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细菌的耐药机理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后,细菌可在数月或数年间对其产生耐药性。细菌基因的突变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的根本原因,在一个感染周期中,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突变率约为1/107,如该突变可对抗生素耐药,将使细菌在敏感菌被杀灭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突变率可成百倍增加,并极易发展为多重耐药。耐药性的迅速扩散通常由携带抗生素耐药性的质粒在不同种属的细菌间穿梭和复制所导致,高度耐药的细菌常同时涉及以下几种耐药机理。1.主动泵出机理药物在达到靶位发挥作用之前,必须通过G-菌的外膜和内膜、G 菌胞壁…  相似文献   

2.
<正>抗生素的滥用造成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为了探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开展了猪源大肠杆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为解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消除细菌耐药性提供了解决方案。自2000年首次在松鼠葡萄球菌中发现cfr基因至今,该基因曾一度被认为专属于阳性菌的多重耐药基因。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的张万江博士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目前由于在食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造成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增加,耐药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或直接与动物接触而使人感染,细菌多重耐药性通常是通过获得耐药基因引起的,而染色体基因突变只占很小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转化、  相似文献   

4.
黄颖然  叶欣晴  刘娟  于洋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10):3316-3325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是指细菌耐药性进化过程中,对单一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会对结构或作用机理相似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现象。附属敏感性(collateral sensitivity)则指细菌对某一药物敏感性下降时,反而对其他药物敏感性提高的现象。在抗菌药物的持续压力下,细菌会选择性地发生交叉耐药性或附属敏感性两种不同的进化路径。在后抗生素来临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治疗思路:借用细菌对药物的附属敏感性特征进行治疗方案的设计或优化。然而,细菌附属敏感性进化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其发生概率不稳定且规律性不强。为更好地认知细菌附属敏感性的进化规律及应用前景,本文对影响细菌附属敏感性的关键因素及附属敏感性的产生规律进行综述,并以此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而且很多细菌已由单药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动物机体长期与药物接触,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多,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同样使人也长期与药物接触,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如今,不管是在动物体内,还是在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已经达到了较严重的程度。为此,加强和控制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滥用抗生素现象,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性的增加以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细菌的耐药性与其自身携带的耐药质粒关系密切。论文从细菌耐药现状,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质粒的关系,耐药质粒的物理、化学、中草药消除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消除方法消除耐药质粒,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沙门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由于在食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造成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增加,耐药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或直接与动物接触而使人感染.细菌多重耐药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水平传播从环境中获得耐药基因,并已证实整合子是耐药基因储存和转移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全球畜禽饲用抗生素在2010年超过了6300万千克[1].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人类选择性使用抗生素的压力下,导致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转移和耐药菌株的急剧增加.为了减轻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基因水平上解析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药"连黄"对耐药金葡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以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耐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耐药谱的不断扩大,多数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曲靖地区仔猪腹泻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曲靖地区仔猪出现腹泻的细菌性病因,对5个养殖场148份出现仔猪腹泻症状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114份,阳性率为77.03%;沙门氏菌(Salmonella)26份,阳性率为17.57%,混合感染率为17.5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其中11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97株呈多重耐药性,占总菌数的85.09%,26株沙门氏菌中20株呈多重耐药性,占总菌数的76.92%.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导致当地哺乳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部分仔猪继发感染沙门氏菌,两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整合子 基因盒系统在细菌中能捕获外来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之一。整合子携带着重组的基因盒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质粒中,在不同的细菌间运动而传播耐药性;同时一个整合子可以捕获多个基因盒,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能力取决于它们捕获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能力。整合子是一种遗传因素,编码一个位点特异重组酶(IntI)负责基因盒在 attI位点的插入,同时整合子也提供一个启动子(Pant)负责基因盒耐药基因的表达。文章对整合子 基因盒的结构、种类、耐药基因盒的表达及耐药基因的获得和传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耐药菌出现后,很快在不同地域、同种与异种细菌之间进行传递,使未曾使用过该种药物的个体或地区出现耐药菌株且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耐药菌的耐药谱也越来越广。尤其目前人医和兽医临床上又出现了超耐药、多重耐药性病原菌,危害更加严重,几乎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大量的实验证实,抗生素治疗中可以引起GNR的Lps释放,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多种炎症因子释放,如: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前列腺素、凝血素、干扰素、血小板基激活因子等。这些因子适量时可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杀灭微生物的有益作用。过量时可引起肌体严重病理反应,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休克、MOF及死亡。专家指出,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导致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与内毒素的释放以及畜禽体内的残留,不仅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畜牧业的生产与经济,而且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本文以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与抗生素治疗导致细菌内毒素的释放及畜禽体内残留现象进行综述,并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本文旨在希望有关人员了解抗生素知识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自1929年青霉素发明以来,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抗生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彻底治疗.但是,由于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特别是不规范地滥用抗生素,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多重耐药现象更使得耐药现象进一步复杂化,给疾病治疗带来新的难度;同时,还有资料表明,此状况有蔓延扩散之势,细菌耐药性问题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和密切关注.研究开发针对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已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投资热点和工作重点.相信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耐药性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本文就耐药性机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一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兔源产ESBL大肠杆菌耐药特点,为掌握其造成的耐药性危害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15年3-4月从青岛4个养兔场采集118份兔粪便棉拭子,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并检测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及对多重耐药调控基因SoxS携带率。[结果] 从118份兔粪便棉拭子分离获得68株大肠杆菌,确证筛选出47株产ESBL大肠杆菌,占兔源大肠杆菌的69.1%。药敏结果显示所有产ESBL大肠杆菌菌株耐药性较强且呈现多重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100%。兔源产ESBL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调控基SoxS携带率为100%,且不同动物源性产ESBL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调控基因同源关系较近。[结论]青岛地区兔源产ESBL 大肠杆菌分离率高且耐药谱广,多重耐药调控基因SoxS携带率高,主要涉及到细菌主动外排泵出机制,使得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细菌的耐药性一直是专业人员研究的热点和世人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主要由耐药质粒介导,从本文结果看,中药复方必须使细菌耐药质粒得以消除,才能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等优势,在细菌耐药性消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是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目前国内外一般借助于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良好.但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耐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耐药谱的不断扩大,多数病原菌对抗生素都可产生多重耐药性,因而给抑制剂的开发带来一定困难.研究发现,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并且中药价格低,不产生耐药性,可以克服抗生素的诸多弊端,可作为新型的多重耐药抑制剂进行开发、研究[1].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培养试验来初步研究中药连翘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耐药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宠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宠物源(犬、猫)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与细菌携带的整合子的关系,采用CLSI (2010)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对15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以确定菌株的耐药性特点;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中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用HinfⅠ核酸内切酶酶切和DNA序列分析技术确定整合子阳性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类型;采用SPSS软件分析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菌株多重耐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2株临床分离宠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现象严重,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超过了65%.82株菌中有60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73.17%,其中有57株(95%)整合酶阳性菌株扩增出可变区,共检测出5种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dfrA15、aadA22、dfrA16+aadA2、dfrA17+aadA5、dfrA12+orfF+aadA2,未检出Ⅱ、Ⅲ型整合子.通过SPSS软件分析,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比阴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的发生有相关性.本试验证明Ⅰ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宠物源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1型整合子与宠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由沙门氏菌引起,家禽及其制品是人类沙门氏菌疫情爆发的根源所在。而临床上和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导致沙门氏菌出现了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且S.J.Olsen等[1]研究表明,临床细菌的耐药性与食物中细菌的耐药性直接相关。S.Kariuki等[2]研究表明,整个沙门氏菌属的多重耐药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饲料业、养殖业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兽医治疗细菌性疾病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穿梭或交叉用药,而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此外,饲料中尤其是高档饲料中,添加大量高档抗生素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导致动物长期低剂量采食抗生素,使体内大量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放,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数量大幅度上升,由耐药菌引发的疾病也显著增加。有的甚至加至治疗量,导致一旦猪群发生细菌性疫病即到很难找到有效治疗药物的地步。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而导致抗生素疗效下降,细菌病危害加重。专家指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居高不下,而且耐药菌产生之快、传播之迅速、耐药率与耐药水平之高是以前少有的。如果说以前抗生素的神奇功效令我们对许多传染病信心百倍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已经出现了令我们手足无措的困境。特别是近两年,医学和兽医临床上又出现了超强耐药、多重耐药性病原菌,危害更加严重,几乎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因此,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畜健康的重要因素,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疗效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1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