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濒临渤海.面积1878km^2。是全国著名的玉米育种制种基地、大白菜育种制种基地.享有“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中国玉米良种之乡”等称号。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和发展思路.借鉴国外科技硅谷建设模式及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实施了中国(莱州)种业硅谷工程建设.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建成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密集的种业硅谷,打造“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育种百年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对水稻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现代水稻育种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已有百年历程,期间纯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成为技术主体,成就了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三次突破,推进了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 kg/667 m2平台跃上了当前的...  相似文献   

3.
川北地区大豆育种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从事大豆育种研究工作的主要单位,自"八五"以来,该所的大豆育种研究项目一直被列为农业重点科研项目.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所的大豆育种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提出在新种子法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以及我国玉米生产季节面临气候条件多变和种业面临严重竞争压力前提下,玉米育种家和种子经营者应该根据不同玉米生态类型区、不同环境和市场的需求,在玉米育种过程中选育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品种组成优势互补的品种群,从而化解品种过于单一给玉米生产和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为品种多元化利用和玉米生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树育种的骨干亲本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乃兴 《中国茶叶》2008,30(4):11-13
我国现代茶树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开始的收集育种原始材料,地方品种的选拔,发展到一个以杂交育种与单株选择为主要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快繁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茶树育种技术体系。迄今为止,云南大叶茶、福鼎大白茶、铁观音、黄棱、龙井种、湖南安化种、四川中叶种、蒙山群体种、凤凰水仙、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莱州市种子管理站创办“全国玉米新品种展示园”始于2003年。为适应21世纪国内外种业新形势,推进玉米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将新品种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自2003年起到2008年连续6年由莱州市农业局和莱州市种子产业协会主办.莱州市种子管理站具体承办,在莱州市建立全国玉米新品种展示园.展示园占地2万m^2。  相似文献   

7.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20世纪80年代与刘忠堂、黄承运两位研究员在合江农科所办公楼前的合影。当时刘忠堂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农科所所长,黄承运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两位所长都在大豆育种上有所建树。我和刘先生交往多年,在大豆研究和产业发展上有共同语言,我很敬佩他在大豆育种上的成就,也对他掌握农业生产领域的能力印象深刻。我在担任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时,每当我想了解黑龙江大豆和农业生产状况,我会向他请教,他便是我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当前中国种业现状及国际种业的发展格局,通过对国内外种子公司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比较,明确了当前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条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策略来提高中国种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抗除草剂作物的选育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草害和杂草抗药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英一些学者提出利用抗药性作物来解决世界农业面临的难题;于是选育抗除草剂作物成为近20多年来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国内外选育抗除草剂作物的进展以及选育机理和方法,并指出了现存问题及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燕麦育种经历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育种水平和代表品种,同时还对我国目前燕麦育种的目标从3个方面分9个切入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技术已在包括甘蔗在内的许多农作物生产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研究项目已于1994年在路州荷马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院南方研究中心甘蔗研究所的甘蔗育种计划中开始实施。生物技术在育种计划中将会有一个重要影响的鉴定领域是种质评价,特定种与特定特性的DNA标志和转基因甘蔗的生产。在两个商用甘蔗品种和17个甘蔗近缘野生种上进行了5S rRNA位点的DNA序列多态研究。克隆了52个多态染色体组DNA序列,并测定了5S rRNA位点。现在,这些发表自基因银行的序列目前是有用的。以这些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三个甘蔗种的特异性的DNA标记,并正被用于帮助后代选择。在既具有抗除草剂和glufosinate,也抗甘蔗花叶病毒H系的转基因甘蔗生产的温室植物评价上,也取得了进展。在新千年里,期望农业研究院和大学的育种家、农学家、遗传学家、病理学家、昆虫学家和生理学家在甘蔗有关生物技术项目上,如鉴定、克隆和基因分子鉴定研究上为提供重要的农艺特性或重要病虫害而多多合作。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育种家为美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条件,推动了农村社区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过鼓励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和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育种家为农业开发新技术,提供适宜的品种,其主要贡献在于培育适应环境变化和机械化收割、运输的高产作物新品种。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演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外转移。与此同时,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促使本土膳食主义、社区农业等新型食品系统模式产生。可持续发展指数反映了大型零售商希望消费者与食品生产之间关系更透明的愿望。这些因素,连同关国对农村生活质量的关注,为育种家解决新的客户需要、开发符合其价值观的技术以及以新的方式服务传统客户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3.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本,中央更是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系统阐述了商业化育种的内涵,并总结了我国在水稻商业化育种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商业化育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高粱育种和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恢复系和不育系,反映了我国40多年来高粱亲本的利用及杂交种的生产情况,为高粱亲本的利用,种质创新及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科学》2011,(5):157
"2011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于9月4日-6日在辽宁丹东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丹东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辽阳金刚种业有限公司、辽宁柏益仪器销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2012年3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携手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大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等8家玉米种子骨干企业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旨在种业科企联合,搭建创新平台,在创建玉米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7.
广东花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3,32(Z1):174-179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旱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单80号(原代号东3008)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东亚富友农业科学院,根据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原则,以及国家对玉米高产、多抗、优质育种目标的要求,结合国家西南、东华北的农业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米》2008,(1):F0003-F0003
刘文炳,农业推广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为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福建省优秀专家及福建省农业科学家。现为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基地主任.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尤溪东南超泰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福建省海峡品牌经济发展科学研究院荣誉院长兼首席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科学》2011,(6):882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础上拓展的,依托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由盖钧镒院士任主任,有专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4人,常年流动研究人员100多人。实验室在全国大豆主要生态区设有4个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产量生物学与遗传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