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鸡分离到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W株;再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获得了NIBV疫苗毒株W93;继而借助RT—PCR法扩增了其S1基因,并测定了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了与相关毒株间的同源性。结果显示,W93株在鸡胚中的病毒产量达107.8EID50/0.1mL,适用于所有日龄的雏鸡;W93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马萨诸塞型的M41株、H52株和H120株的同源性很高,分别为96.9%、96.8%和97.1%。表明,W93可作为制备IB弱毒疫苗的毒株。  相似文献   

2.
将分离到的一株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接种SPF鸡胚增殖,通过致鸡胚矮小化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对新城疫病毒增殖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及RT-PCR分子鉴定,结果证实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应用MEGA5分析软件,与Gen Bank上IBV常见疫苗株、流行毒株和部分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其S1基因序列与近年来我国流行毒株同源性较高,为95%~99%,与传统疫苗株H120、H52、M41和W93同源性较低,仅为77%~79%。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干扰鸡新城疫病毒(NDV)在鸡胚上的生长现象已被作为一种诊断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方法。用IBV—NDV干扰试验对十五株来自疑为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群的病毒进行分析:接种IBV10小时后再接种NDV La Sota毒株,后通过血凝(HA)试验测定,有八株能干扰La Sota在鸡胚上的生长。 IBV这种干扰作用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被相应的IBV抗血清所抑制。此种方法证明干扰作用是敏感的。在一些IBV继代代数少的情况下、虽然IBV不引起鸡胚产生病变,但可干扰NDV的HA活性。此外,血清学反应IBV阴性的样品不能干扰NDV在鸡胚上的生长。从以上情况看,对于分离IBV野毒来说,IBV—NDV干扰试验显然是一种改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辽宁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遗传演化情况,从辽宁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检测、鸡胚矮小化试验、新城疫病毒血凝特性干扰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确定该毒株为IBV,并命名为CH/LN/2019。扩增该毒株S1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株S1基因全长1 620 nt,编码540个氨基酸,S1蛋白裂解位点为HRRRR,属于基因Ⅰ型(QX型)毒株;同源性比对发现,分离株与基因Ⅰ型代表毒株QXIBV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6%和94.8%;与国内常规型疫苗H52、H120和Ma5毒株的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7.2%~76.9%和75.4%~76.2%。本试验为辽宁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鸡胚矮小试验、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将2006-2007年在江苏省分离的7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鉴定为嗜肾型毒株。采用RT-PCR扩增IBV分离株的S1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个IBV分离株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99.4%,处于同一个群,分别属于3个亚群。这些毒株与大多数国内近年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而与Massachusetts、T、4/91和793B血清型毒株(包括H120和H52疫苗毒株)的同源性较低。IB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差异是造成免疫鸡群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致鸡胚矮小化试验、血凝试验、NDV毒株干扰试验、中和试验和致病力试验,分离、鉴定出1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当地毒株(IBV JL株),为下一步进行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制备的研究提供了毒种.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GI-19型(QX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病原特性,筛选6株GI-19型IBV进行EID50测定以及鸡胚致病力和雏鸡致病性试验,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基因组和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基因生物特性。结果显示:IBV/Chicken/Hubei/S1402/2021分离株对鸡胚有致病性,导致鸡胚表现胚体蜷缩、矮小等典型病变特征,经SPF鸡胚传代至第5代,表现较为稳定的EID50 (10-5.33/0.1 mL),但其对雏鸡无致病性;IBV/Chicken/Sichuan/C1452/2021分离株对鸡胚没有致病性,但将其接种1日龄雏鸡,可导致雏鸡出现33.33%(5/15)的发病率,引起的典型病变为雏鸡肾脏尿酸盐沉积。对6株GI-19型IBV分离株的基因组和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生物特性分析,发现IBV/Chicken/Hubei/S1402/2021分离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明显差异,且在1a和1b基因区域存在重组现象。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部分I...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株5a5b及N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南省某鸡场中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雏鸡病料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暂命名为HN,鉴定为IBV。从接种HN毒株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单股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得到包含IBV HN株5a、5b蛋白及N蛋白基因的约1600bp片段;将克隆测序的5a、5b及N基因分别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与遗传变异分析,发现IBV HN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情况,对2018—2019年多次发生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广西某公司发病鸡群进行IB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S1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株IBV,其S1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85.2%~99.9%;5株IBV中3株S蛋白裂解位点为HRRRR,2株为RRFRR;2018年分离的2株IBV属于LX4型中的QXⅡ亚型,与疫苗株QXL87处于同一个分支;2019年分离的3株IBV为LDT3-A型,且均为重组毒株,来源于分离株GX-YL161022(QXⅡ亚型,主亲本)与参考株CK/CH/LSC/99I(次亲本)的重组。研究表明这5株IBV主要为LX4型毒株及其参与的重组株,未及时免疫与流行株基因型相同的疫苗以及重组导致的变异可能是造成该养殖场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株N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四川省一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infectious bronchitisvirus,IB)的雏鸡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SC。病毒经鸡胚传代、血凝试验监测和负染电镜检查证实为IBV。自接毒鸡胚尿囊液中提取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了IBVSC株mRNA6 cDNA(编码N蛋白)。应用DNAstar5.06,Clustal1.8分析软件将克隆测序的N蛋白基因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和同源性分析,发现IBV SC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2.
应用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从广西某一鸡场两群分别为48日龄和7日龄疑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中分离到两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别命名为GX-NN1和GX-NN2);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分离株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进行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以分析分离株遗传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分离毒株HVRⅠ核苷酸之间的同源性仅为76.3%,分离毒株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69.3%~99.1%之间;其中分离株GX-NN2与疫苗株H120、H52、Ma5、D41和标准株M41、Beaudette的同源性比较高(95.6%~99.1%),同属一个分支;而分离株GX-NN1则与这些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低(74.6%~75.4%),独自成为另一个分支。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广西养鸡业现场流行的IBV毒株已经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N99株对新城疫病毒(NDV)增殖的干扰作用,该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IBV标准株M41和地方株HN99与鸡新城疫病毒(NDV)分别按不同接种顺序同胚增殖,利用病毒血凝试验(HA)测定NDV的效价,观察IBV对NDV的干扰作用,从而为检测IBV地方株HN99提供方法,也为同胚增殖两种病毒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参考。试验结果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株HN99对NDV的干扰作用与其浓度和接种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跟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情况,2015年我们从在江苏某养鸡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鸡群采集分离到1株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其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在鸡胚上连传6代出现鸡胚典型病变,死亡鸡胚全身出血明显,未死鸡胚发育受阻,呈明显的侏儒胚、蜷缩。分离株S1基因RT-PCR扩增可见到清晰的1. 7 kb左右大小的条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结果相符,与Gen Bank中的IBV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进化树看,分离株属于IBV当前主要流行的QX型。电镜下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特异性地被该分离株的高免血清所抑制;对热、酸碱、胰酶有一定耐受性,对脂溶剂敏感,符合鸡传染性支气管关病毒(IBV)有囊膜的特性;该分离株的最小致病量为102. 0EID50。该毒株灭活苗0. 25 m L/只免疫即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符合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1~2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04株。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海南省和广西省的几个发生呼吸罗音、鸡群全群发病、死亡率不高的疑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的鸡群,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到了4株IBV分离株(HaN-1/95、HaN-2/95、GX-1/98、GX-2/98),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的致病性、病理组织切片、鸡胚矮小化、对NDV的干扰、电镜特征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基因组特异性3′末端非编码区的一段保守序列的RT-PCR和巢氏PCR鉴定。结果表明4株IBV分离株,均能产生呼吸困难、罗音等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切片,气管、肾脏等组织表现为上皮细胞受损、固有层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及组织坏死;对NDV-B1株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其各自的传代物都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多数近似为圆形,直径75-200nm,有囊膜,表面有一圈杆状纤突排列成花冠状,符合IBV的典型特征;基因组3′末端UTR的RT-PCR和巢氏PCR鉴定,4个分离株分别都扩增到293bp和172bp的特异目的片段,通过测序比较毒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与GeneBank中IBV H52等标准株的3′末端UTR的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以上结果表明4株分离病毒都是IBV,为下一步的IB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流行毒株并掌握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性,采用病毒分离、血凝性试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HA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交叉保护性试验等对3份临床疑似H9亚型AIV感染病料进行了研究。结果:3份临床病料样品可引起10日龄SPF鸡胚规律性死亡,3株分离毒株对1%鸡红细胞的凝集效价分别10log2、11log2和10log2;对SPF鸡胚的EID50分别为10-8.83/mL、10-9.50/mL和10-9.0/mL;与2018年上海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进化树处于同一分支;对SPF雏鸡的发病率分别为80%、100%和90%;均未引起SPF雏鸡死亡;彼此之间具有100%的交叉保护率,商品化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对3株分离毒株的保护率分别为100%、90%和100%。本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到了3株低致病性H9亚型AIV流行毒株,并证实当前商品化疫苗对H9亚型AIV流行毒株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跟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致病特性,2020年从安徽某蛋鸡场采集的发病鸡气管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确定该毒株为IBV,并命名为CK/CH/LAH/20-6。分离毒株可引起鸡胚发育受阻,呈现侏儒胚、蜷缩胚等特征性病变;S1基因检测及遗传演化分析表明,S1基因大小为1 620 bp,属于QX型毒株,与华南地区CK/CH/SHD/GM17-1分离株S1基因同源性高达99.9%;14日龄SPF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可致雏鸡100%(20/20)发病,20%(4/20)死亡,同时可致气管和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排毒检测结果表明,攻毒鸡第3天气管及泄殖腔排毒检测率分别为95%(19/20)和85%(17/20),第21天排毒检测率仍达81.25%(13/16)和75%(12/16)。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丰富了IBV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病毒血清型众多,且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株,疫苗免疫后鸡群发病现象仍时有发生,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免疫失败发病的疑似病料进行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RT-PCR,并与市售的IB疫苗毒株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了该疑似病料为IBV 793/B型野毒感染,而非疫苗株。  相似文献   

20.
某养鸡场28~43日龄的肉鸡临床出现呼吸道症状,通过鸡胚接种、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本病确诊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和鸡新城疫(ND)混合感染。对混有IB病毒和ND病毒的鸡胚尿囊液进行酸处理,去除ND病毒,获得纯IB病毒。分离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体外和体内试验表明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对鸡新城疫病分离毒株的血凝性有强的干扰作用,对鸡新城疫的疫苗Lasota株干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