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感茎基腐病德国鸢尾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和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25份发病德国鸢尾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5株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发现其中6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另外9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从中各选1株代表菌株YWMZ1、YWJB3进行接种后出现叶片萎蔫,茎基部腐烂,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多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最终将代表菌株YWMZ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YWJB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株菌株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pH分别为5和7;2株菌株在5种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其中菌株YWMZ1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YWJB3最适碳源为蔗糖,2株菌株均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光照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和12 h明暗交替。  相似文献   

2.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3.
荸荠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荸荠茎腐病是荸荠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新月弯孢霉被证明为该病的病原菌。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是:温度为28-33℃,酸碱度为pH6-8,相对湿度为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杜鹃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3年江苏省宜兴市的比利时杜鹃上发生了严重的茎基腐病,大量植株枯死。从植株和基质中获得的38个分离物中,14个为腐霉Pythium spp.,13个疫霉Phytophthoraspp.,7个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p.,3个青霉Penicillium spp.和1个刺盘孢Collectotrichum sp.。其中,只有腐霉和疫霉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作者对代表菌株RH-1和RH-3进行了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昆明腐霉Py.kunmingense和柑橘褐腐疫霉Ph?citrophthora为杜鹃茎基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西番莲茎基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近年新兴的饮料水果,目前在福建省已栽培万余亩。1988~1990年作者调查了福建省8个市县的西番莲产区,发现茎基腐病普遍发生.严重的造成果园毁种无收。  相似文献   

6.
胡萝卜黑腐病是影响山西省胡萝卜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本文研究了胡萝卜黑腐病病原菌归属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鉴定胡萝卜黑腐病致病菌为Alternaria radici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尿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酸碱度和光照周期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9年小麦灌浆期在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63个采样点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病株,对其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以及利用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所属类群,并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4株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其中201株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株菌株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4株菌株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6株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其中假禾谷镰刀菌占总分离菌株的89.73%,是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不同种的镰刀菌对小麦植株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但假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假禾谷镰刀菌株间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分化。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B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B1进行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B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具有2~4根顶端附属丝;菌株B1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GenBank登录号为MG009201。菌株B1接种蓝莓叶片后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盘,与蓝莓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为5~9;但仅在25~30℃时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连续黑暗有利于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硫酸铵和蛋白胨,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在新疆葡萄上发现一种新病害,主要危害成熟葡萄果实。感病果实病部产生橄榄绿色霉层,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南北疆11个葡萄园采集80个病样,用常规稀释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采集地点、葡萄品种、菌落生长速度等特征选取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以明确病原菌种类;并研究了温度、光照、培养基、pH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新疆葡萄果腐病的病原菌为枝孢菌,有两个种,即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柠檬形枝孢Cladosporium limoniforme,其中枝状枝孢为优势种。两种病原菌的适宜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适宜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是PDA,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可大量产生分生孢子,最适宜生长和产孢的pH为7。明确了新疆葡萄枝孢果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 μm×9~15 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 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 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广东省惠州市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0个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LB平板上菌落有透明和不透明2种形态;除葡萄糖发酵阳性、对链霉素和青霉素具有抗性等特征不同外,BP-hd-1、BP-hd-2、BP-hd-3和BP-hd-4菌株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的其它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AI-Khrj18(KY123871)、ML270(KC692158)、NCTC10337(LT906438)和ARD21(KX023236)的相似性为100.0%;4株菌株的gyrB基因序列均与短小芽胞杆菌AUEC29菌株(HM585095)的gyrB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7%~99.8%。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短小芽胞杆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BP-1后20个马铃薯品种的发病率均为100.0%,表明该病原菌对马铃薯有强致病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景洪发生的澳洲坚果果实褐斑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为Calonectria pentaseptat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5~30℃,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2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糖溶液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茄科茄属植物,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1])。马铃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多种微量营养素和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2,3])。马铃薯根茎腐烂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是马铃薯采后的主要病害~([4])。甘薯长喙壳菌也引起多种植物果实腐烂,如巴西首次报道甘薯长喙壳菌侵染鸡蛋  相似文献   

16.
辣木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省辣木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MO157,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O157回接10 d后,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后发病部位表现出水渍状病斑,与自然发病辣木的病状相符;菌落近圆形,菌丝初期呈白色绒毛状,后期呈浅黄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3~5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在菌丝间串生;菌株MO157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 Bank登陆号:KX197955)。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温度28℃;pH 6~8时菌丝生长速率增快,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合该菌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以牛肉浸膏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该菌致死温度为6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菌落直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