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淡灰钙土地带混交林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贺兰山前的淡灰钙土地带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地段。这一带的一些林场如青铜峡县树新林场,在建场初期营造耐旱的小叶杨纯林,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低,病虫害严重,营造杨树、刺槐混交林后,木材蓄积量显著提高,并且病虫害大为降低。为此,我们于1975—1983年对树新林场的混交林和纯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和立地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索混交林增产的机理,为在淡灰钙土地带科学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湿盐碱地造林技术是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华池林区缺乏水湿盐碱地造林技术,影响整流域治理进程。在华池林区选择13个树种,以小叶杨为主开展整地、苗龄、季节、混交等水湿盐碱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小叶杨、旱柳、沙柳为水湿盐碱地造林适宜树种,生长量与荒山造林相近;水湿盐碱地造林,小叶杨适宜苗龄为4 a,适宜季节为春季,最佳整地方式为排水沟加机械挖穴,沟距4 m,沟宽、深各40 cm,穴直径、深各40 cm;4 a生小叶杨与1 a生沙柳1:1混交,水湿盐碱地造林次春存活效果与荒山相同。上述措施次春存活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淳化县进行造林典型设计中,曾对该县及同类地区分布的一些混交林作了调查研究,并搜集了一些外地混交林调查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和整理,提出了适于黄土高原地区营造混交林的造林树种和混交类型,并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革灌覆盖造林方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一、混交类型1.油松、侧柏混交:侧柏是中性树种,幼年树冠狭窄,这一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特别适于营造混交林,这已为国内大量事实所证实。如山东省林业厅调查设计队在泰山林场的调查和中国林科院徐化成在河北西陵的调查,都证明混交林中的侧柏平均树高比纯林中的大40%以上,同时也比与之混交的及同样条件下纯植的油松生长得好。又如北京  相似文献   

4.
50年代在山西省北部地区为减小风沙危害,人们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杨纯林,但随着时间推移,防护林功能逐年下降。为了提高林分稳定性,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营造了多树种混交林,并收集了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侧柏、刺槐、旱柳、白榆、辽东烁、杏树、白桦、白蜡及山丁子等树种基因资源,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青海西宁的黄斑星天牛危害核心区,以青杨、旱柳、新疆杨、毛白杨、三倍体毛白杨、杜梨、沙枣、海棠、山楂为造林树种营造了7种混交试验林,以观测研究不同混交林(纯林)对黄斑星天牛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树种混交林比纯林对该虫害的抗性强;青杨与其他杨树的混交林对其抗虫性有明显的差异,该树种在林分中起到了诱虫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继红 《中国林业》2010,(17):45-45
<正>上世纪50年代,在山西北部地区为减小风沙危害,人们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杨纯林,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种种原因,防护林功能逐年下降。为了提高林分稳定性,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在项目科研工作中,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采用其他树种营造了混交林试验,并收集了油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侧柏、刺槐、旱柳、白榆、辽东栎、杏树、白桦、白蜡及山丁子等树种基因。半干旱地区树种基因资源的保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混交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的主要荒山造林树种。解放以来已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人工林,绝大多数为纯林。油松纯林的火险性大、病虫害多、土壤改良性能较差。生产上迫切要求多造些混交林,但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北京市西山林场及原北京林学院妙峰山教学试验林场从五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营造混交林的试验,其中也营造了一定面积的各种油松混交林。在1962—1964年间,我们曾对这些混交林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并作了初步报道。在1973年及1977年我们又再次对这些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混交林的概念和营造混交林的优点,指出了混交林的建设方向和原则。提出了土石山地混交林造林规划,从混交林的树种选择、建设类型以及苗木栽植3个方面介绍了土石山地混交林营造技术,以期为土石山地混交林造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景电一期灌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践和大量的调查资料,结合景电二期灌区的实陆,探讨了景电二期灌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建设中林带主要参数的确定、混交林的营造与病虫害的防御,树种选择与林木速生丰产、种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咨询     
《专业户之友》编辑同志: 我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年降水量少,风沙大,造林成活率很低。近年来我们在地下水位浅的造林地采用旱柳高杆深栽造林,成活率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牧民近几年也大片大片地营造旱柳高杆林,伹由于柳干蚧的危害,使大面积的成林遭到毀坏。我们用氧化乐  相似文献   

11.
一、造林历史的回顾从世界造林的历史来看,开始是营造单纯林以代替阔叶树和针阔叶树混交林,和以营造针叶树单纯林代替阔叶树和针阔叶树混交林.当代的营林发展趋势,又日渐以营造单纯林走向混交林.然而,如何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针对营造的3年生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纯林的林木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的平均林木生长量均大于火力楠纯林、秃杉纯林生长量,3年生的火力楠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0倍和1.15倍,而3年生的秃杉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1倍和1.16倍。在造林保存率上,火力楠、秃杉混交造林火力楠纯林造林秃杉纯林造林,混交造林保存率较高。在年均林木生长量上,混交林也优于纯林生长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林分营养空间,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林木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混交林营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近年来,在我国造林工作中,营造人工混交林越来越受到重视,造林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北方某些林业生产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为迅速,各地林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广泛地进行了有关混交林营造方面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这为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物质需要而有目的的建立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本文将归纳综合混交林营造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格氏栲等3种珍贵用材树种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氏栲、楠木和樟树是珍贵用材树种。主要调查分析其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寻求适宜的栽培模式,为这3个树种的大面积造林提供可靠依据。分析表明:楠木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较难协调,楠木的纯林模式较混交林好;格氏栲营造混交林或纯林均可,但格氏栲混交林比纯林生长更好;樟树在山区造林以混交林模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长期得不到绿化,影响了整流域治理进程。调查表明,1)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分布面积1 090.2 hm2,土壤含盐量0.18%~0.26%,pH值7.5~8.2,含水量20.1%~35.6%,属轻度盐碱地;2)小叶杨、旱柳、沙柳能够自然生长在水湿盐碱地上,其中旱柳树干空心现象严重;小叶杨、沙柳生长良好,属于水湿盐碱地适生树种。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混交林类型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调查与研究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目前人工混交林有25种混交模式,4种混交类型,即针阔混交、针叶混交、阔叶混交以及乔灌混交等。各种混交林的生长发育、抗逆性及生态功能等均优于纯林。本文提出了各种混交林的混交方式、混交比例、营造方法等,可供有关方面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喜光、耐湿、萌生能力极强、生长快、易栽植,能以头木作业方式迅速获得薪柴和用材,是洞庭湖区发展薪炭林,缓和农村能源紧张最为理想的树种之一。为帮助湖区群众经营好旱柳薪炭林,1982年起,我们对湖区营造旱柳薪炭林的前桩选择、造林密度、萌生能力、抹芽量、抚育间伐次数、皆伐年限及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概况调查地选择在南县、安乡,海拔高24—46米,土壤为肥沃的湖积土、冲积土,  相似文献   

18.
以曲靖市为例,阐述了营造混交林在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林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抗灾害能力强等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造林目的、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经营条件等应用条件,总结了确定主要树种、选择混交树种、确定混交比例、选择混交方法、控制造林时间、抚育调控种间关系等混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曲靖市或者其它兄弟州市营造混交林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混交林有十大好处,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混交林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还有行间混交和株间混交等形式。混交林的十大好处是: 一能抗病防虫。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林木,可以使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20.
为改进和完善防护林营造技术,提高防护林建设水平,对宁夏固原县清水河谷地18年生的小叶杨和白榆农田防护林的林木生长情况及水分作了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林带宽度、造林营林措施及林带更新和胁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