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抗寒性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米808、冬麦9625、冬麦138为试材,研究了越冬期间和返青期冬小麦分蘖节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RC)和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等4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越冬前叶面积量与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冬麦的安全越冬;相对电导率在越冬期(12月4日)变化幅度为米808<冬麦9625<冬麦138,而在返青期(3月26日)相对电导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为米808<冬麦9625<冬麦138;整个越冬过程中及返青期可溶性糖的含量为米808>冬麦9625>冬麦138,在越冬末期(2月3日),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为米808<冬麦9625<冬麦138;脯氨酸、丙二醛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不同量玉米鲜秸秆(高(HM)、中(MM)、低(LM)、无(CK))覆盖的田间试验,以研究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在土壤中垂直传递的平均温度大小表现为:分蘖期、越冬期HM>MM>LM>CK,0~30 cm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升高;返青期HMMM>LM>CK,返青期HM相似文献   

3.
20 0 2 - 2 0 0 3年度在静宁县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的冬小麦秸秆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覆盖不同量的麦草均具有保墒、增温的作用 ,其中以土壤封冻前覆盖麦草 4 5 0 0 kg/ hm2的处理 ,可使越冬期、返青期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 71.0、16 .5 g/ kg。可使小麦增产 2 3.2 %。  相似文献   

4.
东农冬麦1号在黑龙江省试种成功,打破了黑龙江省不能种植冬小麦的禁锢,对黑龙江省小麦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漫长,气温低至-35~-45℃。东北农业大学研究育成的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安全越冬、顺利返青,主要采取以下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补充灌水对旱地秸秆覆盖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天26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秸秆覆盖条件下不同灌水时期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有无秸秆覆盖,拔节期补充灌水对小麦产量有重要的作用。无覆盖条件下,拔节期灌水的折合产量为5 134.5 kg/hm~2,比不灌水、越冬期灌水、灌浆期灌水分别高11.2%、25.9%、25.8%;秸秆覆盖条件下,拔节期灌水的折合产量为5 331.4 kg/hm~2,比不灌水、越冬期灌水、灌浆期灌水分别高20.3%、39.1%、22.3%。灌浆期灌水时,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生育期无补充灌水或灌浆期补充灌水时,秸秆覆盖可降低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依据淄博地区的地理条件及生产实际,阐述了冬小麦播种前、越冬期、返青拔节期及生长中后期等关键时期的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鲁中地区的冬小麦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冷棚生产草莓安全越冬提供参考依据,以爱萨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黑龙江地区冷棚生产草莓水稻秸秆覆盖与塑料薄膜覆盖等不同覆盖方式的防寒越冬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加覆盖物(CK)相比,覆盖15cm水稻秸秆+塑料薄膜的处理地温变化幅度较小,且一直保持较高地温,最低地温为-7.3℃,高于致使草莓根系发生冻害的低温下线(-8℃);在整个记录(土壤含水量测定试验)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且到记录结束时(撤防寒物前)仍然保持在35%;植株及叶片保存率分别为98.54%和91.67%,均显著高于CK的13.96%和12.5%;单株产量和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86.06g和2 2327.5kg/hm~2,均显著高于CK的122.29g和14 674.5kg/hm~2;草莓植株的返青期、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和采收期较CK分别提前9d、7d、7d、6d和7d。该防寒覆盖方式可应用于黑龙江地区冷棚草莓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旱地冬小麦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平覆地膜穴播、垄上覆膜垄沟覆草、覆草和常规露地4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育期延后和土层深度增加,覆盖栽培的增温幅度减小.平膜覆盖栽培返青期前能够显著提高0~25 cm各土层温度,垄膜覆盖栽培在越冬前能够有效提高表层土壤温度,覆草栽培仅在出苗期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返青期以后表现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相对春小麦来说营养期长,从营养期到生殖期生长缓慢,其间经历一个冬天漫长的低温阶段,冬小麦磨出的面粉好吃、产量高,而且可作为其他农作物倒茬的优选作物,然而气候严寒缩小了冬小麦适宜种植的地理分布区域,使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新疆北部地区探索冬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不仅在基础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试验设置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不同区域种植冬麦,力争各试验点种植的冬麦在冬前覆盖雪前能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来保障冬麦安全过冬,通过调查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不同积温条件等冬麦性状的生长情况,找到最佳科学种植措施。结果表明,新冬22小麦通过2017-2018年度新疆北部特殊的严寒气候种植试验,试验点冬麦大部分死亡,冬麦试验成功率极低,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由此可知,首先准确预测和掌握好当地冬季气候变化,是冬小麦在严寒区域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准确判断年度的雪情大小,将对冬麦的安全过冬起关键性作用;再次,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也对冬麦的安全越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黄骅市小麦正处于返青期,此时是冬小麦施肥镇压及杂草除治的关键时期。1施肥技术措施1.1为防止后期干旱,在土壤解冻返青前适时镇压或划锄,破除坷垃,沉实土壤,提墒保墒。对于浇过越冬水的旱地,在解冻返青前及早划锄,破除板结,消除裂缝。小麦封行前,可每亩用200~300 kg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1.2肥料投入不足的田块,要抓住降雨时机,适时进行小麦早春追肥。缺氮田块每亩用尿素5~7 kg,缺磷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冬小麦返青期苗情与越冬期≤0℃积温值,降雪次数、降雪量和最低气温间的典型相关性。认为,阿克苏市冬小麦越冬期间的降雪量对返青期苗情起主要决定因素,越冬期间的降雪量越大,总苗情越好。  相似文献   

12.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冬春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一)提早进行耙地作业,破除土壤板结,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及麦苗早发. (二)对于早播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应做好冬麦返青后的跟踪调查,及早动手准备好春麦种子,做好补种或重播工作 (三)对于病害发生较轻和较晚播种的冬麦,应争取早春分蘖,以促为核心,保证冬麦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唐山市丰润区冬小麦常年在11月23日左右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到来年的3月8日左右返青恢复生长,整个越冬期历时106 d左右,占冬小麦全生育期的41%。因冬小麦在越冬期处于停止生长状态,这一时期绝大部分农民对麦田的管理不重视,给返青后的麦田管理带来被动。经多年的实  相似文献   

14.
温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习性及返青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土壤含水量及低温交叉逆境下两个材料的生长习性及返青情况。结果表明,生长习性与温度及土壤含水量无关,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东农冬麦1号植株均匍匐于地面生长,济麦22均直立于地面生长;返青率与土壤含水量及温度直接相关,含水量在25%左右最适于返青,随着经历低温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降低,返青率略有下降,幅度在60%~100%。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温度与返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水量与返青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大田冬小麦封冻前及春季返青前浇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唐山市丰润区冬小麦常年在11月23日左右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到来年的3月8日左右返青恢复生长,整个越冬期历时106 d左右,占冬小麦全生育期的41%。因冬小麦在越冬期处于停止生长状态,这一时期绝大部分农民对麦田的管理不重视,给返青后的麦田管理带来被动。经多年的实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冬季积雪较厚,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但在降雪量大的年份,田间积雪较厚,早春地温上升慢3月下旬土壤湿度大,10月和4月日照时数较少,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冬麦雪腐病在春季田间积雪融化后开始表现明显。基于此着重针对巩留县冬小麦的越冬情况作简单的描述及适时的防御措施,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拔节后差异变小;而返青至成熟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30~150 cm土层贮水量均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立茬处理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产6.98%~24.32%、15.65%~30.59%,较秸秆翻压处理分别增产2.94%~4.25%、8.01%~11.29%。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免耕秸秆立茬这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适宜在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 d、分蘖7 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 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 ℃?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87~2.25℃?d,但在越冬期稳定通过0℃以上晚7 d,低温持续时间长2~3 d,并推迟返青2~6 d;免耕完成返青消耗了更多活动积温21.54~29.15℃,造成拔节推迟5 d;免耕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降低累积温差123.43~148.62℃和日平均温差1.17~1.42℃。旋耕相对于翻耕推迟了返青4 d,减少活动积温8.55℃,增加累积温差25.19℃。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容积热容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冬小麦生育进程上来说,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旋耕居中、免耕最低;免耕缩小温度变化幅度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有利于冬小麦保苗。免耕表现增降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 ,葫芦岛地区冬麦生产在逐年扩大 ,为了提高冬麦产量和以冬麦为前茬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 ,以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围绕冬麦生产开展了一些试验与示范。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供参考。1 冬麦品种筛选1 .1 抗寒性鉴定通过在建昌县和尚房子乡、兴城市大寨乡和连山区金星镇试验田上鉴定结果表明 ,京 41 1越冬抗寒性居首 ,其越冬死亡率在 0~ 3.0 %。越冬死亡率最高的品种为 950 2 1 ,达 76.3%(引自金州区种子公司 )。京冬 8号越冬死亡率 0~ 1 8.4%。据调查 ,越冬死亡率在 1 5.0 %以内 ,返青后每667m2 存活苗数达 1 5万株左右 ,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