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植菌根在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大面积尾矿废弃地的产生,已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模拟生物学试验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尾矿逆境和尾矿植被重建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铁尾矿盆栽的方法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大豆生长、菌根侵染率及尾矿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的大豆侵染率较高,且大豆根系接种菌根的大豆根系氮、磷、钾含量高于对照(CK),最高高出对照2倍以上,在接种不同含量的菌根真菌的试验中(10 g-25 g-50 g),大豆的生长量和养分含量均呈现“低-高-低”的现象。通过试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很好地促进大豆在铁尾矿中的生长,提高大豆对尾矿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尾矿生态复垦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将菌根技术引入到铁尾矿库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利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相互用,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在铁尾矿中生长,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3.
选用籼型杂交稻、籼粳杂交稻、籼型常规稻和粳型常规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比较其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茎叶同化物运转特征,分析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与茎叶同化物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讨施氮水平对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同化物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和解剖结构特征、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转运存在基因型差异。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较高,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较高,其次是籼型常规稻,粳型常规稻的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最低,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最低。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NSC转运受氮水平的影响,低氮能够促进茎叶NSC转运,增施氮肥增加了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但穗颈横截面维管束密度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与茎叶NSC转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颈和剑叶大、小维管束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选择茎叶维管束...  相似文献   

4.
刘国才 《华北农学报》1994,9(1):121-125
白音花水库冰下有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等几种水生维管束植物存活,其生物量变动在10-3760g/m^2,以菹草居绝对优势(占有草区面积80%以上),其次为聚草、金鱼藻,而扇叶水毛莨仅零星分布。通过黑白瓶测定,单位时间每克水草产氧量大小依次为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相应的各自光合偿点分别为100lx,175lx,160lx及150lx。  相似文献   

5.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水稻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穗重呈显著相关;亚种特性特别是与一次枝梗的各项性状如个数、千粒重、粒数、结实率,二次枝梗的二次粒率有密切相关性。亚种特性与穗颈大维管束数、小维管束数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贵州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95科221属484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19属23种,被子植物79科202属461种;区系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其科、属、种(65科、172属、398种)的优势现象明显,双子叶植物(57科114属272种)构成了贵州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分布区类型多样,在科级水平上有8个类型与5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14个变型,在种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其它区系联系广泛;温带成分略占优势,反映出该区系从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并与亚热带成分有着广泛联系;特有属匮乏(6属),但中国特有种较多(155种),揭示了贵州喀斯特环境条件下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茎秆维管束对作物机械支撑和物质运输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高通量导出作物茎秆切片的维管束参数,本研究开发了基于Labelme标注图片和Python编程语言的方法“LabelmeP1.0”。利用该方法导出了92份高粱种质资源的茎秆维管束和区域相关的26个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中归纳了各区域面积以及和维管束数量、大小、位置、比例和密度相关的15个参数作为核心指标。研究还发现,高粱维管束性状和农艺学性状关系密切,维管束数目、密度与穗重、粒重和一级枝梗数正相关。进一步可将资源材料分为3类,分别为矮粗薄皮、种子少和维管束大而多的类Ⅰ,高个细茎、种子少和维管束少而稀的类Ⅱ,以及矮粗厚皮、种子多和维管束数多的类Ⅲ。本研究可为禾本科作物的茎秆解剖学结构参数研究提供技术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冷型小麦叶片显微结构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冷型小麦即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一类小麦, 其植株根系发达, 叶片功能期长,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高, 抗逆性较强[3, 4], 是很好的育种材料. 因此, 近几年来关于冷型小麦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1~5], 但多集中在生理特性方面的研究, 形态结构方面报道极少. 冷型小麦叶片形态结构的研究, 无论在揭示冷型小麦冠层温度低的机理还是为  相似文献   

9.
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大维管束效率对穗部性状的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籼型和偏籼型水稻大维管束效率>1/2,而粳型和偏粳型<1/2.粳型和偏粳型水稻一次枝梗效率接近1,而籼型和偏籼型在1/2左右.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关系密切,在亲本及杂交后代中所分化的程度明显不同,能反映出穗部性状良好的形态和机能,可以作为选择良好穗部性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忠  顾蕴洁  高煜珠 《作物学报》1992,18(5):331-336
来自小枝梗的1条大维管束和3—6条小维管束进入小穗轴后分校出23—27条小维管束,它们其中2条通向护颖,5条通向外颖,3条通向内颖,4—8条通向浆片,3条通向子房和柱头,6条通向花丝。小穗轴中的小维管束大多被具有多孔的,相互间联络密切的厚壁细胞所包围。通向内外颖的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与初皮部分开。而通向浆片、  相似文献   

11.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丽格海棠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丽格海棠的光饱和点约为327μmol·m-2·s-1,光补偿点约为28.3μmol·m-2·s-1;CO2饱和点约为1200μl·L-1,补偿点约为60~70μl·L-1,对高温(>25℃)的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2.
庄伟建 《作物学报》1989,15(4):369-377
用细胞离析法和冰冻切片技术,研究了10个甘蔗品种的茎贮藏细胞和维管束的解剖特征。甘蔗不同品种茎贮藏细胞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所有品种茎贮藏组织皆有柱状和球状两种贮藏薄壁细胞,高糖品种这两种细胞各约占50%。茎贮藏细胞体积跟蔗糖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跟锤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尤以后期的细胞体积跟蔗糖含量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对密度的响应及与倒伏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两种不同耐密性的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在不同密度压力下茎秆性状的变化,重点研究了地面上第三节茎秆形态及内部中央大维管束生理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各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和同类型不同品种间对密度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郑单958和辽单526对密度变化更加敏感。4个品种的田间倒伏率与种植密度、茎秆第三节的长粗比、茎秆中央大维管束单位视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三节茎粗、中央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产量潜力的提高,4期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除倒5节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倒2节和倒3节大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外,其他节间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4期超级杂交稻的实际产量、穗粒数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4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较第1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增产68. 83%,穗粒数增加87. 42%,而有效穗数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结构特征与穗粒数、结实率以及产量存在正相关,而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和基部茎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因此,4期超级杂交稻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的改善是保证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穗大粒多和结实率正常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籼粳亚种间F2群体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小维管束数、1次枝梗数、1次枝梗粒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娄和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颈小维管束数与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每粒数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每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粒数决定,而2次枝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数决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1次枝梗数通过2次枝数影响每穗粒数;穗颈维管束数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  相似文献   

17.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徐正进  彭应财 《作物学报》1996,22(2):167-172
1987 ̄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梗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异趋势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相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遥感技术在作物氮营养诊断方面的研究与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系统评价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可见光数字图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在作物氮营养诊断与氮肥推荐方面的原理、优缺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认为遥感技术在作物氮营养诊断方面仍然存在技术复杂与设备昂贵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未来精确养分管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玉米果穗发育的维管束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微观角度探讨玉米优良自交系选育中出现短苞叶品种的原因,研究了短苞叶自交系139号与1号的雌穗轴和苞叶的维管束特性。结果表明:139号苞叶的单个维管束面积与其韧皮部的面积大于1号的,但在维管束数量上则小于1号。139号雌穗轴的单个维管束面积与其韧皮部面积却小于1号,但在数量上要多于1号。就上述结果从物质运输方面分析了139号苞叶与穗轴发育失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