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人工去雄方法,利用抗蚜×感蚜、耐蚜×感蚜、感蚜×感蚜等组合的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对高粱品种抗蚜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基因对感蚜基因表现显性,受主效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高粱抗蚜育种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过16年的抗蚜育种实践和理论探讨,明确了高梁品种7511、TAM428的抗蚜性状在F1属显性遗传。要育出多抗性的高产、优质杂交种,在选育亲本时做到抗蚜性状与高配合力性状的搭配、抗蚜性与其它抗性的结合、抗蚜性与子粒用途相联系。经过多年的观察对比,高粱品种7511、TAM28A、B的抗蚜性状比较稳定,说明高梁蚜的变异小。  相似文献   

3.
4.
利用外国高粱抗蚜资源7511和TAM428进行抗蚜育种,育成3个抗蚜高粱杂交种,其中高秆四杂4号和中秆四杂25为吉林省主推品种。四杂4号获199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杂25获2002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990~2001年累计推广面积38万hm2,创社会效益4.1亿元。  相似文献   

5.
玉米蚜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筛选出对其高抗的自交系,分别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采用单叶蚜量计数法评价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的抗性情况,测量了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等农艺性状和叶片中蜡质、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化学品质,分析玉米自交系抗蚜性与农艺性状、叶片化学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为高抗玉米蚜的自交系有233个,高感的自交系有121个;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蜡质含量均与玉米抗蚜性关系不显著,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戴长春  赵奎军  迟德富  商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75-5476,5505
[目的]明确供试大豆品种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mura)的抗性。[方法]6月中旬大豆蚜在大豆田出现后开始调查,至9月初大豆蚜消失止,每5d调查一次有蚜株率、大豆蚜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和天敌昆虫数量,并进行蚜害指数统计。[结果]nf58、hobbit和冀豆17均具有一定抗蚜性,其中以冀豆17的抗蚜性最优。品种早5241经过多种筛选,未发现其具有抗蚜性,并且与对照品种黑农51相比更感虫。[结论]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蚜性,为品种自身抗性,但属非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蚜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主要依靠直接取食危害或传播病毒影响小麦生长 ,由于其繁殖力高 ,世代周期短 ,危害高峰处于小麦的抽穗、灌浆期 ,因此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 ,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达 1 .5~ 2 .0亿亩 ,造成小麦减产 1 0 %左右 ,大发生年份超过 30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已连年严重发生 ,其严重性已超过其它小麦害虫。研究表明 ,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 ,麦蚜的繁殖力和适应性会显著增强 ,危害会更加猖獗 (Awmack ,1 996)。为防治麦蚜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麦田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对早期天敌的杀伤…  相似文献   

8.
利用外国高粱抗蚜资源7511和TAM428进行抗蚜育种,育成抗蚜高粱杂交种3个在生产中应用,高秆的四杂4号、中秆的四杂25成为吉林省主推品种.1990~2001年累计推广面积38万hm2,创社会效益4.1亿元.  相似文献   

9.
冀酿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不育系L407A为母本、恢复系XN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抗蚜糯高粱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抗蚜、抗倒伏、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淀粉含量高、糯性等特点,适宜酿造。2015~2016年全国高粱夏播区域试验中,该品种2 a平均产量为8 175.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8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品种登记证书。适宜在河北、山东和河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小麦次生代谢物与其抗蚜性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抗蚜水平不同的4个小麦材料的次生代谢物与抗蚜水平的关系.[结果]小麦的单宁、总酚、酚酸、木质素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因材料不同而各有差异.小麦的单宁、总酚、酚酸含量在麦蚜危害中期达到相对较高的值.选育的4个小麦典型品种中,除高抗品种0923外,其余感虫品种的抗蚜性越弱,单宁、总酚含量也越低,而酚酸、木质素含量与抗蚜水平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结论]试验结果为探索小麦抗蚜的生化机制及选育优良的小麦抗蚜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发掘国内高粱蚜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期为培育抗蚜高粱品种奠定基础.利用SSR标记,分析抗蚜与感蚜组合TAM428×Tx622B的220个F2代单株,采用区间作图法进行高粱抗蚜的QTL分析.结果显示,试材TAM428的抗蚜性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构建了由4个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高粱B连锁群上覆盖13.4 cM,检测到1个抗蚜QTL,位于标记Xcup29与Sam61581之间,解释的变异百分比为24.7%.由此可见,研究发现了1个主效QTL控制高粱抗蚜性,其表现为显性和负向加性遗传.  相似文献   

12.
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次生代谢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人工接虫、田间调查和室内生化分析研究了不同高粱材料对蚜虫的抗性及其与次生代谢物的关系。结果显示,高粱抗蚜虫性状属单基因显性简单遗传,通过回交转育方式容易获得抗性基因。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丁布(DIMBOA)含量间的关系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有时抗性与感性材料间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丁布含量都不表现质的不同,说明另有更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实际控制着高粱的抗蚜性状。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an F2 segregated population obtained by hybridization between the aphid-sensitive sorghum strain Qiansan and aphid-resistant cultivar Henong 16 was used to establish an aphid-resistant po...  相似文献   

14.
选用甜高粱中早熟品种“新高粱3号”、中晚熟品种“新高粱9号”,研究了盐碱地种植条件下其其光合参数、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与对照田相比,盐碱地条件下参试品种生育期间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SPAD值(SPAD)的平均值均较低,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生育后期更为显著;新高粱3号在盐碱地的Pn、Gs、WUE、SPAD均值皆高于新高粱9号,TrCi则低于新高粱9号。(2) 盐碱地新高粱3号生育期提前9 d,新高粱9号一直未抽穗。两品种盐碱地的生物产量分别低于对照田的57.8%和76.5%,含糖锤度分别低于对照田38.5%和100.0%。(3) 对照田新高粱3号、新高粱9号的PnGs、PAR、Ta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新高粱3号的PnTr达到显著相关;盐碱条件下,两品种的PnPAR、Ta、Ca达极显著和显著相关,与其它因子间相关不显著。甜高粱受盐碱胁迫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原因抽穗前主要为气孔因素,抽穗后主要为非气孔因素。新高粱3号的耐盐碱能力强于新高粱9号。利用盐碱地种植甜高粱除选择合适的耐盐碱品种外,还应注重种植效益和土地质量保护等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16.
邹平县小麦蚜虫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防治麦蚜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吡虫啉类三大类常用药剂,选择氧化乐果、高氯、扑虱蚜3种代表性药剂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交替与轮换使用吡虫啉类与菊酯类农药防治麦蚜,并推广使用增效剂,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7.
大豆新品系抗大豆蚜虫筛选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依靠大豆蚜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调查大豆叶部蚜虫群体数量,在370份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中筛选鉴定出高抗大豆蚜虫的材料77份,抗大豆蚜虫的材料64份。高感蚜虫和感蚜材料192份,田间不同品系抗感蚜虫差异明显,蚜虫对不同材料选择性较大,建议生产中可选择种植抗蚜材料,以减轻大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借界头烟蚜茧蜂养殖及扩繁点提供的条件,在不同的繁蜂方式下用不同的烟蚜茧蜂蜂源对烟蚜的寄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传统单株繁蜂的方法接棚壁上的成蜂寄生效果和形成僵蚜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接僵蚜,再次是CK,而接烟株上的成蜂寄生效果最次,但形成僵蚜量却明显大于CK。而用高密度繁蜂的方法接僵蚜的寄生效果和形成僵蚜量效果显著,其次是接烟株上成蜂,高密度繁蜂在不同蜂源下的防效高于单株繁蜂。  相似文献   

19.
燕麦抗蚜性和抗BYDV病毒病鉴定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燕麦品种对蚜虫和BYDV的抗性水平,筛选和推广一批广谱抗性的品种以确保燕麦生产安全。【方法】用等行距开畦条播方式种植鉴定圃。于灌浆期分别用模糊识别法和目测法调查圃内自然感染蚜虫和人工接种饲毒蚜虫的数量和病叶级数,计算蚜害比值和平均严重度后进行抗蚜性和抗BYDV性评价。【结果】72份燕麦材料中,无免疫蚜虫和BYDV材料。抗蚜性评价结果表明,14份材料抗蚜、58份材料感蚜;抗BYDV性评价结果表明,自然接种后,9份材料抗病,63份材料感病,而人工接种后,6份材料抗病,66份材料感病。【结论】燕麦抗蚜和抗BYDV材料较少,抗蚜性与抗BYDV性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人工接种BYDV较自然感染BYDV易增加病害严重度。QO245-7和白燕2号对蚜虫分别表现中感,对BYDV一致表现抗病,是优质的抗蚜和抗BYDV材料,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胡国强  李晓凤  王长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48-9750,9837
麦长管蚜又称小麦长管蚜,是同翅目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莜麦等作物。麦长管蚜分布于亚洲、东非、欧洲、北美等地区,1年可发生10~20代以上,以无翅孤雌胎生雌蚜繁殖为主,有翅孤雌胎生雌蚜迁飞扩散。一般以成、若蚜为害植株,在茎、叶和穗部取食。叶片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造成黄叶、卷叶,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小麦千粒重下降及严重减产。另外,麦长管蚜还可传播小麦病毒病。对麦长管蚜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用药剂防治,注意选择农药品种,严格掌握施药技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非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重点抓小麦穗期防治;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除进行穗期防治外,还应抓好苗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