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1986-2000年大豆育种研究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主要论述1986年-2000年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研究的成就和展望.在此期间,各育种单位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08个大豆优良品种,其中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81个,占75%.育成品种在生育期、产量、抗病虫性、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改善,育种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对育种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1至2005年先后作大豆有性杂交620个,同时结合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共育成13个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南部、陕西省和四川省推广,其中中黄13、中黄17、中黄19、中黄20和中黄22等5个品种被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累计推广面积在30多万公顷.2004年中黄13在山西省襄垣县良种场经专家组实收667m2产量达312.4kg.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省1993—2009年审定的31个大豆品种分布局域、产量、品质和亲本来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大豆资源丰富,大豆育种在2000年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三个生态区都有品种育成,育成品种数量增多,高油品种数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农艺性状演变情况,本研究对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通过的109份大豆品种的骨干亲本品种来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通过杂交育种、复交育种与系统育种进行大豆品种选育.选育机构主要来源于3个方向,分别是科研院所、企业公司以及两者合作育成(院企合作...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黄淮流域夏大豆主产区之一。生态条件适宜,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的大豆籽粒金黄、饱满,品种类型丰富。70年代以来,育种工作者在对地方品种、野生大豆等品种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引种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先后选育推广了40余个大豆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回顾与展望王占廷,栾素荣,季志强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育种回顾1.育种成就我省自70年代恢复大豆育种以来,先后育成了14个大豆品种。夏播大豆冀豆1号和春大豆冀豆2号的育成,基本上结束了我省大豆品种以农家种和外引品种为主的局面,对...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现状及与先进大豆生产国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黑龙江省大豆育种要瞄准世界先进国家大豆育种目标.更新观念与现代农业对大豆品种要求同步.要选育半矮杆耐密植.适于窄行密植栽培;抗病虫,耐逆性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于不同加工需要的新品种。要改进育种方法.在常规育种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育种水平,要重视资源的引进创新与利用,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1985—1997年审定推广的25个大豆品种,从产量、品质、生育期、遗传基础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品种的特定利用价值;用系谱追踪法,得出了25个品种的遗传基础基本来源于27个原始材料的遗传基因,遗传基础狭窄、有用资源匮乏是影响河南省大豆育种水平上台阶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黑龙江省以高油大豆为重点的优质大豆基地建设、推进大豆产业化的进程,以大豆产业的振兴带动农村经济和整个黑龙江省经济的振兴,从9个方面提出提高黑龙江省大豆育成推广品种化学品质的对策:确定明确的育种目标、把含油量作为大豆新品种审定的硬性指标、清理已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按品质类型区域化种植、有偿使用优质品种、重奖优质品种、成立“优质大豆育种攻关协作组”、成立大豆技术指导站、开办“农业订单”保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东 《茶叶》1997,23(3):21-24
经全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三次认定和审定了76个国家级茶树品种,收集种质资源3300多份,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树种质圃,已筛选出一批有特色的种质材料,开展了组织培养保存各质资源研究。在茶树单株选种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选种效率,诱变育种也有一定的成果。可以通过生化成分、单株叶面积、水分状况等指标对茶树进行日期鉴定。在利用生物技术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目前全国茶树良种的推广面积不大,且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袁明 《大豆科技》2012,(5):17-19
开展选育大豆抗SCN3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抗线大豆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抗线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发生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连续2年进行抗病鉴定分析,从中鉴定出抗SCN3的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抗线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抗线大豆血缘,为今后抗SCN3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石豆4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合作,采用化学诱变和常规育种相结合育成的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石豆4号".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高油,含油率高达22.11% ,比我国大豆平均含油量高2-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重要途径,理清品种的亲本来源及系谱关系,对亲本选择和合理组配及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及合作单位近年来审定的牡豆、东生等31个牡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祖先亲本细胞核与细胞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表明:采用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作为受体亲本,导入抗倒伏、耐病、耐旱等有益分子模块,改进血缘狭窄,丰富遗传基础,是牡育系列大豆育种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给大豆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1973-2017年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归纳出山西省大豆品种的祖先亲本和骨干亲本。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主要来源于晋豆1号、晋豆19和徐豆1号三大家族。84份大豆品种基因库源于110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110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有39个。核遗传贡献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有大白麻,其次是滨海大白花、铜山天鹅蛋、Mamatan等16个种质。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大白麻,其次是丹66-12、京谷玉。山西省育成的84个大豆品种中,形成系谱的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80.95%。晋豆1号作为亲本育成36个大豆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2.9%,为山西省大豆育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育种工作的不断努力,近三年来长江流域棉区早熟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计审定早熟棉品种21个。对长江流域棉区审定的早熟棉品种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审定早熟棉品种较多,同时对审定的早熟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流域棉区要坚持早熟棉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加强高品质和适合机械化的早熟棉品种的选育,同时要开展适合于早熟棉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建议,为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与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重建于1972年,从事大豆育种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7年育成了我院第一个大豆新品种,1998年被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四农一号,填补了我院在大豆育种史上的空白。一、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1 引种鉴定,确定本地区主推品种1974-1976年进行引种鉴定试验,确定在四平地区推广九农9号大豆新品种。1979年播种面积达到12106万亩,占四平地区大豆播种总面积69%,为四平地区大豆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 创造基础材料,丰富育种种质资源1973-1998年共配制有性杂交组合1000多个,从中选育出一批基础材料,如具有抗…  相似文献   

17.
丰收号大豆品种的亲本分析克山小麦研究所大豆室牛若超“丰收”号大豆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建国时期,是在前伪满克山农事试验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历了五轮育种过程。其间共计审定推广了20个大豆品种。这些品种的育成。不仅为我省的大豆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产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新的育种方法也不断出现 ,如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等。但杂交育种仍然是选育大豆品种的主要方法。 1 974~1 998年辽宁省共审定 42个大豆品种 ,其中 37个为应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大豆许多有益的经济性状多属于较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 ,受多基因控制。杂交育种主要是通过基因的重组 ,使性状互补和累加 ,出现超亲后代并从中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大豆育种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以下是我们在杂交育种实践中的几点体会。1 针对辽宁省各区域特点 ,分别建立明确的育种目标从生产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年来的大麦育种历程,由于重视了品种资源的征集、研究与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育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育种目标,认真总结大麦性状的遗传规律,所以,在大麦育种工作中取得不断的进展,先后育出了豫大麦1号、2号等新品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充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和桥梁材料,采取有性杂交和花培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力争3~5年内,育出矮秆、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超高产型”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团队主要从事大豆抗线虫品种选育和农作物线虫病害防治工作,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审定了我国第一个抗线虫大豆品种一抗线虫1号,结束了我国没有抗线虫大豆品种的历史,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空白。该团队累计审定抗线虫大豆品种16个,其中包括外源DNA导入的抗线虫6号、黑龙江东部产区的鹏豆158和广适应性的抗线虫7号和抗线虫9号等。主持承担科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