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1999年以掖单22号为材料,采取塑盘育苗带土移栽与麦田套种,麦收后直播3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植株高度,田间生长整齐度和叶面积系数,根系发育,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情况,明确了夏玉米塑盘育苗带土移栽的方式比麦田套种和麦后直播具有明显的生长发育优势和增产效果,为今后夏玉米改进种植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间作甘薯不同带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巴丘陵低山地区,改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夏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是可行的。主要采取夏玉米免耕种植,甘薯垄作栽培。秋季夏玉米,甘薯带型以133cm,双行夏玉米间作双行甘薯较佳,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4.
深州市常年种植夏玉米面积约4.3万hm2,近年来,玉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令广大玉米种植户叫苦不迭。结合近几年农户的种植经验,针对近年来夏玉米倒伏现象,分析倒伏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东营地区秋季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迅猛发展,玉米需求增长迅速。根据本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地力条件和黄灌区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促进东营黄灌区玉米丰产稳产的具体栽培技术,为本地区夏玉米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达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产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小麦,玉变多元多熟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富 《玉米科学》1997,5(1):59-61
小麦、玉米套作完成一年内种植收获三季多元多熟新型耕作制度。以小麦幅留行,套种地膜春玉米,麦子收获后种植夏玉米。春夏玉米共生期在10 ̄15天,达到优化麦,玉复合配置。安全收获,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7.
基于始于2012年的不同耕作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冬小麦播前深翻(DT)、旋耕(ST)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后茬免耕直播夏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生理指标(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探析麦茬耕作方式对后茬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T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DT和NT处理(P<0.05),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分别较NT与DT处理显著增加了7.94%~13.79%、10.34%~17.48%。ST处理叶面积和持绿性优于DT和NT处理。ST处理的子粒灌浆速率较DT与NT处理提高12.71%~18.96%、5.25%~8.71%,最终获得最大产量。因此,冬小麦-夏玉米1年两熟种植模式下,麦茬旋耕更利于免耕直播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建成。  相似文献   

8.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张洪生  赵美爱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5):102-105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条件下,与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处理间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四行靠种植方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等行距种植方式胞间CO2浓度(Ci)最高。子粒灌浆后期等行距种植方式SPAD值、灌浆速率下降速度最快。收获期三行靠、四行靠、五行靠种植方式子粒产量分别比等行距种植方式增加10.58%、6.54%、12.06%,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荆  赵桂东 《玉米科学》1994,2(2):038-040
玉米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夏玉米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然而,夏玉米苗期正值连阴多雨,高温高湿季节,适宜杂草生长;同时,由于存在着耕作方式、茬口等差异,给人工及化学防除带来一定困难.为此,作者于1987~1993年对我省夏玉米田杂草发生状况、消长规律及化学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多元多熟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富 《玉米科学》1997,5(1):059-061
小麦、玉玉套作完成一年内种植收获三季多元多熟新型耕作制度。以小麦幅留行,套种地膜春玉米,麦子收获后种植夏玉米。春夏玉米共生期在10-15天,达到优化麦、玉复合配置。安全收获,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1.
花生、小麦、玉米是山东省日照市的主要粮油作物,日照市是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种植方式以春花生-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为主。这种种植制度埘耕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春花生播种前闲置,影响农民增收。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研究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从中筛选出了早春覆膜马铃薯-覆膜花生-小麦-玉米两年四作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几种生育性状异常的原因及对策庞淑萍,赵恒川,刘效文(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农技推广中心,淄博255400)1995年,临淄区夏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但到生长的后期普遍出现空秆过多、结实不良、倒伏严重等异常状况,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据测算,夏玉米比正常情...  相似文献   

13.
新科6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用自育玉米自交系R02做母本,新43做父本,培育而成的普通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熟期中、抗性好等特点,适宜陕西关中及相似生态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夏玉米种植中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农艺节水措施、水分对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等,并综述了模型的应用,提出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植中应加强对前茬底墒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玉米科学》2015,23(6):71-75,8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0×104株/hm2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一穴多株种植对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调整株距,设一穴一株(对照,P1)、一穴二株(P2)、一穴三株(P3)3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夏玉米的光合速率、花后叶片特性、子粒灌浆速率和穗部性状,对粒重和产量进行评价,验证在高密种植条件下调整株距能否改善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适当扩大株距可以提高夏玉米的光合速率,改善穗部性状,延缓夏玉米花后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下降以及叶片衰老,夏玉米子粒体积、粒重和灌浆速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P1相比,P2、P3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5.8%、4.9%。在高密种植情况下,通过一穴二株来调整株距可以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保证子粒灌浆足够的光合面积,最终实现粒重的增加和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高温热害是影响盐城市夏玉米生产的不利气候因素之一。夏玉米生殖生长阶段正处炎热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和累积的热量多,因此,常出现高温天气,对花粉传播授粉受精影响很大。我们根据2013年罕见的夏季持续高温对夏玉米生产影响情况的调查,总结了应对高温热害的对策,以供生产借鉴。1盐城市2013年玉米高温热害受灾调查1.1 2013年盐城市夏玉米产量情况2013年盐城市玉米种植面积为9.78万hm2,  相似文献   

18.
苏新宏  韩延  张怀志 《玉米科学》2003,11(Z1):068-069
针对近年来冬小麦机收面积日益扩大,而夏玉米套种面积日益缩小的事实,在试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冬小麦采用"四密一稀"(窄行20 cm,宽行30 cm),夏玉米采用90cm等行距种植,夏玉米增产显著,该种植模式分别比CK1、CK2增产16.0%、21.8%,全年分别较CK1、CK2增产7.8%、10.5%,增收9.7%、13.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阐述了夏玉米产量与降水的关系及夏玉米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并提出了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秸秆覆盖和"双行交错"种植技术等措施,为解决黄淮夏玉米高产过程中水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2002~2004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漯单9号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