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白菊是驰名中外的传统茶用菊,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从其原产地浙江省桐乡市引进 3个杭白菊品种进行观测和试验。结果表明,杭白菊引种到开封后适应较好,确定最适宜开封地区种植的杭白菊品种为早小洋菊,最适宜繁殖方式为扦插繁殖,种植密度采取行距35 cm、株距30 cm为最佳,土地较肥沃可适当密植;并通过实生选种,从杭白菊后代中选育出一个表现优良的品种S18-2,对其物候期和主要表现性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品种选用、育苗管理、大田管理、采收及干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杭白菊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杭白菊原产地和周边地区的杭白菊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通过分析复方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结合感官审评,研制出保健乌龙茶。结果表明,乌龙茶中添加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后,复方乌龙茶组合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产品感官品质审评,复方保健乌龙茶最佳组合为乌龙茶3.0 g、杭白菊1.0 g、山楂1.0 g、荷叶1.0 g、决明子0.6 g;该保健茶具备口感柔和、营养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大蒜与杭白菊套作试验情况,试验表明,大蒜与杭白菊比单作杭白菊,每667㎡提高经济效益38.14%;还对小洋菊、大洋菊、小黄菊3个品种的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小洋菊产量最高,抗病性最好,确定小洋菊为汶上县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5.
4个桐乡杭白菊品种的种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桐乡杭白菊种质资源开展调查,选择种植规模较大的4个品种进行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筛选出综合性状最优的品种和组合,为今后桐乡杭白菊品种更新换代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杭白菊金菊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菊1号从杭白菊传统品种早小洋菊的优良芽变株系中选育而成的杭白菊新品种。该品种熟期早,分枝力强,花瓣紧凑,花瓣金黄色,品质佳,丰产性好,适宜在浙江省菊花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杭白菊林下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林下种植杭白菊比种植棉花、花生效益明显增加;同时杨树生长情况也较好。通过对小洋菊、大洋菊、小黄菊3个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表明,小洋菊分枝能力强,生根多,花朵大,抗病性和丰产性最好,最适宜在汶上栽培,确定其为该县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8.
金萱乌龙茶品种的栽培性状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从台湾引进的金萱乌龙茶品种在广东的栽培性状,报道了利用该品种加工的金萱蒸青绿茶、扁形绿茶、烘青绿茶和白茶等系列创新产品及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茶经》问世一千二百二十八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一、传承科学精…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周建松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90-90,171
"金菊2号"为桐乡特产杭白菊传统品种"早小洋菊"优良芽变株系中系统选育而成的杭白菊新品种。该品种熟期早,分枝力强,抗病性好,花瓣鹅黄色,品质佳,丰产性好,作为新型的以饮用为主的菊花新品种,适宜在菊花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桐乡杭白菊特征特性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桂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89-89,107
对桐乡杭白菊种质资源开展调查,选择种植规模较大的4个品种进行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筛选出综合性状最优的品种和组合。  相似文献   

13.
以杭白菊和金丝皇菊2种茶用菊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基质(珍珠岩、细沙、蛭石、细沙+园土(1∶1)和珍珠岩+园土(1∶1))和生根粉处理对2种茶用菊扦插生根的影响,旨在为茶用菊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基质和生根粉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基质类型是不同处理中影响2种茶用菊生根的主要因素,生根粉只对2种茶用菊的个别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隶属函数值表明2种茶用菊在珍珠岩+园土(1∶1)中生根效果好,其次是蛭石、珍珠岩、细沙、园土+细沙(1∶1)。在生产中建议以珍珠岩+园土(1∶1)作为扦插基质,并用生根粉处理,可以得到根系健壮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4.
郑卫生 《农家参谋》2011,(10):45-45
一、菊花茶 现今驰名中外的杭白菊,有黄白两种,用来泡水饮或入茶,不仅香气浓郁,提神醒脑,而且有疏风清热、养肝明目、降压通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客家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东客家历史名茶产区梅州、河源、韶关等地选择了19个客家茶样进行感官质量审评分析,研究客家茶的个性、共性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传统客家茶的共性品质特征是外形灰绿壮结重实、滋味醇厚,有明显的高火甜韵或炒米香;而现代创新客家茶则甜韵花香清长、滋味醇和。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茶叶的品质特征,主要取决于客家地区特有茶文化传承、特定的采制技术、区域自然条件和特有的茶树品种等4个因素,其中反映传统客家茶高火甜韵品质特征的甜味分值与可溶性糖总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品种及习性(一)品种分类杭白菊品种有小洋菊和大洋菊两种。小洋菊适应性强,从栽种到盛花期需7个月。大洋菊品质略低于小洋菊。(二)生态习性1.光照。杭白菊喜阳怕阴,光照不足时易开花不良。2.温度。耐寒不耐热,生长期适宜温度为15~25℃。露地栽培条  相似文献   

17.
北方设施茶园无性系茶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选适宜北方设施茶园的茶品种,并明确其栽培模式和配套农艺措施,以从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引进的20余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为试材,比较了整地栽培模式、种植时间、茶品种、引进地对茶苗成活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品种茶苗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茶园深翻行间起垄栽培模式、春季茶苗假植后再进行移栽,栽植成活率高;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的茶树品种有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5个品种;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罗汉1号、农抗早、碧香早、元宝茶、毛头种茶、龙井43。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元宝茶、乌牛早、浙农117、龙井43、白毫早适宜在北方设施茶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坦洋工夫红茶产业的良好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坦洋工夫生产8项科技创新:①茶树资源与高香型品种创新应用;②低碳高效生态栽培技术集成创新;③花果香红茶加工技术创新;④红茶标准研制与加工机械创新;⑤包装及其文化创意创新;⑥销售理念与网络平台创新;⑦茶叶冲泡技艺创新;⑧品牌建设模式创新。提出坦洋工夫"品名、包装、文化、茶旅"等创意思路和"稳定茶园面积、发挥品种优势、研发特色产品,支持体系认证、实现GAP管理、建立追溯体系,引导生产方式转变、走低碳高效与产品差异化道路、尝试茶庄园经营"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坦洋工夫红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7,(10)
<正>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易患"秋燥症",即口干舌燥、唇角干裂、肝火旺盛等。因此,秋季宜喝些清热润肺的茶饮,如菊花茶等,也可尝试自制茶饮,在消除秋燥的同时,还有保健功效。以下几种健康茶饮的制作简单易行,可供参考。秋菊参芪茶杭白菊、西洋参各2克,黄芪1克,绿茶少许。先将绿茶冲泡好,然后将西洋参、黄芪、杭白菊放入热茶中,闷泡10分钟后即成。  相似文献   

20.
以金银花+杭白菊、金银花+黄芪、金银花+黄芪+杭白菊3种间作模式为切入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金银花花蕾中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种药用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各药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高,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别是27.53、1.17和1.28mg/g;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3种土壤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0.688、0.040和0.285mg/g。由此可见,金银花+黄芪+杭白菊间作是一种在豫北地区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