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蚕业生产和蚕茧、丝绸加工业是重庆市农村和城镇传统的支柱产业,茧丝绸及丝绸成品出口又是我市出口的拳头商品.全市约有151万户农民栽桑养蚕,1994年茧款收入达到3.1亿元以上,在副业中仅次于生猪占第2位;蚕茧丝绸等出口创汇1.3亿美元,在单项出口商品中名列榜首,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l/6.我市蚕业与蚕丝业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1949年产茧仅1.45万担,到1989年增长到50.8万担,增长35倍多.最高年产茧  相似文献   

2.
谢忠良 《四川蚕业》2000,28(4):52-53
<正> 四川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茧丝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栽桑养蚕始祖就出自于我省盐亭县。解放以来,我省蚕业生产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我省最高年分发放蚕种600万张,生产茧近300万担,蚕茧总量排在全国首位,为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随着国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以及我省行业自身原因的影响,蚕业生产出现了整  相似文献   

3.
南充蚕业经济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茧丝绸产品畅销世界各国,被世人誉称为“丝绸之乡”.我市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0个丝绸重点城市之一,年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四川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种、产茧、丝绸分别占全省的1/3.1990年至1994年全市丝绸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税利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达105万张,年产茧近40万担(1担=50kg,下同).  相似文献   

4.
<正> 自1986年以来,我国蚕业生产逐渐摆脱了多年的困扰,开始了发展的良好势头,连年增产,1988年产茧量达750万担左右。经过1987年蚕茧生丝突然紧俏和1988年的“蚕茧大战”之后,各主要蚕区均出现了栽桑养蚕的发展势潮,1988年又开始出现了蚕种紧缺。回首往  相似文献   

5.
我省蚕业历史悠久,是全国4大主要蚕区之一。全省蚕茧产量,1955年26万多担,居全国第2位,进入70年代后增长迅猛,1978年103万担,居全国第1位。1991年突破300万担大关,占全国产茧量三分之一,占世界产茧量五分之一。全省农民养蚕收入13.4亿元,在农村经济中仅次于粮、油、猪居第4位,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栽桑养蚕给发展丝绸工业提供原料,扩大出口创汇,是对国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做大做强凉山蚕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冰  王芳 《四川蚕业》2004,32(3):5-6
凉山彝族自治州属于四川省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古南方丝绸之路过凉山、出川、入滇、去缅,已有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凉山州的栽桑养蚕长期处于自繁自育,手工缫丝的低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有过大发展,1969年产茧仅440担。“八五”期间,凉山蚕业开始快速发展。全州建成蚕种场2家,缫丝厂10家,同时凉山被四川省列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区。进入90年代,州委、州政府制定了“烟桑战略”,决定把蚕桑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双增项目来抓,围绕攀西优质蚕茧基地的建设,通过科技引路、狠抓质量、拓宽市场等措施,实现建设40万担产茧区的战略目标,使凉山蚕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一、蚕桑生产基本概况本市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很适宜于栽桑养蚕,并土壤肥沃,所以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蚕茧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7%.全市有专业桑园462300亩,分布在135个乡、1486个村,17114个村民组,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有383989户,年产茧50万担左右,我市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10%,占全省的40%,全年茧款收入在1亿元左右,按蚕户计算,平均每户茧款收入260元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 一、一九八三年我县蚕茧质量情况我县1949年产茧1050担,1972年突破万担关;1973年产茧14504担;特别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1980年产茧达22541担;1982年产茧31052担,为1949年的29.5倍,1983年全县遭受特大洪水为害,蚕茧总产仍达到30558担。目前全县栽桑养蚕已遍及到11个区,95个乡831个村,5700多个村民小组35000个养蚕户。其中蚕茧总产万斤以上的村有61个,5万斤以上的乡有18个,10万斤以上的乡1个,养2张蚕产茧120斤有10466户,总产蚕茧153.57万斤,养蚕5张以上,产茧300斤以上有874户,总产茧28.65万斤。1982年农村蚕桑收入达到了605.24万元,人均9.13元。所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处西南,人口众多,蚕业既是我省的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我省虽然是蚕茧大省,但存在“家家有点桑,户户小而全”,栽桑养蚕不成规模。蚕茧单产只有25~26公斤,亩桑产茧40多公斤。其主要经济指标茧丝长700~900m,解舒率40~60%,下脚茧高,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四川”.我国的蚕丝业经历了46个春秋.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蚕丝业无论从栽桑规模到蚕茧产量.已是我省的一大优势产业.因此,丝绸行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四川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关系到千百万农民脱贫改富的大问题.正确认识行业形势、明确任务、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是摆在蚕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的国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丝绸,为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我国一直是世界蚕桑生产和丝绸贸易的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历史的见证。但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来,蚕桑生产日益衰落,到1949年,全国桑蚕茧产量只有61.8万担,相当于全盛时期1931年(441.6万担)的13.99%。 新中国成立,给垂危的蚕丝业生产和蚕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党和人民政府十  相似文献   

12.
周安莲 《蚕学通讯》2002,22(2):57-58,61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蚕区之一。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结束了产茧量长期以来在 2 0~ 4 0万担间徘徊的局面 ,1 97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产茧 1 0 4 .4万担 ) ,占全国第一位。 1 980年产茧1 84万担 ,远远超出日本的产茧量。 1 991年产茧量达 30 7万担 ,至 1 995年产茧量近 4 0 0万担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创下了辉煌 ,为人民增收 ,国家创汇和四川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近几年来丝绸行业的几起几落 ,蚕业生产跌入低谷 ,到 1 999年 ,全省发种仅 2 90余万张 ,产茧1 4 0万担 ,比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13.
1蚕品种是蚕丝业重要的物质基础优质高产的家蚕新品种是整个蚕丝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是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湖州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早在4700多年前,勤劳的湖州人民就已经开始栽桑养蚕。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州市蚕桑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8年全市2.2万hm2桑园平均667m2桑产茧105kg,成为全国第1个667m2产茧超100kg的市。90年代初更是进入了蚕业生产的黄金时期。1992年全市饲养蚕种110.3万张,总产茧达40981t,平均667m2产茧125kg,蚕茧总产值达37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2%,丝绸工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4.
<正> 我省是全国四大重点蚕茧产区之一,历史悠久,素称丝绸之乡。早在唐代,江苏丝绸就已通过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市场。可是,在解放之初,全省仅残存桑园四十六万亩,年产茧量十三万七千担,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偏处于苏南太湖流域的七个县市。建国三十五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的蚕桑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蚕茧产区遍及全省,桑园面积稳步增加,蚕茧总产成倍增长,高产优质单位不断涌现,蚕种品质逐步提高。育苗、栽桑、养蚕、制种等蚕桑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省的蚕桑事业出现了一派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推动凉山蚕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四川蚕业》2006,34(3):1-3
蚕桑是凉山州特色农业优势项目,是建设绿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全州有13个县市,13.5万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茧产量达到27.6万担(1担=50kg),农民售茧收入达到1.92亿元,其副产物桑枝、蚕沙,解决了养蚕农户的大部分燃料和部分肥料,并带动了缫丝、蚕具、蚕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凉山州的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蚕业发展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回顾凉山蚕业发展的历程,除了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得利于蚕业科技的进步,得利于蚕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科技进步推动了凉山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科技兴蚕是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提高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的根本出路,但是,没有稳定有序的蚕茧经营环境,科技兴蚕就没有保证,这二者互为依存,决定其丝绸行业的兴衰与存亡。四川蚕业长期排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栽桑养蚕没有到位,原始的、粗放的、自然的养蚕方式长期的沿续,造成单产低、质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省的栽桑养蚕和丝绸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据《中国统计提要廿四专辑》记载,1918年陕西产蚕茧28万担(1.4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1.49%,仅次于浙江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以后由于历史上天灾人祸种种摧残,到解放前夕陕西的茧、丝、绸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境。1949年全省仅产茧0.65万担(325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解放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农业多种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1992年我省产茧量达1.3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99%,为解放后最高产量。全国1992年产茧67.8  相似文献   

18.
<正> 《四川蚕业》是四川省蚕学会主办的蚕业科学技术期刊。主要内容是:宣传党的发展蚕桑生产方针、政策,传播蚕业科学知识,推广桑、蚕、种、茧及蚕茧收烘科技新成果,交流科学栽桑、养蚕,蚕桑综合利用、集约经营,蚕桑基地建设和农村蚕桑“重、专户”致富经验,报道国内外蚕业科技动态、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刘泽辉 《蚕学通讯》2000,20(4):29-31,36
科技兴蚕是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提高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的根本出路,但是,没有稳定有序的蚕茧经营环境,科技兴蚕就没有保证,这二者互为依存,决定其丝绸行业的兴衰与存亡。 四川蚕业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栽桑养蚕没有到位,原始的、粗放的、自然的养蚕方式长期的沿续,造成单产低、质量差,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冲击,加之长期的蚕茧经营环境不稳定,行情好时,一齐下山“摘桃子”,抬价哄抢;行情低落时,无人问津,低价销售,靠市场的紧俏疲软来决定农民栽桑养蚕情绪的涨落。因而造成了蚕农短期行为严重,盲目发展,掠夺式经营…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我省蚕业生产,在“蚕茧大战”的影响下,出现了“喜中有忧”的形势:一方面是茧丝价格上涨,蚕农收入增加,激发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饲养蚕种量上升,总产茧量增长,育苗栽桑发展进度快,基地县、区、乡和专业户,形成批量生产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