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生物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表明,大豆根瘤菌,园褐固氮菌,胶质芽孢杆菌,根霉和5406放线菌等均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粒径>5mm,2-5mm的粒级量明显增多,供试菌株也表现有腐殖质化的作用和产生多糖的能力,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大豆根瘤菌、园褐固氮菌、胶质芽孢杆菌、根霉和5406放线菌等均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粒径>5mm,2~5mm的粒级量明显增多;供试菌株也表现有腐殖质化的作用和产生多糖的能力,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3.
冻融循环是高纬度、高海拔等气候寒冷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通过改变土壤水热平衡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研究土壤冻融循环可以预测土壤结构与生态的发展趋势,并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冻融循环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冻融循环及其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等研究成果,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结了冻融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和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研究冻融循环背景下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响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了近年来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免耕可以提高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秸秆还田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深松会降低亚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免耕、少耕以及秸秆还田可明显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特别是对真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最明显;免耕利于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利于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结果可为评价和选择适当的耕作措施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木霉菌肥对不同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K)、木霉菌肥氮替代10%化肥氮(T1)、20%化肥氮(T2)、30%化肥氮(T3)和40%化肥氮(T4)处理。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并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随木霉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矿质氮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和pH值则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CK相比,木霉菌肥显著增加>2 mm团聚体含量,且T3处理增幅最大为28.9%,T1和T4处理<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随木霉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T3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增幅最大为21.9%,而T1和T4处理平均重量直径无显著差异。木霉菌肥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真菌PLFA、细菌PLFA和放线菌PLFA,增加真菌/细菌比值,增加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T3处理各粒级团聚体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增幅最大。木霉菌肥施用降低1~2、0.5~1和0.25~0.5...  相似文献   

6.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对于不同的用地类型.灌木林地及天然草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形成的团聚体颗粒粒径较小。土壤微团聚体:灌木林地和草地土壤1-0.01mm微团聚体含量较高,果园偏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果园表层土壤的微结构水稳性最差,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和不同类型的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采用土培实验,接种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青海盐碱土或黄棕壤制备土壤悬液)到盐碱土中,并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或半腐熟的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牛粪)。土样在常温下培养45、90 d后,测定土壤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在pH值下降、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微生物数量等方面,接种土著微生物及添加半腐熟有机物料处理(SS+MS-CD)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6个单位,且土壤团聚体形成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形成了0.62%的大团聚体(2 mm),而其他处理均未形成2 mm的大团聚体,并增加了小团聚体(2~0.25 mm)的形成比例。该处理亦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实验结果为制备盐碱土改良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区秸秆带状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设4种覆盖措施:白膜双垄沟覆盖(TW)、黑膜双垄沟覆盖(TB)、秸秆带状覆盖(TM),以平作无覆盖为对照(TN),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共同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团聚体总有机碳、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69.29%以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集中在<0.25 mm粒径;0~5、5~10、10~20 cm土层,TM处理较TN处理显著提高2~<5 mm和1~<2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2~<5 mm粒径分别提高54.38%、21.18%和60.91%,1~<2 mm粒径分别提高45.09%、27.04%和73.13%。TM处理促进了5~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W处理促进了5~30 cm土层水稳定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M处理较TN处理提高了0~30 cm土层≥5 mm和0.25~<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0~5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TW处理较TN处理降低了0~...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五氯酚对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定的处理浓度下,五氯酚对细菌表现为刺激作用,其质量浓度为500mg·kg-1(T2)的处理对细菌的刺激作用更为直接和迅速,处理后10d,细菌数量比对照土壤(T1)增加43%;五氯酚对土壤真菌表现为抑制作用,处理后2d,500,1000(T3),1500mg·kg-1(T4)的处理对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1%,90%,95%,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率逐渐降低;T2的放线菌数量在处理后10d达到最低,抑制率为79%.T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处理后10d,达到测定时间内的最高值,增加了58%;磷酸酶对五氯酚比较敏感,在处理后2d均测不到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逐渐恢复;五氯酚对脲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T3在处理后10d酶活性为0;T3,T4的蛋白酶活性受五氯酚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处理后2d即测不到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PCR技术具有敏感、专一等特点,不仅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且可以鉴别同一种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因此应用PCR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本文对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建立及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其中主要包括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技术在水产品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以及在用于降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可能引起风险的杀菌新技术方面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在比较分析了我国国内与国外风险评估研究差距的基础之上,对未来我国风险评估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是生物质限氧热解得到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目前关于生物炭农用效果的研究侧重于微生物生态方面,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炭性质及土壤环境条件有关.综述了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相互作用:一方面,微生物可直接矿化生物炭;另一方面,施加生物炭后土壤环境变化又间接影响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各种因素及连作、轮作、化肥、农药及其他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农艺措施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直接吸收法(密闭法)测定了啶虫脒对褐土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啶虫脒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基本无影响,属低毒级农药。  相似文献   

17.
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进行了复种方式和土壤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种方式能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但对放线菌和真菌的影响不明显;免耕栽培晚稻利于土壤厌气性微生物的生长,翻耕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好的耕作制度能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8.
用2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娄>土,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表明,PAM和CMC处理,使大于3 mm以上的土壤团聚体数量普遍增加,小于1 mm以下的土壤团聚体数量普遍减少;而且两者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有所不同,PAM在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大于10 mm)形成的同时,主要促使较小团聚体(1-5 mm)的形成和稳定,而CMC主要促使粒径较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畜禽养殖中大量使用洛克沙胂作为促生长剂,洛克沙胂在畜禽粪便中有较多的残留,随着有机肥的施用进入土壤,可能对环境有影响。通过研究洛克沙胂对土壤呼吸作用、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评价洛克沙胂残留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洛克沙胂处理后的4~6 d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浓度洛克沙胂残留对土壤硝化作用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20、50mg/kg组在培养后期(12~18 d)对土壤硝化作用有显著性抑制,80、150 mg/kg组在整个试验期均有显著性抑制(P<0.05);80、150 mg/kg浓度洛克沙胂对土壤氨化作用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20、50 mg/kg在培养2d后对氨化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洛克沙胂残留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低水平残留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蛋白酶活性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对土壤脲酶的活性有轻微的加强作用。总体看畜禽粪便中洛克沙胂残留对土壤主要生化过程有影响,可明显抑制土壤的氮循环,对几种土壤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年限的秸秆还田土壤样品进行测试,采用培养计数法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增加设施土壤中固氮菌、钾细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并随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亦能减少土壤中无机磷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