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土地生产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从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内涵、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方面展开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学方法与3S技术的应用,土地生产力的内涵趋于全面,关于其评价经历了从定性评价方法走向定量评价方法,服务于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区划、规划转向服务于土地持续利用,侧重于对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表达进入到涉及土地系统自身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具体反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土地生产力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土地受外应力作用后在生产力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抵抗外应力的弹性限度更加关注。最后简要评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长期历史资料,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探讨1960s以来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主要原因,结果显示:研究区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1961-2010年研究区气温升高、年降水略有下降、湿润程度下降,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和综合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综合模型)模拟的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具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研究区气候变化总体上有利于该区草地生产力改善;研究区家畜年末存栏数60年代剧烈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家畜年末存栏数与植被NDV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草地实际载畜量过大造成牲畜对草地过度啃食,导致草地退化。研究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减轻载畜压力、控制草地现实载畜量方面。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生产力时空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秦岭南北60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气象资料,利用Thom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秦岭南北关中、陕南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估测.研究表明:秦岭南北气候生产力值介于9525.0~14156.2 kg/hm2·a之间,陕南大干关中;其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步增加,西安、成阳地区最小,安康地区最大;近半个世纪以来秦岭南北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关中趋势更为明显;就年代变化而言,秦岭南北变化步调一致但幅度有别:60、80年代为正距平,70年代、以及进入21世纪后变化不大,90年代急剧减少;随着气候日益暖干,气候生产力将进一步下降,农作物很可能因高温缺水而减产.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近 50年的实测资料 ,计算分析了定西市的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全市气候生产力西片最大 ,南片次之 ,东片最小。气候生产力年际波动西片最大 ,东片次之 ,南片最小。 50年代、60年代气候生产力最高 ,90年代气候生产力最低。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是全市都在下降 ,西片以每年 9.4kg/h 幅度在下降 ,南片以每年7.5kg/h 幅度在下降 ,东片以每年 5.6kg/h 幅度在下降。同时还发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具有阶段性 ,其中南片分界点在 1 985年 ,西片降幅分界点在 1 979年 ,东片在 1 968年。以每年 5 .6kg/h 幅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熊岳农专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科技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方针,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工作,至80年代末,已取得了上百项科研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9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引下,又取得了十数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现将90年代主要科研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1 熊杂系列高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66-14168
通过访问调查20世纪30~50年代初期的著名铁匠家族,得出了无铁制农业机械时代农民正常生产年需用铁量为0.64市斤的可靠数据。这个数据可成为深层次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问题和生产力水平问题的必要参数,也是破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定达茂旗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对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30多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达茂旗草地植被覆盖度相比2000年初期升高了2百分点;达茂旗草地生产力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相比2003年有所升高;达茂旗草地载畜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初期整体水平有所升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制定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林业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近43a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主要林型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林型天然红松林、天然落叶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的气候生产力,在森林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时段(20世纪80年代前)明显高于森林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时段(80年代后),林木气候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天然红松林、天然落叶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的气候生产力年平均减少分别为0.0143、0.0202、0.0195 m~3·hm~(-2);近43a来单位面积气候生产力的减少总量分别为0.601、0.849、0.819 m~3·hm~(-2)。气候生产力的优势区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林区中北部的乌伊岭区、汤旺河区、新青区、红星区、五营区、伊春区、美溪区等相对比较冷凉、湿润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骨耜、木耜等农耕工具、稻谷遗存和令人惊叹不已的木建筑与艺术品,所呈现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之高,都是大出人们的意料的,以致当时有人怀疑它的年代有否那么古老。然而,随着考古工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热应激对剑白香猪部分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Stress)是加拿大病理专家Hans Seyle博士在1936年提出的。热应激是指处于极端高温环境温度中的动物机体对热环境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总和。日、美、英等国学者从20世纪50~70年代就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我国学者起步晚,自80年代初涉足该领域,寻求热应激给动物带来的规律性变化,揭示热环境对猪生产力的影响,以便研制缓解热应激影响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发展飞快,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既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结果,同时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报以欢呼。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也逐步开始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转基因食品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很大的争议,转基因食品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数据,对维护全球森林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分析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方法,在论述不同立地类型、连载代数、林分密度和营林措施对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生长方程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提出了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人学视域中的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人学。从人学视域研究生产力理论,将会还原和展现人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核心和宗旨性地位,突出马克思生产力建设中人的主题。应将自然生产力纳入生产力范畴,从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角度重新定义生产力范畴。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估算了福建省近30年来的植被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从东南部沿海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全省植被气候生产力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部分,大部分县市在16000 kg.hm-2.a-1以上;西部和北部的山区植被气候生产力值较低,大部分在10000-15000 kg.hm-2.a-1之间。近30年来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全省植被气候生产力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初期几年最高,相差1407 kg.hm-2.a-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是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理论依据。由于物种丰富度间接包含了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基因组多样性,因此从物种丰富度的角度探讨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可以分析发现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其他多样性因素。以往关于森林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群落水平,而对于单个物种生产力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响应是如何影响群落水平的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方法】本研究以小陇山地区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关联指数模型和异质性泊松模型,分析群落和物种水平的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结果】丰富度-生产力关系在群落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10 m×1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呈单峰曲线关系;而在20 m×2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物种水平上,0~20 m范围内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中性种占比最大,占所有目标种总和的68.8%~81.3%;其次为促进种;抑制种所占比例最小。研究区部分的树种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中性关系的情况,种间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丰富度-生产力关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牛耕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大国,具有悠久、光辉灿烂的农业文化。牛耕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和研究它的起源时代以及形成过程,不仅对研究古代农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整个古代史的分期——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任何一种生产关系,不管它在社会前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终究都要被生产力所突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调节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具体地表现为阶级斗争,但是促使生产关系改变的动力是生产力,腐朽没落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可生产力缓慢的增进速度却是生产关系所不能全部抵阻的。牛耕技术的出现,在我国古代农业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我国古代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 ,但真正采用工厂化进行养猪生产则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 ,其起步于80年代 ,是在总结60年代初期兴办大型猪场、实行大群饲养、集中管理和70年代中期实行机械化养猪的经验并吸收国外40多年的工厂化养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 ,尤其是“九五”期间 ,工厂化养猪生产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大批集约化、工厂化的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上破土兴建 ,并开花结果 ,效益丰厚。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农村经济日益发展 ,一大批农业…  相似文献   

18.
欧盟环境政策与农业政策的协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主安 《世界农业》2004,(5):12-13,17
20世纪90年代前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着眼于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目的是确保粮食供应和稳定农民收入,基本上没有考虑农业的环境影响,结果是农业活动的高速增长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例如只顾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生产方式使用大量的农药、除草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在新材料领域发展的成果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已经是一种生产力,可以为企业或者社会产生效益和价值。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力的高低,因此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才能研究发展出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再对科技成果进行信息平台的一个转化,就是把新材料领域的成果进行开发应用再推广。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技成果的研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研究科技成果怎样才能成为生产力。本文通过对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的背景、现状、措施等去进行信息平台的创建,可以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实质与核心[1]。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农田施磷量、磷肥效率及磷肥品种长期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新疆农田磷肥施用量与新疆主要农作物磷肥利用率的长期演变,为新疆农田合理施用磷肥与磷素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49~ 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及CNKI文献中,有关新疆农田作物产量、施磷量、磷肥利用率及磷肥品种的数据资料,对其随年代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磷肥利用率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新疆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均随年代推移而增加,且明显表现为稳步上升(1949~1980)、快速上升(1981~ 1997)和缓慢上升(1998~ 2012)三个阶段.化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均随施肥年代推移而逐步增加,化肥(N +P2O5 +K2O)和磷肥(P2O5)施用量分别从1979年的35.4和8.3 kg/hm2增加到2012年的376.1和95.5 kg/hm2,年递增率则分别为7.4;及7.7;.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化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均随着年代推移而逐渐降低,化肥偏生产力从1979年的44.2 kg/kg(小麦)、61.2 kg/kg(玉米)和9.3 kg/kg(棉花),分别降低到2012年的14.2、18.4和5.5 kg/kg.3种作物的磷肥偏生产力从1979年的189.1、262.0和39.8 kg/kg分别降低到2012年的72.5、55.9和21.5 kg/kg.Meta分析表明磷肥利用率随年代呈现微弱递增趋势,32年(1981 ~2012)磷肥利用率的平均值是18.2; (n =334).[结论]新疆磷肥施用量随施磷年代明显增加,但磷肥增产效益却随年代推移而下降.磷肥利用率随着年代推移呈现微弱递增趋势,磷肥占施肥总量的比例随着年代推移而增加.同时施用磷肥品种随着年代推移呈现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演替,施用方法表现为由以基肥为主逐渐转变为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