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业与生态》2014,(1):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地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2014年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明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后脱贫时代"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重要举措。文中首先在解释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东北国有林区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演进脉络,并以黑龙江省为例结合实际情况理清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约束范围及程度;其次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阐述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最后从3个方面提出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以森林资源为纽带,紧密联系森林碳汇建设与碳中和战略目标;建立物质类生态产品科技创新联盟,增强市场化支撑能力;打造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综合体,促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可为东北国有林区未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以促进林木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改革措施,为了使生态红线区的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功能得到持续发挥,必须要调动生态红线区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生态红线区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资金来源渠道、补偿方式、补偿内容和考核监督方案四个方面探索了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项集体学习时又特别指出,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国家战略。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明确了划定原则和技术路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对划定结果进行了成效分析。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夯实生态基础。具体讲,就是要紧紧抓住"四条线"。一是划定红线。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划定生态红线,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守住底线。要树立保生态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把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我们的底线,坚决避免新的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7.
张娟 《新疆林业》2011,(6):12-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践这一目标,不仅要从治理和保护出发,更重要和迫切的是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让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保护,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说,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作战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其中林业生态保护线是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林业生态保护线是林业部门提前介入、提前做好林业领域生态保护红线的举措,为正在开展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供基础,有力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广东省已完成林业生态保护线划定工作实践,探讨林业生态保护线划定的背景、方法、过程及存在问题,提出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保护制度、加大培育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等对策,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完成,广西生态保护红线已由“划定”阶段转入“严守”阶段,对红线范围内林地实施严格管理。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人工商品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按照《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根据国有经营单位、林农对人工商品林采伐的实际需求,对人工商品林斑块的面积、空间分布和权属特征等进行分析,提出属性调整、逐步转换为公益林、政府赎买、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和保留部分人工商品林的人工商品林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将贯穿于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并将贯穿始终。因此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青海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文章从青海高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12.
对林业来说,党的十八大最突出和最受鼓舞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林业局细化了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六个重大职责和构建六大体系。六个重大职责包括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职责。可以看出,林业部门的职责明显扩大,主要包括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坚决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增加绿色经济总量,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严厉打击毁林行为,不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党以及全国人民都要加入到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队伍中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森林防火是一项关键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新阶段,一定要着力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关系,从而在森林防火的实践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防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提高森林防火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扬州市生态红线区的划定及保护的难点,提出了生态红线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红线区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推进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破碎化、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在大庆市湿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大庆市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湿地资源的建设目标、生态红线、生态恢复等工作,实践出具有大庆市特点的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森林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六大职责。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刊发《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本文结合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职责、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动员广大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林业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为例,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存在的区域性重要生态资源没有纳入、未从构建全省和区域稳定生态安全格局角度考虑、破碎化与岛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划定和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区位划定的思路,为各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出台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其核心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也具有能动作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培养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一种节约资源能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初,贵州省作出“生态立省”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立省”建设中要注重和培养新发展意识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当代环境与发展形势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