和2.0%添加浓度,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尿素,但增产效果次于DCD。总体上,包硫尿素(SCU)比硝化抑制剂在控释氮素方面效果更持久,而3种硝化抑制剂中,在控制土壤NH4+-N转化、土壤硝化抑制方面,DCD和THU优于TFR;作为外源添加物的抑制剂长期应用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不同硝化抑制在土壤中的形态归趋和长期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YAN Ying LIU Ming-da YANG Dan ZHANG Wei AN Hui WANG Yao-jing XIE Hong-tu ZHANG Xu-dong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14,(3):641-647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have contributed to food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Rice-crab coculture (RC) is an important eco-agricultural process in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China. Recognizing the soil fertility in RC may help develop novel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oil carbohydrat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soil fertility in different culture modes. In this study, soil carbohydrates were analyz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culture modes including rice monoculture (RM), conventional rice-crab coculture (CRC) and organic rice-crab coculture (OR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hyd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RC than those in RM. The increasing effect was greater with increased organic manure. Similar tendency was found in CRC, but the overall effect was less pronounced compared with ORC. Carbohydrat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RC mode and manure amendment than soil organic carbon. Compare to RM, the (Gal+Man)/(Ara+Xyl) ratio decreased in all the RC modes, indicating a relative enrichment in plant-derived carbohydrates due to the input of crab feed and manure. While the increasing (Gal+Man)/(Ara+Xyl) ratio in ORC modes with increased organic manure suggested that crab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induced microbially derived carbohydrates accumulation. The lower GluN/MurA ratio in ORC indicated an enhancement of bacteria contribution to SOM turnover in a short term.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ORC mode could improve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soil carbohydrates, effectively,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use of paddy soi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