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主要对2020-2021年间分离自杭州动物园患病动物、死亡动物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和同源性分析。通过16S rDNA技术鉴定细菌种类、通过MAGA6.0方法对16S rDNA扩增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并结合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来分析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同源性。结果共分离保存菌株38株,经16S rDNA鉴定,其中克雷伯氏菌4株,埃希氏菌27株,摩氏摩根菌2株,沙门氏菌1株,弗氏柠檬酸杆菌1株,哈夫尼氏菌2株,勒克氏菌1株;对埃希氏菌属构建系统发生树显示,置信度在90%可分为23个亚群,其中E1和E26,E5、E6、E17和E18,从进化关系上看更接近,通过NTSYSpc2.0软件对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87时,埃希氏菌属可分为18个亚群。该研究通过对杭州动物园野生动物源肠杆科细菌鉴定,以及采用ERIC-PCR对埃希氏细菌的同源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埃希氏菌属细菌感染非同株菌感染引发,这对临床疾病预防和肠杆菌科细菌快速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1生物化学机理1.1细菌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的酶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其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该类酶可为染色体介导,也可为质粒介导。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界中细菌具有多种可自主转移的遗传元件,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这些可移动遗传元件在细菌间通过接合、整合等方式交换所携带的耐药基因,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1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DNA,携带有不同的基因簇,使宿主菌在不利环境中更易生存[1,2]。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最为常见,如R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细菌质粒可独立存在,也可将部分或全部基因整合进细菌染色体中。细菌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快速产生及传播,细菌耐药性已然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表现良好,常作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碳青霉烯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产碳青霉烯酶是碳青霉烯耐药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手段以表型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主。表型检测一般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便于在临床进行,但在检测效率和检测用时方面差强人意。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新型技术在保持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基础上能做到快速、高通量检测,但试验检测的成本高,需专业设备和人员,部分技术在碳青霉烯酶检测领域仍有待开发。当前,多种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可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并没有一项检测能满足所有情况。进行检测时,试验所需时间、操作难度、经济成本等都需列入考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笔者通过结合当前背景,归纳总结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方法,从试验特异性与敏感性、可操作性、检测时间、试验成本等方面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特点,以期为之后新的检测方法的开发及现有方法的改良研究提供切入点,为临床监测与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包括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和爱德华菌属,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目前这两种菌耐药情况严重,对临床用药有很大的限制。替加环素是新一类甘氨酰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超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好氧菌及厌氧菌等临床分离的重要致病菌都具有抗菌作用,是治疗肠杆菌科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替加环素肠杆菌科耐药菌株出现,严重限制了替加环素临床使用,其耐药机制主要与外排泵、细胞结合靶点、细胞膜通透性和生物被膜以及酶的影响有关。本文以肠杆菌科为例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为肠杆菌科的防控及后期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抗菌素药物研制成功和开发应用为人类治疗细菌性传染病作出了巨大贡献。1929年青霉素发明以来.人们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使得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彻底的治疗。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8.
细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增光 《中国家禽》2001,23(22):33-33
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多重抗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去只耐1、2种抗生素的细菌,近年来“能耐”越来越大,往往一种菌可以耐受10种甚至10几种常用抗生素,以至药敏试验做完以后,兽医师感到无药可用,十分头疼。当某些人畜共用性抗生素长期低剂量用于肉用动物后,抗药菌株的大量产生会影响到人类医药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造成人类医药资源的枯竭。以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例。喹诺酮的发明,其初衷是用作人类抗生素贮备。直到目前,第二代喹诺酮产品———吡哌酸(PPA)仍被推荐为人类细菌性腹泻的治疗药。氧氟沙星用于人类上呼吸…  相似文献   

9.
正丝氨酸蛋白(Serine protease autotransporter of Enterobacteriaceae,SPATE)是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性质的毒力因子。其主要功能在于降解宿主细胞内或细胞外基质,从而引发一系列对宿主细胞的不利应答反应。SPATEs常分泌至菌体外,并且广泛存在于肠道致病菌中,包括志贺氏菌与致病性大肠杆菌。本文将从SPATEs的毒力作用机制、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元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型抗菌药的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细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起源可能是由于在抗生素广泛应用形成的选择压下,细菌自身基因发生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不再敏感。1细菌耐药机制目前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1)细菌内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基因由于突变或被某种酶修饰使抗生素无法发挥活性,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改变,抗生素与其结合力下降;(2)细菌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那个水解酶,可水解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使  相似文献   

13.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菌落。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绝大多数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产生生物膜,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游离状态有着更强的耐药性,是导致临床上出现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抗生物膜的策略,以便寻找有效控制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14.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正>2015年9月,农业部发文禁止食品动物使用4种抗生素后,兽用多粘菌素也被禁止用于动物促生长,可见我国养殖业限抗政策日渐趋紧。我国最初使用抗菌促生长剂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减少动物死亡、促进动物生长、提高产量、降低动物源病原菌排放以及改进公共卫生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养殖大国,养殖业处于养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在控制人类和动物传染性疫病以及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伴随着药物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了愈来愈多的耐药性菌株。如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开始仅为8%,近年来已达77%,有的报告甚至认为在90%以上。耐药细菌的产生,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北方牧业》2012,(5):29
正1一般性措施1.1对疫病做出准确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这就要求基层兽医人员提高诊断技能和加强相关医疗知识,对症下药。掌握用药常识,先窄谱后广谱,先一线后二线的给药顺序及联合用药,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不要盲目的使用抗菌药。在使用抗菌药治疗疾病前,有条  相似文献   

19.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学和产生灭活酶、主动外输、渗透屏障、代谢、靶位改变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生物化学方面对细菌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做了介绍,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有利于新抗生药物研究与开发,并建议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一些天然抗菌肽和特异的细菌疫苗,以控制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0.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磺胺药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使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株已逐年增多,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如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开始使用时仅有8%,近年来已达77%,有的报道认为在90%以上。因此,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化学治疗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在临床兽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致病菌种类繁多,人们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也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