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茶是由烘青毛茶及其他茶类毛茶加工成茶坯后与香花合并窨制而成。那么,花茶究竟是用什么花窨制而成的呢?大概人们知之最多的是茉莉花。这是因为茉莉花不仅唯我国所独有,而且由于茉莉花茶在花茶中产量最大,享誉最高,并以其香气清婉,茶味浓醇爽口、馥郁宜人,入口则...  相似文献   

2.
洪尧彬 《农业考古》2002,(4):345-346
在闻名遐迩的黄山之南 ,毗邻有一座雄奇灵秀的大山———三天子都 (亦称鄣山 )。此山纵横百里 ,气势磅礴 ,主峰擂鼓峰海拔超过庐山 ,达到 1 6 30米 ,如利剑插云。一座座千米高峰 ,旋转顿跌起伏 ,犹如旌旗刀戟 ,岿然分兵阵势。历来有“钟灵发脉之地”之说和“与尼山比灵”之誉。因其“山脉来龙 ,胎毓钟灵” ,而有“婺邑文运昌盛 ,人才间出” ,及至“秦岱钟灵 ,孔子万世师表 ;鄣山毓秀 ,文公百代经师。”《山海经》为何称此山为“三天子都”呢 ?相传 ,公元 2 6 5年 ,四川峨眉山道教大宗师广成子来到婺源 ,在此山隐姓埋名 ,采药炼丹 ,自诩鄣公…  相似文献   

3.
黄志浩 《农业考古》2007,(5):95-99,111
一、关于“分茶”的解释分茶,是宋代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在宋元时代的诗、文、戏文中常常出现。但关于分茶的解释,在宋代诗文中含义尚较为驳杂。譬如作为名词,它专指食品店,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和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等条中,所述甚明。作为意义的延伸,它也可以作为面食的代称,如宋释惠洪所撰《冷斋夜话》中有“绍圣初,曾子宣在西府,渊材往谒之……与余过兴国寺河上食素分茶,甚美”之记事,这里的“素分茶”,即素面也。然而作为动词,它往往特指一种泡茶的技艺。最典型的例子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  相似文献   

4.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5.
增湿连窨工艺对茉莉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增湿连窨工艺探讨茉莉花茶窨制过程茶坯含水量的变化动态以及不同配花量对茉莉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花量处理之间的外形、滋味、汤色得分差异不显著;(2)增湿10%和增湿15%处理间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差异不显著,而外形得分差异达显著水平;(3)在窨制茉莉花茶过程中,茶坯含水量控制在15%-25%,其香气明显优于传统工艺,配花量可减少24%-32%;(4)配花量与香气得分之间呈多项式正相关,当配花量超过96%,茶坯吸香已趋于饱和;(5)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VC和叶绿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增湿连窨工艺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施和森 《农业考古》2019,(2):185-188
王褒的《僮约》最早记载了我国西汉时期的饮茶风尚、茶叶商贸和饮用的干茶。中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了茶叶的起源,还列明了300多种中草药及其炮制方法,其中"阴干暴干"是全草和叶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也可能为古代早期制作干茶的原始制茶法。我国汉代及之前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似有可能推动制茶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然而,现有与茶叶相关的文献记载太过简单,使汉代的制茶法之谜,仍是待解。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246-246
江西修水有个双井村,所生产的茶叶叫做双井茶。双井村还诞生一位文学家叫黄庭坚。二者在宋代都享有盛名。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五代毛文锡《茶谱》就说“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但双井茶名声鹊起却与黄庭坚有很大关系。他经常将双井茶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京城的师友,结果“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从而名震京师,享誉全国。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1034-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当时浙江名茶)上,遂为草茶(即散茶)第一。”这不仅…  相似文献   

8.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5,(2):159-162
陆羽《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叶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茶经》在《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通志》艺文略食货类、《郡斋读书志》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等书中,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9.
丹丘、丹丘山、丹丘子、丹丘生、丹丘羽人……是古诗文、道家文献和茶圣陆羽(733-804)《茶经》多次提到的. 笔者曾写过一篇《丹丘子与丹丘山》,认为陆羽在《茶经》中三次提到的丹丘子,因为在史籍中找不到出处,而三国道家、誉称葛仙翁的葛玄,曾在天台山之丹丘山炼丹,在华顶山植茗,不妨将他视为丹丘子,这样《神异记》记载的余姚人虞洪在四明瀑布山遇丹丘子获大茗之事,也可顺理成章,因为四明山乃天台山分支,晋代之前则统称天台山.此后笔者在战国《楚辞·远游》中看到"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辞句,说明早在战国就有羽人、丹丘之说,因此不可能是葛玄,此说明显有误.  相似文献   

10.
胡水凤 《农业考古》2003,(2):266-267,285
去年一次偶然之因缘 ,我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品尝攒林茶 ,自此契机 ,便与茶禅结下不解之缘 ,亦有些粗浅之感悟。一、云居山之茶韵茶是“百草之首 ,万木之花 ,贵之取蕊 ,重之摘芽 ,呼之茗草 ,号之作花” ,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 ,但茶之故乡在中国。茶树为中性偏阴的植物 ,有喜温、好湿的耐酸的特点 ,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江西山川纵横 ,丘陵广布 ,土质肥沃 ,气候温和湿润 ,有适合于茶叶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 ,江西是茶主要产地之一。早在秦汉时江西便有茶叶种植 ,到唐时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并生产出了许多获国际奖的传统产品 ,产于庐…  相似文献   

11.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茅岩莓茶经过第四世纪冰川灭绝性扫荡,仅生长在张家界海拔400~1300米云凝雾绕的张家界原始森林红砂岩中,是一种珍稀物种,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可追溯到上古神龙尝百草时期。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称莓茶为古茶勾藤,在《明洪武实录》《明史》《崇陵传信录》等史册中均有记载。张家界茅岩莓茶始于元末明初,是张家界土家族、苗族常用药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永定乡土志》史册中有明确记载。当地群众都把此茶认为是神灵对土  相似文献   

13.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4,(2):322-326,335
至迟到汉时,茶叶已作为饮品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武阳买茶,烹茶净具”被视为有关饮茶生活的最早记载。而南朝的饮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饮茶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杜育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都有饮茶描述。而到了唐代,饮茶作为一种风尚,不论在人数规模和影响上都得  相似文献   

14.
凡是花木,它的花芳香,有的可用来熏茶,以增加茶叶香味,改进茶叶的品质,叫熏茶花木.经过香花熏制加工的茶叶,叫花香茶,俗称花茶,例如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15.
江苏茶史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发现、利用及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最初作为食用或药用,相传起源于史前“神农时代”,而用之为饮,最早发生于巴、蜀(今四川省)。据古人研究,我国其他地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茶)饮之事”;是秦国统一全国前先占领巴蜀以后,开始慢慢传诸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最早的“荼”字,就首见之于秦汉间的辞书—《尔雅》。江苏是继巴蜀以后开始饮茶、种茶的省区之一。据古籍和方志记载,江苏在汉时便有“汉王”在茗岭(今宜兴境内)“课童艺茶”,以及“阳羡(宜兴县旧名)买茶”等传说。《桐君录》…  相似文献   

16.
王河  真理 《农业考古》2005,(4):212-218
明代赵之履《茶谱续编》是一部散佚了的茶书,此《续编》原附于钱椿年《茶谱》之后一起出版的,故名《茶谱续编》。后明代顾元庆将钱椿年的《茶谱》和赵之履《茶谱续编》进行删校,两书合为一书,掠为己有,并以顾元庆《茶谱》之名行世。钱氏之《茶谱》与赵氏之《续谱》,反不被人知晓。这种鸠占鹊巢的现象应该加以更正。笔者查阅了众多历史文献,以图恢复赵之履《茶谱续谱》本来面目,故云辑考。  相似文献   

17.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18.
唐代茶文与茶杂著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河 《农业考古》2000,(2):66-70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不仅表现在茶著的丰饶,茶诗的繁盛,那仅仅是茶文献领域里二个部分。唐代的文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样式,挥翰运墨歌咏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于是众多的茶文与茶杂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一、瑞草华章 绿香满苑  我们先来谈谈茶文,当我们检阅《全唐文》以后,结果却使人感到遗憾,仅发现四十余篇茶文,当然远逊于茶诗,但与唐以前茶文相较,其发展速度还是惊人的,那时除一篇《 赋》可以差强人意划人茶文范畴外,尚未见到一篇完整意义的茶文。当然茶文有自己特色,它比较真实和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茶…  相似文献   

19.
绞股蓝茶的保健功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育松 《农业考古》2003,(4):200-201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系葫芦科植物,又名七叶胆,广泛分布于亚热带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根或茎全草入药,药理及保健作用广泛,生寒、无毒。明朝嘉靖四年,朱棣著《救荒本草》一书中就有绞股蓝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日本生物学会会长、德岛文理大不谠部部长竹本常松教授在研究、筛选防治癌症的  相似文献   

20.
连横家族与茶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7,(5):212-216,231
连横(1878-1936年),现任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祖父,原名连雅堂,1914年改用此名(1)。连横的先祖连兴位,福建漳州龙溪乡马崎社人,早年跟随郑成功移居台南,至连横已历7代。连横为连永昌第三子,育有连震东,再传连战(字永平)。连横是清末民初有民族气节的大儒,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考释》、《大陆诗草》等。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1914年申报恢复了中国国籍,并改名连横。他发奋研究台湾历史,以其父身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为座佑铭,“以著《台湾通史》引为己任者”(2)。并加入同盟会,创办报纸,鼓吹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