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唑酮和葡聚六糖对烟草花叶病毒联合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烟草幼苗的病毒含量测定表明,三唑酮浓度40-100μg/mL、3-12 d内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达到50%-100%;三唑酮和葡聚六糖混合施用后的烟草花叶病毒含量低于2个单剂处理的含量。三唑酮对植物病毒病的抑制机理、化学杀菌剂和诱导抗病剂的互作关系及其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磷酸氢二钾(K2HPO4)喷雾处理烟草叶片,可诱导烟草获得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性。用不同浓度的K2HPO4溶液处理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以测定其抑制病斑的最佳浓度,并测定烟草N.tabacum品种K326体内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K2HPO4浓度为40mmol/L,对病斑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38.39%。K2HPO4在心叶烟上的防效在诱导处理后7d达到最佳。K2HPO4处理可导致烟草品种K326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K2HPO4可诱导烟草对TMV的抗性,提高烟草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超声波法使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首次采用超声波法把烟草花叶病毒(TMV)粒子导入带壁烟草细胞,建立病毒-细胞高效侵染体系。将烟草细胞置于含TMV粒子的缓冲液中,用声强为0.5 W/cm2的脉冲超声波处理5 min,培养48 h后使用荧光免疫法检测烟草细胞转染率为59.7%。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TMV粒子在烟草细胞体内增殖48 h后达到高峰。电镜观察细胞体内有大量的TMV粒子。用枯斑寄主法测定表明TMV子代有较高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选用植物源天然产物AHO(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在烟草漂浮育苗苗期和大田期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连续防控试验。结果表明:AHO在烟草苗期和大田期对TMV均有较好的防效,在大田期的平均防效达43.6%,优于其他3种作为对照的生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5.
烟草赤星病颉颃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小麦植株中分离得到21株分离物,经对7种植物病原菌颉颃试验分析,获得1株对烟草赤星病菌等具有良好颉颃活性的菌株2-7。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盆栽试验等方法测定其抑菌及生防作用。结果显示,放线菌2-7发酵液对烟草赤星病菌抑制率为62.1%,盆栽防治率为48.73%。通过该菌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GenBank登录号:JN638883),将菌株2-7归属于放线菌中的玫瑰暗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相似文献   

6.
以(E)-2-[2'-(bromo-methyl)phenyl]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和2(1H)-喹啉酮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醚化等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含2(1H)-喹啉酮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等6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5a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的抑菌率达100%。  相似文献   

7.
为综合开发利用药用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对其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和LH-20凝胶层析技术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对8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根据波谱分析结果,7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 (1) 、β-sitostenone (2) 、lawsaritol A (3) 、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 (4) 、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 (5) 、D-1-O-甲基肌醇 (6) 和沙苑子苷 (7)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5 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和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7.5、18.8和75.0 μg/mL。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 (5) 的农用抑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牡荆叶挥发油对烟草甲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荆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基于柱色谱和核磁共振方法分离并鉴定化合物。从牡荆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5.8%)、桉油精(9.5%)、石竹烯氧化物(7.3%)和乙酸松油酯(6.1%)。并对牡荆叶挥发油及其分离得到的β-石竹烯和桉油精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牡荆叶挥发油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成虫具有触杀毒性(LD50为25.30μg/头)和熏蒸毒性(LC50为13.12mg/L)。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合物β-石竹烯和桉油精对烟草甲均有一定的触杀毒性(LD50分别为41.75μg/头和15.58μg/头)。桉油精对烟草甲还显示出较强的熏蒸活性(LC50为5.18mg/L)。结果提示牡荆叶挥发油及其活性化合物可用于烟草甲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烟草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烟草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病毒病是烟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见的烟草病毒主要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MBV)等[1]。此外,近年来在烟草上还发生一些新的病毒病害,如南美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2]、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ZTSV)[3]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4]。这些病毒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明确头花杜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烟草甲、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的毒杀作用。利用GC/MS分析了头花杜鹃叶挥发油的化学组分;通过触杀和驱避试验测试头花杜鹃叶挥发油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从头花杜鹃叶挥发油中鉴定出的成分共有30种,占总成分的100.00%,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25.32%)、β-蒎烯(19.90%)和6,8-吡啶并[3,4-d]嘧啶-4(3H)-酮酸盐(7.45%);头花杜鹃叶挥发油对烟草甲、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的LD50分别为44.40、104.92μg/头和98.87μg/cm^2;在测试2 h和4 h后其对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的驱避效果与阳性对照除虫菊素产生的效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头花杜鹃叶挥发油对烟草甲、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均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这可能与头花杜鹃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α-蒎烯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有效拮抗烟草赤星病菌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烟株的促生作用,验证菌株的产IAA能力,评价生防菌发酵液对烟草赤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从分离的65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到5株烟草赤星病拮抗细菌,其中菌株YW-2-6对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效果最好,抑制率为71.32%,初步鉴定菌株YW-2-6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YW-2-6对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烟草靶斑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YW-2-6发酵液对烟草赤星病防效为56.93%,且菌株YW-2-6对烟株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菌株YW-2-6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寡糖诱导物的分子结构与诱导抗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7个化学合成的寡糖为诱导物,研究了烟草植株对黑胫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β-1,3-乙酰氨基葡聚四糖、β-1,4-乙酰氨基葡聚三糖和β-1,4-乙酰氨基葡聚四糖的诱导处理对烟草黑胫病表现活体抗性,相对诱导效果分别为62.5%,50.0%和75.0%;β-1,3-乙酰氨基葡聚四糖、β-1,4-乙酰氨基葡聚三糖和β-1,4-乙酰氨基葡聚四糖的诱导处理对烟草黑胫病表现离体抗性,相对诱导效果分别为56.25%,50.0%和62.5%。研究结果表明寡糖的聚合度以及寡糖主链的糖苷键连接方式可能是影响诱导抗病性的重要因子,不同浓度寡糖处理后烟草的诱导抗病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烟草(Nicotiana tabacum)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引起的烟草苗期根腐病是影响烟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对分离自我国3个主要烟草种植区(重庆、河南、四川)生姜上的6株群结腐霉菌(ChY1、ChY3、HNP1、HNP10、SiL1和SiL2)进行烟草致病力及致病因素分析。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显示6菌株处于4个不同的分组,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幼苗实验结果表明,6株群结腐霉菌均能侵染三生烟及其他3种商品化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云烟87和K326),同种菌株对不同品种烟草的致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盆栽实验和离体叶片实验与幼苗实验结果一致,6株群结腐霉菌均能侵染三生烟,而且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分离自四川的SiL1和SiL2致病性最强。异源产生的群结腐霉NLP蛋白(Nepl-like proteins)能导致三生烟叶片细胞坏死,表明群结腐霉产生的NLP蛋白是侵染烟草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系列含席夫碱的4(3H)-喹唑啉酮衍生物,并采用半叶枯斑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500μg/m L下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为40.4%~53.1%,保护活性为51.2%~72.6%,钝化活性为46.0%~90.7%,其中,化合物3d的保护活性较好,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为203.89μg/m L,略优于商业化抗病毒剂宁南霉素(EC50值214.90μg/m L)。初步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在苯环的R~1及R~2位上引入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活性的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含席夫碱的4(3H)-喹唑啉酮衍生物能较好地控制烟草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烟草科学》 是中国农科院烟草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所主办的科技刊物。季刊 ,大 16开4 8页 ,4 6元 /册 ,全年 18 4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 :2 4 - 30。编辑部地址 :山东省青州市香山路 116 0号 ,邮编 :2 6 2 5 0 0 ,电话 :0 5 36 - 32 80 96 2。《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是中国农科院柑桔所主办 ,报道南方果树为主的果业信息。月刊 ,3元 /册 ,全年 36元。全国各地邮局 (所 )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 :78- 10。编辑部地址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中国农科院柑桔所 ,邮编 :4 0 0 712。电话 :(0 2 3) 6 8349197。《中国农学通…  相似文献   

16.
β-氨基丁酸诱导烟草产生PR蛋白及对TMV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β-氨基丁酸(BABA)诱导系统侵染寄主烟草NC89产生PR蛋白及其对TMV的抑制作用。用5mmol/LBABA对抗性烟和非抗性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均可以抑制烟草叶片中TMV的产生,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59%和49%。BABA和SA处理均可以诱导2种烟草叶片中PR1PR2PR5基因的表达,其中对PR1的诱导作用相对较强。分别用BABA和SA处理非抗性烟草,在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2种药剂对PR1基因的诱导规律基本相同。用BABA和SA分别预处理非抗性烟草2d后接种TMV,2种药剂对烟草叶片中PR1基因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其中,BABA处理后接种TMV抑制PR1基因的表达,在接种后第72h已经检测不到PR1基因的存在,SA处理后接种TMV对PR1基因的影响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24hPR1的表达量达到最强,以后逐渐减弱。试验结果表明:BABA能够提高非抗性烟草对TMV的抗性,但是BABA诱导烟草产生抗TMV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一种不同于目前普遍公认的SA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安克力(丙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SP-502气相色谱仪 ,NPD检测器 ,OV-101毛细管柱(30m×0.53mm) ,测得在烟草中最低检出浓度为丙硫克百威0.003mg/kg、克百威0.001mg/kg、3-羟基克百威0.003mg/kg;最小检出量为丙硫克百威5×10-11g、克百威为3×10-11g、3-羟基克百威为5×10-11g。  相似文献   

18.
甘菊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与赤拟谷盗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两种常见仓储害虫成虫的熏蒸、触杀和驱避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甘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31种化合物,主要组分为樟脑(29.99%)、桉叶油醇(16.87%)、β-水芹烯(4.63%)、顺马鞭草烯醇(4.41%)和顺-β-松油醇(4.04%);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甘菊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24.09μg/头和49.95μg/头)和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28.67 mg/L和14.40 mg/L)。同时,甘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对烟草甲驱避效果不明显。本试验首次研究了我国菊科菊属植物甘菊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杀虫活性,结果提示该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杀虫、驱避活性和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9.
TMV侵染后的烟草细胞膜蛋白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病毒侵染对烟草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采用圆二色波谱仪 (CD)分析了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结构的变化 ,以及右旋紫草素对感病烟草细胞膜的作用。结果发现 ,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表现为 α-螺旋的减少和 β-转角的增加 ;用右旋紫草素处理的感病烟草细胞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药剂作用比感病样品的细胞膜蛋白的二级结构中 α-螺旋成分比例增加 ,而 β-转角比例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20.
 1987年自东北农学院马铃薯区域试验材料(东农85-3334)上分离到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简称TN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