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法,对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结论]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与其他产地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但各产地的鱼腥草的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对野生菊花进行开发利用,对不同采摘期野生菊花的功效成分进行研究,并将其结果与栽培型菊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菊花中主要功效成分绿原酸、总黄酮及挥发油的含量都高于栽培型菊花,且孕蕾期中功效成分含量高于开花期.  相似文献   

3.
石跃桂 《北京农业》2011,(9):121-122
鱼腥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目前鱼腥草化学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酚类等化合物提取和检测工艺研究文献报道很多,鱼腥草有效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两种化学型鱼腥草不同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自然条件下两种化学型鱼腥草苗期和花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各化合物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LSD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种化学型鱼腥草Pn日变化苗期均为典型的单峰曲线,而花期呈双峰形;Tr日变化则两个时期均为单峰曲线;且苗期Pn和Tr值均极显著低于花期。两种化学型鱼腥草叶片挥发油所含组分数目苗期普遍比花期多,而共有成分和主要成分总量分别低于花期。M型鱼腥草叶片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D型多,而其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共有成分和主要成分总量却较D型低,且该化学型不同材料间在某些主要成分含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化学型鱼腥草在不同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挥发油化学成分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峨眉蕺菜与蕺菜之间,无论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还是挥发油化学成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野生鱼腥草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腥草生产中,种茎多以采集野生鱼腥草进行人工驯化栽培,逐年扩大繁殖提供生产用种。本试验研究了野生鱼腥草种茎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对鱼腥草产量和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鱼腥草种茎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对鱼腥草的产量和抗病性影响较大,野生鱼腥草种茎产量不高,但抗病性最好;以人工驯化栽培第3代种群长势最好、产量最高,产量达35607.2kg/hm^2。人工驯化栽培5代以后,群体长势渐弱,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药用鱼腥草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定了鱼腥草种茎的形态特征,鱼腥草栽培的适宜区域及环境要求、生产管理、采收、外观品质、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运输等。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湘白鱼腥草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鱼腥草的自然变异株中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鱼腥草栽培品种。[方法]以野生鱼腥草为种源,通过人工栽培和品比试验选育出湘白鱼腥草并初步研究了其栽培和品质特性。[结果]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产量比WYXC02略高,其地下部分产量比HYXC01和HYXC02高20%以上。,在2006—2008年进行的适应性栽培试验中,常规栽培湘白鱼腥草的地下部分平均产量为(330004-3750)ke,/hm2,地上部分平均产量为(30000±3000)kg/hm2。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的维生素c、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黄酮和挥发油含量分别为47.3mg/100g、10.6%、12.2%、93.7mg/g、35.6mg/g、0.42ml/kg和16.7mg/100g、9.6%、9.7%、105.5mg/g、4.9mg/g、0.82m1./kg。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挥发性油对供试茵的最低抑茵浓度分别为0.250和2.000μl/ml。[结论】该研究为湘白鱼腥草的品种选育和人工栽培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何忠梅  王慧  包海鹰  白冰  刘汉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46-10648
[目的]研究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以期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从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化合物,从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其中有13种化合物是相同的。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17种萜类化合物,6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9种萜类化合物,12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2种千里光挥发油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即栽培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11.60%)、α-石竹烯(13.49%)、石竹烯氧化物(8.57%)、棕榈酸(10.86%)和亚油酸(9.00%);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8.10%)、α-石竹烯(19.50%)、石竹烯氧化物(14.22%)、棕榈酸(21.45%)和亚油酸(13.66%)。[结论]该法测定出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这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野生鱼腥草多糖水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野生鱼腥草多糖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野生鱼腥草多糖提取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鱼腥草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0h。野生鱼腥草多糖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能力与多糖含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又名蕺菜、折耳根等.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野生鱼腥草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市场前景看好.人工种植鱼腥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鱼腥草挥发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从鱼腥草中提取挥发油,同时利用GC/MS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了22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甲基正壬酮(23.56%)、癸酸(15.65%)、4-松油醇(13.97%)、乙酸龙脑酯(9.95%)和乙酸香叶酯(4.56%)等,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2.19%。  相似文献   

12.
人工栽培的鱼腥草,地下茎粗壮、色白、脆嫩、产量高,一般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1500~2500公斤。近年来因市场需求量大,野生鱼腥草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市场前景看好。野生鱼腥草病虫极少,但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鱼腥草病虫发生较重。农民不能识别病虫种类,缺乏防治技术,造成病虫危害重,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3.
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鱼腥草资源丰富,可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阐述了鱼腥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并对各提取分离方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鱼腥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鱼腥草根中黄酮类化合物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黄酮含量,研究单因素对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料液比1g∶40mL、提取温度80℃、乙醇φ=60%、回流提取时间180min。影响黄酮含量的因素有日照时间、海拔及降雨量,其中年日照时间和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海拔1 800m以上、年日照时间大于2 000h的地区,鱼腥草黄酮含量高。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鱼腥草的蛋白质、粗脂肪、可溶性糖、VC、水分、灰分、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三大营养成分蛋白质、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比较高,水分和VC的含量较低。矿质元素最多的是Ca,最少的是Zn。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鲜鱼腥草蒸馏液中4种活性成分4-萜品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甲基正壬酮的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法,应用该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鱼腥草的4种活性成分含量。参照鱼腥草注射液质量标准,建立4种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前处理和气相色谱检测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应用所建方法对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广州市4个地区的鲜鱼腥草中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4种活性成分在0.1~1.5 mg/mL的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线性关系优良,方法重复性试验样品中4种成分平均RSD≤1.2%,中间精密度试验样品中4种成分平均RSD≤1.3%,精密度好,回收率在80%~120%之间,准确度高。测得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的4种成分含量均符合规定,其中以湖北和四川地区含量相对较高。上述研究可为鱼腥草的药材选择、鱼腥草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因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药用功效而备受人们青睐,此外,它还含有一定的纤维,老百姓称“减肥菜”。鱼腥草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均有野生分布,常生于山地、沟边、塘边、田埂或林下湿地。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对鱼腥草的人工栽培已很普  相似文献   

18.
苏定昌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30-130,136
为探索菜用鱼腥草的果园套种与覆膜栽培技术。在种有梨、李、桃等果树的园地里利用根茎繁殖加地膜覆盖方式种植野生红茎鱼腥草。结果表明:在品种、种植方法、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果园套种与空地种植菜用鱼腥草产量差异不大(P>0.01)。果园套种覆膜栽培菜用鱼腥草成熟期提前、产量高,且节约耕地和种植成本,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宇 《福建农业》2005,(5):13-13
鱼腥草别名蕺草,俗称野花麦、侧耳根,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味,常呈紫红色。腥草较容易栽培,它喜温暖阴湿,怕干旱、能耐寒,在-15℃下仍可安全越冬。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一般地下食用茎亩产可达2000-2500公斤,地上部茎叶可达1500-2000公斤,只要栽培得当,它所含的成分和风味,同野生没什么区别,主要高产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鱼腥草中重金属As、Hg以及666、DDT农药残留的含量,比较不同鱼腥草资源间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对其积累的差异。[方法]采用海光AFS-300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As和Hg含量;采用岛津GC-9A型气相色谱仪,按GB/T14551-2003测定666和DDT的含量。[结果]鱼腥草幼嫩地上部分中As平均含量为0.161mg/kg,Hg平均含量为0.004mg/kg,地下部分中两者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和0.0025mg/kg;仅小部分材料中检出痕量δ-666。[结论]鱼腥草资源间对As、Hg以及666、DDT积累的差异不显著;根据国标规定,鱼腥草中As、Hg以及666、DDT的含量均低于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