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们把苎麻快速繁殖方法和高产栽培技术与新品种的推广相结合,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大大促进了苎麻生产发展和植麻水平的提高。1983年至1985年实行苎麻品种改良,芦竹青良种面积由19.2%增加到67.6%,平均单产提高30%左右;1989年开始引种推广湘苎2号、湘苎3号,亩平增产22.9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就达州市苎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2003年、2004年推广应用该技术的情况做了介绍;目前该技术已成为该市发展苎麻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田仁坤 《中国麻业》2002,24(1):19-19
川苎六号(品系代号为D87111)系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从叙永白麻与黑皮蔸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1998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已在四川省和重庆市推广两万余亩。1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散生型品种。出土幼芽紫红色,生长茎绿色,成熟茎黄褐色,麻骨绿白色;叶片近园形,长18.2cm,宽15.4cm,绿色,皱纹明显,叶缘锯齿较浅;叶柄长9.6cm,淡红色,着生角度75度;叶脉及托叶中肋均为淡红色,雌蕾红色;原麻绿白色,锈脚短,斑疵少,手感较柔软。该品种发蔸快,分株力强,长势旺,植株生长整齐均…  相似文献   

5.
《中国麻作》1985,(3):20-25
为鉴定“75-10”新品种在我国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的区域适应性.丰产性、纤维品质及抗逆性,明确其适宜的推广范围和推广利用价值,1981—1984年连续四年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有关单位协作,共同进行了苎麻新品种“75-10”的区域试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朝谷11号推广辽宁省农办、财政厅下达的1998-2000年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在3年的推广中有两年大部分地区遇到严重干旱,由于该品种抗旱耐瘠性好,高产稳产、食口性好等优良特性,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3年共推广了7.22万hm^2,共计增产粮食4538.58万kg,增产谷草4948.15万kg,增加经济收入7030.5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保山市玉米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阐述了保玉系列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完成措施、结果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以品种为龙头,配套管理和栽培技术措施为主线,在全市五县(区)72个乡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云龙  陈文 《中国麻业》2004,26(6):284-285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涪陵区紧紧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涪陵金帝集团,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良种,规模发展”的原则。从零开始,先后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大面积引种推广湘苎二号(圆叶青),大力发展苎麻产业,目前已成功营建良种苎麻生产基地2000hm^2,小面积单产突破4500kg/hm^2,单纤维支数达1800Nm,最高达2300Nm以上。  相似文献   

10.
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井命名。  相似文献   

11.
“鄂苎一号”是我所从“细叶绿”中经多年单系统选育成的一个高产优质苎麻新品种。1987-1989年参加品比试验;1991-1993年参加湖北省苎麻区域试验,并同时开发生产示范试验,多年试验示范表明,“鄂苎一号”纤维产量高,纤维品质,抗风,特别是抗根腐线虫病能力较强。1996年3月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命名。  相似文献   

12.
高纤维细度苎麻新品种"川苎12"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苎12号(原代号CZ0601)是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天然杂交、高产良种自交后代株系,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纤维细度、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在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308m/g,比对照圆叶青高458 m/g,达特优质标准,平均原庥产量2584.65kg/h㎡,与对照相当;在国家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298m/g,平均原麻产量2581.65kg/h㎡,较对照增产1.98%.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13.
川苎12号(原代号CZ0601)是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天然杂交、高产良种自交后代株系,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纤维细度、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在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308m/g,比对照圆叶青高458m/g,达特优质标准,平均原麻产量2584.65k9/hm2,与对照相当;在国家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298m/g,平均原麻产量2581.65k9/hm^2,较对照增产1.98%。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我县于1984,年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圆叶青”。采用种子繁殖的方法,通过先示范后推广的途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85年全县“圆叶青”栽培面积达1000亩左右。当年移栽的平均单产达40公斤,次年达150公斤,如茅坦乡汀州村余春发,1984年8月20日育苗,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繁育和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六项解决办法 ,强调在保证育种者种子质量的基础上 ,要严把良种繁育过程的五道关 ,保证繁育种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讲的新品种是指1949~2001年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全国共有36个单位育成国家审(认)定的无性系品种65个,省审(认)定的无性系品种61个(不包括台湾省)。至此,中国育成的茶树新品种之多,堪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麻业》1985,(3):20-25
为鉴定“75—10”新品种在我国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的区域适应性、丰产性、纤维品质及抗逆性,明确其适宜的推广范围和推广利用价值,1981—1984年连续四年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有关单位协作,共同进行了苎麻新品种“75—10”的区域试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陈柏清  张吕望 《中国麻作》1987,(1):25-25,48
我省种植苎麻历史悠久,各地均有种植的习惯。但由于过去需麻量不多,麻价偏低,种植不多,管理粗放,产量很少。五十年代全省常年植麻3~4万亩,总产2000吨左右,其中1957年种植面积最大为4.3万亩,总产2200吨,到1983年减少到0.79万亩,总产415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 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 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