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丙烯酸水性清漆和聚氨酯溶剂型清漆,分别对进口桃花心木和辐射松木材进行涂饰,测量涂饰前后漆膜色度学变化,并评价漆膜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木材经清漆涂饰后,色饱和度和总体色差均不同程度增加,光泽度值均增大,其中聚氨酯漆涂饰后的总体色差值略大、光泽度更高;两个树种木材表面漆膜性能达到国标GB/T 4893的一级或二级要求。聚氨酯漆涂饰漆膜的硬度更大,丙烯酸漆涂饰漆膜的附着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刘一星  于海鹏 《林业科学》2006,42(12):90-94
对5种木材进行聚氨酯清漆透明涂饰处理,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检测涂饰前后9种材色和纹理参数的变化:色调、饱和度、亮度、对比度、二阶角矩、方差和、长行程加重因子、分形维数、小波水平能量分布比重.结果表明:透明涂饰总体上有利于增强木材表面的视觉效果,但影响效果视素材的纹理情况而定.素材纹理原本清晰、明显时,其纹理效果略有变化,但并不显著;而原本呈弱纹理及或隐纹理的素材,透明涂饰对改变其视觉效果的影响作用显著.基于参数的t检验结果,饱和度、亮度、方差和3个参数可以作为涂饰对纹理影响性的重要指标,进而建立起反映透明涂饰对木材视觉效果综合影响的坐标公式.  相似文献   

3.
将温敏变色粉应用到木质家具涂料中,分析温敏变色粉的加入对涂饰后家具表面的色差、漆膜附着力和漆膜光泽度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智能响应材料在木质家具中的应用,得到与传统涂饰方法不同的装饰效果。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温敏变色粉的加入,使得涂饰木材表面的材色发生变化,色差显著增加。升高温度至温敏变色粉响应温度后,添加3%~10%温敏红和3%温敏蓝的清漆涂饰木材表面材色发生消色现象,色差值降低,表面材色恢复至与未添加温变粉的涂饰木材表面材色相近的状态;扫描电镜下观察温敏蓝和温敏红两种类型的变色粉微囊外观形态良好,表面较为光滑,多为球形结构,温敏蓝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94μm,温敏红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27μm。而在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后,漆膜表面变得粗糙,随着温敏变色粉添加比例的上升,漆膜表面出现了颗粒的团聚。而在油性清漆中添加温敏变色粉时,涂饰漆膜表面的粗糙感并没有水性漆漆膜明显。添加3%比例的温敏变色粉对涂饰木材的漆膜附着力和光泽度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涂饰木材的表面材色表现出良好的变色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观光木是广西大力发展的珍稀树种之一,具有优良的材性和机械加工性能.本文以观光木木材用的涂饰聚氨酯清漆和水性木器漆为研究对象,研究漆膜理化性能、光泽度和色度学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观光木木材高附加值实木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研究表明:①聚氨酯清漆的最佳涂饰工艺为:砂纸选用400#(表面粗糙度Ra为2.3),底漆涂布量为50 g/m2,面漆涂布量为70 g/m2,涂饰次数为3底3面;②水性木器漆涂料的最佳涂饰工艺为:砂纸选用320#(表面粗糙度Ra为2.9),底漆涂布量为100g/m2,面漆涂布量为120g/m2,涂饰次数为3底3面;③从漆膜理化性能、改善观光木表面光泽度和色度学特征以及节约原料看,聚氨酯清漆比水性木器漆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处理木材表面的材色变化及对表面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段新芳 《木材工业》1999,13(6):13-15,21
壳聚糖是一种无毒害且可再生的天然讷发子材料,可用于木才表面改性处理。本文通过对杉木边材、心材和毛白杨边材表面涂饰不同浓度的壳聚糖乙酸溶液,测定分析处理前后的木才材色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壳聚糖处理木材表面,处理产后总体色差随深度的升高而增加,其它色度学参数略有变化;壳聚糖处理木材表面的最佳深度是2.0%,处理后对木才表面的进一步着色或涂饰无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测定分析了筒状非洲楝Entandrophragma cylindricum,古夷苏木Guibourtia tessmannii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木材醇酸清漆涂饰前后表面视觉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涂饰处理降低了3种木材表面的明度(L*)和红绿轴色品指数(a*)值,其中,古夷苏木的L*变化差异最大,明度降低明显;水曲柳的红绿轴色品指数差(Δa*)绝对值最大,相比处理前更偏向绿色;3种木材透明涂饰后的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有所升高,黄蓝轴色品指数差(Δb*)绝对值由大到小分别为水曲柳古夷苏木筒状非洲楝,数值越大越趋于黄色;总体色差(ΔE*)变化差异不大,涂饰对3种木材的总体色差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木材用透明涂料耐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木材涂饰用水性双组分聚氨酯和丙烯酸清漆制备的游离膜为试材,利用氙光衰减仪进行辐射试验,研究游离膜的材色变化规律,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聚氨酯和丙烯酸漆膜受光辐射均会发生变色,并且聚氨酯漆膜的光变色度更甚,主要表现在聚氨酯漆膜的色品指数显著增大,说明聚氨酯漆膜易发生黄化.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含水率变化对古夷苏木、筒状非洲楝和水曲柳三种木材色度学参数的影响,采用CIE(1976)L~*a~*b~*标准色度学系统及均匀颜色空间对试样材色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三种木材明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随含水率的增大,三种木材的色调分别表现为古夷苏木从R(红)逐渐变为Y(黄),筒状非洲楝由YR(黄红)色变为Y(黄),水曲柳由R(红)最后变为YR(黄红)。古夷苏木和筒状非洲楝的色饱和度随含水率的变大而逐渐变小,水曲柳则先略微增加后下降至平稳。三种木材的红绿轴色品指数a~*和黄蓝轴色品指数b~*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变化规律各异。研究结果为含水率变化对三种木材表面视觉性质影响的综合评价及其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木材表面材色特征色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量多种家具木材表面材色参数,分析参数的L~*a~*b~*色空间和孟塞尔色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用户对样本材色的感知评价,了解用户家具选材心理,并结合正交试验方法,为设计中木材颜色确定提供参考。试验过程中,首先采用X-Rite色度仪,对多种木材样本材色进行色度学参数测量,并应用SPSS软件分析参数的色空间分布特征。然后运用李克特量表建立调查问卷,筛选用户对家具色彩的联想词汇,进行用户感知调查,最终设计特征正交试验量化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木材样本材色主要分布在低明度2~4范围,高纯度8~13范围,处于6~7YR色系,呈暖色,明度指数L~*在26.54~66.54范围,色度指数a~*在7.05~30.53,b~*在4.8~28.01的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温度对不同树种木材材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处理木材生产企业常用3种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热处理温度对宏观材色、基本材色指数和色差的影响,分析树种对热处理温度反应存在的差异以及内在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树种材色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明度受处理温度影响规律性最为明显,是对热处理温度最为敏感的材色参数,对色差的影响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桉树速生、短轮伐期的特点,结合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方法,按立地等级差异进行桉树林地的资产评估。充分考虑桉树调查小班的林龄及生长状况,按照经营成本、利息、利润及税收等因素对林木资源价值量及其分布结构进行核算评估。通过应用案例分析,用常规的评估方法对速生桉用材林进行评估不能合理地反映林木资产价值。针对幼龄林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其林木价值,在栽植时至评估基准日期间,林木因快速生长所产生的价值不能体现。而采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是对有蓄积的幼龄林林木资产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可真实反映其林木价值,为桉树林地林权流转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在福建北部高纬度区引种邓恩桉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闽北建阳市引种的邓恩桉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由土壤养分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得的土壤综合肥力值,结果表明:邓恩桉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为0.669,土壤肥力等级为第Ⅱ级,土壤肥力状况良好;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值分别为0.511和0.406,土壤肥力等级均处于第Ⅲ级,土壤肥力状况一般。此外,邓恩桉人工林相对于造林前其土壤综合肥力值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3.
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按树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按树人工林不但提供各类木材和非木材产品,而且对农田风沙防护、园林绿化以及水土保持等也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对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就此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省信宜市池洞镇和水口镇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统计和分析了不同坡 位(上坡位和下坡位)和不同密度(低密度 1 350~1 700 株 /ha、高密度 1 950~2 475 株 /ha)桉树林个体生 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及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Margale 丰富度指数、Simpson 优 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1)坡位显著影响桉树林生产力和林 下植被多样性,下坡位桉树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和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上坡 位,但下坡位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低于上坡位;(2)密度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树高 和林分蓄积量,高密度桉树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均明显低于低密度桉树林。总体而言,肥力条 件更好的下坡位更利于桉树生长,产量更高,坡位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所不同;高 密度(1 950~2 475 株 /ha)造林时,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存在林下植被多样性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福建省桉树调查的资料,对影响桉树生长的主导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建立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编制数量化立地质量评定表。该表不仅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而且精度高,为福建省桉树选择理想造林地提供了依据,对促进桉树的栽培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单项选择法和双向选择法对14种速生桉人工林心材的抗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蛀蚀性进行室内测试,比较各种桉树心材被白蚁蛀蚀程度及质量损失率,以评价各种桉树木材对家白蚁的抗蚁蛀性能.单项选择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桉树心材抵抗家白蚁的蛀蚀能力有很大差异,20 a生韦塔桉(Eucalyptus wetarensis)和14 a生细叶桉(E.tereticornis)心材对家白蚁的天然抗蛀性最强,平均质量损失率均小于10%,属于轻微蛀蚀等级;50 a生窿缘桉(E.exserta)和40 a生柠檬桉(E.citriodora)次之,平均质量损失率在10%~20%,属于轻度至中度蚁蛀等级;8 a生巨桉(E.grandis)的抗蚁蛀性能最差,平均质量损失率大于50%,属于严重蛀蚀等级;其余8种桉树心材包括蓝桉(E.globulus)、 赤桉(E.camaldulensis)、 粗皮桉(E.pellita)、 托里桉(E.torelliana)、 刚果12号桉(E.ABL12)、 尾叶桉(E.urophylla)、 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和尾细桉(E.urophylla×E.tereticornis),年龄为6~28 a,平均质量损失率为30%~40%,属于中度至严重蛀蚀等级.双向选择测试结果表明,家白蚁对不同桉树心材有取食偏爱性,14种桉树心材被家白蚁取食喜好优先排序为:巨桉→托里桉→尾细桉→蓝桉→刚果桉12号→粗皮桉→尾叶桉→尾巨桉→柠檬桉(28 a生)→柠檬桉(40 a生)→赤桉→窿缘桉→细叶桉→韦塔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桉树人工林短轮伐期经营中潜在的地力衰退、生态稳定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整地、除草及施肥肥种角度探讨不同营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整地方式桉树林生长量差别不大,但穴垦有利于地力维持;(2)不同除草方式桉树林生长差异不明显,而穴状除草能促进林下植被繁育和生长;(3)选用钙镁磷肥结合尿素穴施,能较大程度增加桉树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地区炼山营造的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前后林下植被物种组成与生长的差异,初步探讨桉树与林下植被的关系,为我国热带地区的桉树种植提供参考。造林前的植被包括3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1个果树林,炼山后全部种植桉树。结果表明:炼山造林2 a后,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其种类组成没有发生改变,而频度的变化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频度减小的以灌木为主,频度增大的以草本为主。果树林改造为桉树林后,林下植被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且物种平均高度大幅增加;马尾松林改造为桉树林后,多数物种的平均高度和盖度接近原有群落的水平,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从林下植被层消失,割鸡芒(Hypolytrum latifolium)盖度大幅提高,表明种植桉树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因物种而异。经过炼山造林,在广东省茂名地区种植桉树对少数物种影响较大,短期内没有降低林下植被的多样性,长期是否存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桉树研究现状与科学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简要说明桉树的用途(纸浆材、锯材、桉油的加工利用、园林绿化、桉树生态林);重点论述了当前桉树研究现状和成果(包括纸浆材、桉树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耐寒桉树、材性及加工、桉树与环境、桉树育种新技术及现代化育苗技术等);并提出了科学经营的措施(确定一个目标,选好两个基础,抓住五大要素),为桉树的研究与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5种不同前茬立地类型的桉树人工林生长及其土壤肥力情况,结果表明:相思前茬立地类型的4.5a生桉树人工林具有最高的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每公顷材积,分别为92.4%、13.5cm、18.4m、153.6 m3,相思前茬立地可能是较理想的桉树人工林造林立地类型.进行桉树人工林多代经营时,相思、桉树前茬都是可以选择的立地类型,但一定要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才能获得较高的材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