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归麻日病发生于当归生长期的第二年“成药期”。在甘肃岷县从5月份开始发生,6—7月份渐趋严重,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100%,据调查我省凡当归栽培逸均有该病发生。经1986—1987两年在岷县和兰州实验室接种试验,证明当归麻口病是由马铃薯茎线虫(D·destrucfor)又称马铃薯腐生线虫为害所致;系统观察表明在岷县病原线虫一年发生6—7代,大约30天左右完成一代,该线虫主要为害归根皮层组织,呈糠腐状(干烂)根毛畸化.剖面观  相似文献   

2.
当归是著名中药材,近年来由于当归麻口病引起根部腐烂损失严重。关于该病的病因过去虽有报道,但不够明确,且防治不力。为此我们对该病病灶群落成员进行了采集、分离、鉴定、回接和防治试验。在国内外首次确认了此病的病因,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措施。 当归在苗期常有少量金针虫及其他地下害虫为害留下伤口;在挖苗、贮、运和移栽过程中也常使幼苗受伤。4—10月份为当归成药期,也是麻口病发生发展阶段,此期根部除生理开裂外,金针虫全期为害根表面;  相似文献   

3.
甘薯种质资源对甘薯瘟的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甘薯瘟 2个致病型的代表菌株对 259份甘薯品种分菌系接种鉴定 ,结果依据两者间的互作反应归类为 ,1 感病型 :对 2个菌系皆表现中感—高感的品种有180份 ,占69.5% ;2 专化抗病型 :表现高抗Ⅰ型菌 ,中感—高感Ⅱ型菌的品种有59份 ,占22.8%。表现抗—中抗Ⅱ型菌 ,而感—高感Ⅰ型菌的品种有4份 ,占65% ;3 抗病型 :对Ⅰ型菌表现高抗 ,且兼抗—中抗Ⅱ型菌的品种有7份占2.7%。对 2个菌系皆表现抗—中抗的品种有9份,占3.5%。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高效经济的当归生产模式,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作物茬口(T3:豌豆-小麦-当归,T2:豌豆-蒙古黄芪-当归,T3:豌豆-马铃薯-当归,T4:豌豆-休耕-当归,CK:豌豆-当归-当归)进行田间试验,秋季收获后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叶养分含量、根活性成分和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隶属综合因子分析法确定5种茬口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T2处理有利于促进当归根、叶中氮、磷、钾吸收累积,根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29.98%、32.96%、24.29%(P<0.05)、叶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37.72%、42.08%、64.63%(P<0.05),且该茬口的当归产量、根的阿魏酸、浸出物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9.44%、17.37%、9.54%(P<0.05)。综合评价指数表现为T2(0.74)>T4(0.51)>T3(0.48)>CK(0.29)>T3(0.25)。综上可知,豌豆-蒙古黄芪-当归是高寒阴湿区当归高效经济生产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归麻口病病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归为我国重要中药,甘肃省岷县出产的岷归质量为我国当归之冠。近年来甘肃岷县一带当归麻口病危害十分严重,影响了当归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万寿菊与当归间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云南滇中地区防治当归根结线虫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有理论认为万寿菊根系分泌物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进而产生控制寄生线虫的效果。本试验以万寿菊和当归多样性种植为研究模式,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时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为阐明万寿菊杀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以当归单作为对照,当归/万寿菊轮作和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群落在整个生长季变化相对较小,DGGE的条带变化率分别为-39.13%、-30.77%,而万寿菊单作土壤真菌条带变化率为-69.2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与其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对应关系,当归单作的真菌种类组成与当归、万寿菊多样性种植模式中的真菌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当归/万寿菊间作的中后期与前期差异最大;聚类分析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当归单作与当归/万寿菊轮作、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种类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当归麻口病防治农药组合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程  尚虎山  肖贵 《植物保护》2018,44(4):233-236
在当归主产区甘肃省岷县闾井镇草地村,开展了当归麻口病的发生率调查及其不同药剂组合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当归麻口病的腐烂茎线虫在0~5cm土层中虫口密度最大,占总虫数的57.12%;不同农药组合对当归麻口病都有一定的防效,其中53.8%的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阿维菌素乳油复配剂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73.56%;当归产量比对照增加了3 076.54kg/hm~2,增产率达29.4%,建议在当归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叶文斌  樊亮 《江西植保》2013,(2):164-168
当归根腐病是当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分离纯化后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为了明确中草药党参和黄芪提取液对当归根腐病的抑制作用,分别以两种中药水浸液对小当归根腐病的抑制作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中草药党参和黄芪提取液对当归根腐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0.50 g/mL对当归根腐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5.23%和53.48%,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1.57%和74.56%,且所有处理发生根腐病均比对照低,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1973年田间调查207份小麦品种、品系,1974—1982年陆续鉴定品种、品系材料557份,以田间成株期鉴定为主,室内苗期鉴定为辅,重复鉴定5年的材料为19份,4年的39份,3年的59份,2年的76份;田间与室内结合鉴定的为37份。  相似文献   

10.
稻种资源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0年对全国18个省、市、区农科院提供的7152份材料进行抗稻瘟病鉴定,8254份材料进行抗白叶枯病鉴定,其中获稻瘟病0级76份,1级73份,2级142份,3级145份;获白叶枯病0级32份,1级151份,3级1066份,5级1490份,从中提出一批可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1986—1990年对全国18个省、市、区农科院提供的7152份材料进行抗稻瘟病鉴定,8254份材料进行抗白叶枯病鉴定,其中获稻瘟病0级76份,1级73份,2级142份,3级145份;获白叶枯病0级32份,1级151份,3级1066份,5级1490份,从中提出一批可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灭鼠后种群数量回升及灭鼠时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6—1987年,对农田灭鼠后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回升速度及灭鼠时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4、6、8和10月份4个不同时期,以10月份灭鼠效果最好,灭鼠率高达97. 8%,灭鼠后种群数量回升速度最慢,维持低密度时间长达11个月。3—4月份灭鼠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菌生防菌剂对当归生长量的影响及对麻口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剂在当归移栽时拌细干土穴施对当归生长量(出苗、株高、叶片数、冠幅)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kg/hm2处理组防效最高,为63.4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对当归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为25.78%~63.01%,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5.00kg/hm2处理增产率最高,为63.01%,其次为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处理,增产率为61.67%;菌剂各处理相比对照可明显提高特等归比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45.00kg/hm2和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穴施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提高当归产量,可用于生产上防治当归麻口病。  相似文献   

14.
喻霜  叶华智  严吉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8-121
对四川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性和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经两年的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该病在四川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74.51%。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病菌分生孢子借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并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  相似文献   

15.
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980—1984年作者用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菌群Ⅳ群的代表菌株,进行大田人工剪叶接种,重复鉴定了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2012份。接种20天后调查病级,评选出Ⅰ级抗源29份占1.44%,Ⅱ级抗源187份占9.29%,Ⅲ级抗源285份占14.17%,感病(Ⅳ—Ⅵ级)的有1511份占75.1%。对33个重点抗源进行抗性鉴定和经济性状分析,推荐一批单抗、双抗或三抗的抗源给育种者作为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粱抗蚜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蚜在我省是黄蚜(Aphis sacchari)曾5次大发生,造成大面积减产。实践证明培育和推广抗蚜品种是防治高粱蚜的良好途径。 1980—1981两年,共鉴定514份材料,其中外引材料198份,本国的308份(包括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种)、野生高粱8份。  相似文献   

17.
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1、B2菌株在当归、黄芪上的防病促生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1、B2对当归、黄芪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B1对当归、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13%、41.48%,B2为41.30%和48.16%,B2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无显著性差异;同时,B1、B2对当归、黄芪具有促生增产作用, B1增产率分别为7.74%、12.5%;B2分别为17.2%、16.25%。且B1、B2均可提高当归和黄芪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山西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抗锈病、白粉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5年,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25个育种单位的601份小麦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36份,对小麦叶锈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6份,对小麦白粉病抗性表现良好的品种材料12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对当归质量的影响,寻找能有效缓解当归连作障碍、提高当归内在质量的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设置轮作和连作两种种植模式,轮作和连作分别设置当归与大蒜间作密度2∶1(M2)、3∶1(M3)、4∶1(M4)三个处理及单作对照,并对采收阴干当归根内在质量指标总灰分、酸性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大蒜密度下各指标呈先增后减趋势,各含量在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不同种植模式下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轮作大于连作,总灰分和酸性不溶性灰分含量连作大于轮作,醇溶性浸出物不明显;不同种植模式和间作大蒜密度下,挥发油、阿魏酸都在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0.56%、0.084%,分别比单作提高了0.09%、0.032%;总灰分含量在轮作种植模式M4处理含量最低,为4.08%;酸性不溶性灰分在连作种植模式单作处理含量最低,为0.5%;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连作种植模式M2处理含量最高,为65%;但均符合药典含量规定。综合考虑,轮作种植模式M2处理下,当归质量指标最好,是最佳的间作大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当归生长,提高当归质量,有效减缓当归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约6百万公顷。在北部,水稻为冬春作及夏作雨季,大约有60%的种植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在南部,为冬春作、夏作和夏秋作三季,大约70%以上的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品种,但其中有不少现今已经不抗Ⅱ型褐飞虱了。在北部以夏季稻褐飞虱为害重,总发生面积10万公顷左右。在南部每年有3个褐飞虱发生高峰,即1—2月份;7—8月份和10—11月份。在1990—1991年,一个诱虫灯,一个夜晚,最高曾诱到褐飞虱成虫达10万头。1973—1975年曾种植抗褐飞虱Ⅰ型的品种,如 IR1561、IR26、IR30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