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珍稀竹种巨龙竹种群特性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南省西南部特产的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世界上秆型最为高大的竹种,其秆高可达30 m以上,径粗可达30 cm以上.其单位面积产材量比毛竹高5~8倍,是我国南部热带及世界热带至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前景最为广阔的优良经济竹种之一.基于原产区巨龙竹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种源现状调查,作者分析论述了巨龙竹种群的自然分布局限性、生长发育脆弱性、文化内涵丰富性等特点.建议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并在其集中产区规划建立"巨龙竹种群生态和民族文化保护区",尽快采取切实措施进行科学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巨龙竹生态文化价值及其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滇西南特产的特大型竹种,其秆高可达30m以上,径粗可达30cm以上,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秆型最为高大的竹种,堪称"竹中之王、世界之最"。沧源县是巨龙竹原产区和最为集中的分布区。文章分析了沧源县巨龙竹的生态文化价值、巨龙竹生态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紧迫性,提出了沧源县打造巨龙竹生态文化品牌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巨龙竹的变异类型及其引种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L.Su)分布于云南南部,其直径粗近30cm,竹高近30m,是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的巨型丛生竹种,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指出巨龙竹存在2个明显不同的变异类型,即竹秆弯曲、歪扭,竹节变形、缩短、斜交的“歪脚龙竹”和节间正常、节部平滑、竹秆通直、分枝高而少的通直巨龙竹。经初步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因此发展巨龙竹时一定要选择优良种源,以免给生产造成损失。通过对巨龙竹在原产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尤其是越冬情况的观察分析,并结合已有的引种资料,将巨龙竹在我国的气候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主要气象指标是:最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3℃,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不超过1天,全年无霜,巨龙竹冬季无低温危害,直径最粗可达到25cm以上;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0℃,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不超过5天,年平均有霜日数小于12天,巨龙竹冬季一般无低温危害,极端年分有一定程度的冻害发生,但对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巨龙竹直径可达到20-22cm左右;不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10℃,年平均有霜日数大于12天,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超过5天,巨龙竹在该区即使越冬不死,也是生长不良,失去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4.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云南特有的大型合轴丛生竹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竹种。其秆高可达30m以上,径粗可达30cm以上,是我国南部热区及世界热带至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前景最为广阔的优良经济竹种之一。分析论述了巨龙竹在宁洱县两个引种地的竹丛结构和生长状况,根据巨龙竹的秆高与胸径的关系和新竹与老竹的生长状况的关系来和原产地的巨龙竹生长状况做出对比,找出了其在引种地的生长规律,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实现巨龙竹的高产与稳产。  相似文献   

5.
云南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竹材的10种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认为:云南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这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种间的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且不因竹段位置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4种丛生竹的各项抽提物含量,蜡含量和二氧化硅含量较一般木材高。  相似文献   

6.
丛生竹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两年来,对分布云南境内用途较广的近20个丛生竹种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节间切口埋秆法(包括带蔸和不带蔸)和竹苗分株育苗法,其育苗成活率可达70%以上;龙头竹、黄金间碧玉、佛肚竹、绵竹等,用枝条扦插法育苗也能获得较高的成活率;生长素类药剂对龙竹、慈竹、绵竹等竹种的次生枝以及黄金间碧玉、油勒竹、甜龙竹的主枝有促进生根的作用,生根率可比对照提高20%~40%。  相似文献   

7.
云南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材的10种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认为:云南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这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种间的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且不因竹段位置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4种丛生竹的各项抽提物含量、蜡含量和二氧化硅含量较一般木材高。表明:这4种丛生竹材的各部位都可作竹人造板,特别是重组型竹人造板的原料;但须从化学成分角度上考虑相应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择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土壤结构和质地适宜、种源比较集中的苗圃地及一系列的整地筑床过程,以龙竹为母竹进行节间切口不带蔸埋秆育苗,用勃氏甜龙竹的主枝及次生枝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进行扦插的无性繁殖。在埋扦和扦插过程中,技术把关、管理跟上,龙竹埋秆育苗平均成活率达到70.2%,经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技条平均成活率达78%。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云南省林业厅计划在全省 9个地、州、市发展 8个乡土竹种 ,总面积达 4万hm2 ,其中主要以大中型丛生竹为主 ,尤其以龙竹、甜龙竹、麻竹和杂交竹为主要发展竹种。丛生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助于各地快速发展竹子生产 ,也有利于云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1 研究竹种主要以甜龙竹 ,为主其品种为勃氏甜龙竹 (Dendrocalamusbran disii)、版纳甜龙竹 (D .hamiltonii)均为大型丛生竹。一般丛生竹没有长距离地下走的竹鞭 ,竹蔸部分就是地下茎 ,秆基上的大型芽一般在春末夏初开始萌发 ,初为向地生长 ,后…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分别在双江县坝糯竹林林场和勐库忙那林场,西盟县岳宋乡,新平县平甸乡等四个试验点,对黄金间碧玉、油勒竹、绵竹、勃氏矩龙竹、大叶慈竹、龙竹、版纳甜龙竹、野龙竹、慈竹、云南龙竹等10个竹种,进行枝条件扦造林,埋节造林试验,从立地条件、竹种、种源、平竹运输贮存、造林整地、造林密度造林时间、促进生根剂、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了七点  相似文献   

11.
巨龙竹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花结实现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L. Sun是云南特有的重要经济竹种之一,为了保护和开发巨龙竹资源,本文调查了18个典型的巨龙竹种群,并对近6年来巨龙竹开花结实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巨龙竹分布区域十分狭窄,以滇西南的沧源、西盟和孟连3个县为中心,集中分布于22°09' 23°30 'N,98°56' 99°37' E,海拔1 000~1 500 m之间的低中山区。同时,巨龙竹秆型依照分布区由南向北表现出明显的弯曲型——弯曲型与通直型混生(混生型)——通直型的变化趋势。种群平均胸径与分布区海拔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巨龙竹野外多见零星开花,以通直型为主,但结实少见且结实率低,约为0.34%~0.64%,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个体零星开花以及小花雌雄异熟等原因造成的结果。土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的访问可能是巨龙竹有性繁殖中传粉的重要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最佳表面灭菌条件,研究其萌发特性。[方法]筛选NaClO(2%、3%、4%)与HgCl_2(0.01%、0.1%)最佳消毒浓度组合;采用流水冲洗时间(6、12、18 h)、2%NaClO浸泡时间(5、10、15 min)和0.1%Hg Cl_2浸泡时间(5、10、15 min),设计正交试验实验,探讨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处理的时间组合,并对竹种分别在滤纸、MS培养基以及经3 mg·L~(-1)GA_3浸泡后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进行了探讨。[结果]NaClO、Hg Cl_2最佳消毒浓度组合为2%NaClO+0.1%HgCl_2;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时间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 Cl O浸泡10min、0.1%HgCl_2浸泡15 min,经此处理后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的发芽率分别为84.4%、72.2%,污染率分别为18.7%、29.6%。不同处理种子萌发率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2种竹子种子是否经过3 mg·L~(-1)GA_3浸泡,对其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滤纸上的发芽率。经相同处理黄竹的发芽率均低于云南甜龙竹。[结论]云南甜龙竹、黄竹最佳表面灭菌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ClO浸泡10 min、0.1%HgCl_2浸泡15 min;3 mg·L~(-1)GA_3浸泡处理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MS培养基上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其在滤纸上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3.
应用SSR标记技术,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分布的苦杨(Populus laurifoli)和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苦杨和欧洲黑杨的天然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苦杨明显高于欧洲黑杨。与苦杨居群相比,欧洲黑杨居群间基因流较高,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变异主要源于居群内。苦杨和欧洲黑杨居群内的杂合度较高,各个居群的各项遗传参数都要小于物种水平。苦杨和欧洲黑杨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为杂合子过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翅果油(Elaeagnus mollis Diels.)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又名柴禾、毛折子、贼绿柴、仄棱蛋,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翅果油种子出油率为32.5%,其中,油酸40.36%,亚油酸50.38%[1-4];经初步测量,成年单株每年可产果40 kg;目前,测定的Ve含量高达15.581 mg·g-1,并且还富含其它活性物质,如Vc、甾醇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5-6].翅果油根系发达,具固氮能力,在生长条件恶劣的黄土高原地区能够正常生长结实,耐旱、耐瘠薄能力较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7-8].  相似文献   

15.
21年生杉木无性系生长与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来源于湖南省的38个杉木无性系在广西柳州市21年生试验林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中林龄杉木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树冠指标生长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冠长及冠幅等性状重复力为58.65%87.19%,均达50%以上,表现为中等以上重复力,说明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及树冠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无性系生长性状胸径、树高及材积与树冠性状冠长、冠幅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38个供试杉木无性系中筛选出88号、68号、300号等3个优良杉木无性系,单株材积分别达0.494 8、0.438 9、0.412 9 m3,较优良种源、改良代种子园种子及优良家系组成的5个实生对照平均值分别高出43.59%、27.37%和19.82%。  相似文献   

16.
林芝云杉天然群体针叶与种实的变异及其地理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地区11个有代表性的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内分别随机抽取15~30个个体为试材,测量了针叶与种实共9个表型性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和分化趋势.结果显示:林芝云杉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差异显著.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9.55%,与云杉属其他树种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内的方差分量占70...  相似文献   

17.
对海南岛乐东尖峰岭27年生柚木6个种源的生长及与材质有关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树皮厚度、心材宽度、基本密度差异极显著,树高、材积、枝下高、边材宽度差异显著,而胸径、边材年轮数及心材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种源水平上对柚木进行生长和与材质有关特性的改良具有较大的潜力,尤其进行木材生长性状、基本密度和心材宽度的种...  相似文献   

18.
云南河谷构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元江、红河和怒江流域自然分布的构树为试材,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0份构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786条清晰可辩的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3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0.4%,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出90.3个多态位点.分布于4条水系流域的构树居群间,金沙江流域构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45 5,而元江流域构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129.4个构树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8 6,表明构树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距离为0.003时,4个构树居群可分为2组,第1组由金沙江流域的构树居群构成,第2组包含分布于红河、怒江和元江流域的3个构树居群.  相似文献   

19.
红河州柚木种源试验五年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省红河自治州河口县对35个柚木种源的5a试验结果表明:种源间在树高、胸径上呈极显著差异,其中超过标准种源(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分别有16个和17个。以胸径超过标准种源10%,材积超过40%为选择标准,则8507、8602、8603、8021、1307、8021、、8513、18508号选为适生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材保扔现实增益平均分别为17.0%、19.9%、70.3%;其中前2个种源的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制定其天然群体合理取样策略。[结果]毛红椿天然群体等位基因数平均为7.5个,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均值分别为0.643 7和0.636 0,基因分化系数(G_(ST))均值为0.290 7。在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方面,提出了根据毛红椿群体基因分化系数来确定取样群体遗传变异所占总变异比例的运算公式为1-(G_(ST))~(n-1),其中,n为取样群体的数量。当取样群体达到4个时,基本上能包括该树种97.5%的遗传变异;同时确定了目标群体的选择方法,应选择与其它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均值较大的4个群体,即贵州册亨(CH)、浙江遂昌(SC)、浙江仙居(XJ)和云南师宗(SZ)。通过构建云南宾川(BC)、云南师宗(SZ)和江西宜丰(YF)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与基因多样性和等位基因之间的捕获曲线,确定了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应达到15个以上;毛红椿天然群体内300~520 m范围内的单株间存在相似关系,超出此范围个体间差别较大,说明在进行群体内单株取样时,单株间距应大于520 m。[结论]取样群体数量、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群体内单株数量以及单株间距离等影响了毛红椿取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取样群体4个、每个群体最少取样15个单株,单株间距大于52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