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从实施不同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研究了小麦中后期喷施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的防效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要素千粒重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抽穗10%~20%连续施药2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赤霉病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在小麦抽穗10%~20%时连续喷施2次对千粒重增加有显著效果,增幅为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相似文献   

2.
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麦蚜进入减退期(小麦乳熟期),防效仍在87.2%~91.0%。种子包衣可以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蚜虫危害,省药、省工、省时。对种子发芽率、小麦分蘖、千粒重均有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集中发生危害的时期,也是开展大面积、高效率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验证,通过"一喷三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不同防治次数防效对比试验示范,明确"一喷三防"的防效及最经济的防治次数,改进和完善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1试验目的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实施推广,防治了小麦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并促进了小麦灌浆,增加了千粒质量,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为了更科学地指导推广小麦"一喷三防"防治工作,指导站通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相似文献   

4.
韩娟 《河北农业》2019,(3):36-38
<正>小麦中后期不仅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多发时期,正是吸浆虫成虫、蚜虫、麦叶蜂和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和预防关键期,由于麦田各种病虫害经常会重叠发生,在生产中要采取"早防早治、科学用药、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策略进行防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麦抽穗-灌浆期是小麦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病虫发生种类多,适宜的气温有利于病虫发生蔓延危害,也是各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虫害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蚜虫等;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中后期易受干热风的影响。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就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一次施药可达到防病虫、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防早衰的目的,既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又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是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用70%氧乐果、48%毒死蜱、4.5%高效氯氟氰、40%辛硫磷对小麦吸浆虫进行成虫期(穗期)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高效药剂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出土始盛期开展防治,能够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特别是选用70%氧乐果乳油每667m2用药30ml,或48%毒死蜱乳油每667m2用药30ml,防治效果优异、可靠,能够较好解决吸浆虫的危害,具有较大推广价值。但应在加强监测预报的前提下,切实掌握小麦吸浆虫的发育进度,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施药才能收到优良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毁灭性害虫,近年暴发态势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9在咸阳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由于吸浆虫危害,该村200 hm2小麦几乎颗粒无收,为了在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型之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尽快防控吸浆虫,我们在2011年对吸浆虫蛹期及成虫期防治试验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对小麦吸浆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通过针对我区目前推广的几个小麦品种在自然感虫情况下进行观察,在当前没有抗虫品种的前提下,在小麦抽穗20%--70%即成虫羽化和产卵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第一次小麦抽穗20%时防治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后期病虫草害主要有吸浆虫、蚜虫、红蜘蛛、麦叶蜂、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麦田杂草。1小麦吸浆虫防治小麦吸浆虫分蛹期防治和成虫扫残两个过程,以蛹期防治为重点,成虫扫残为辅。蛹期防治适期在4月20日前后2~3 d。利用陶土的方法密切关注吸浆虫是否上升到地表,如上升到地表0~  相似文献   

9.
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豫中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病虫害易发区。为此,开展了不同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会造成产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赤霉病和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通过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可分别提高产量13.3%和8.17%,原因在于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有效提高了穗粒数(4~5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较常规病虫管理措施可使小麦产量提高4.45%~13.34%,尤其后期对纹枯病和蚜虫等防治到位,可使千粒重提高3.2~12.2 g。  相似文献   

10.
用病虫净1号进行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用病虫净2号防治油菜中后期虫害试验,结果表明:病虫净1号对小麦麦茎蜂防效为93.75%,对小麦条锈病防效为95.28%;病虫净2号对油菜露尾防效为96.69%;对油菜蚜虫防效为84.35%,对小菜蛾防效为90.25%。病虫净防治小麦、油菜主要病虫害效果好,增产明显,适宜在农作物统防统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气候及土壤环境虫态发育不尽相同,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采用统防统治的原则,在其羽化高峰期内两次喷药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在环县冬小麦进行了"一喷三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小麦中后期开展"一喷三防",对蚜虫的防效达79.08%,小麦增产率达4.93%,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干热风抗力、延长生育期、增加小麦粒重,具有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4):66-67
为富平县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依据,在对富平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危害特点、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蛹期防治为辅,成虫期防治为主的防控策略;全面推行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学防控的路径;实施兼防一般田块,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无公害小麦吸浆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3种药剂防治小麦吸浆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5%毒死蜱GR 18 kg/hm2、乙酰甲胺磷EC 3.75kg/hm2防治小麦吸浆虫防效为96.38%、95.66%,与1.5%甲基1605DP防效97.59%比较均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目前在生产上防治小麦吸浆虫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5%毒死蜱GR18kg/hm2和乙酰甲胺磷EC3.75kg/hm2替代高毒农药1.5%甲基1605DP。  相似文献   

16.
杨兰英  常晶 《现代农业》2014,(10):26-27
<正>山东省小麦田害虫发生种类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等。一、蚜虫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小麦蚜虫分布极广,为害小麦的蚜虫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茎、叶和  相似文献   

17.
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小麦吸浆虫春季越冬幼虫基数、成虫发生量、穗部幼虫数量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旨在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小麦吸浆虫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评估方法。结果发现,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总量与小麦产量损失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在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期设置黄板监测成虫发生量的方法估计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免因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小麦扬花期、灌浆期是病虫害多发和危害高峰期,同时也是小麦争取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可根据防治对象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混合施用。增强小麦抗逆性,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小麦粒重,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达到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等多重效果。1"一喷三防"技术原理1.1高效利用,养根护叶。叶面肥直接进行根外喷施,植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调查、防治试验和灾害控制,明确了该虫在北京市成灾的主要原因有4点,即吸浆虫是外来入侵的新害虫,生活、为害隐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和防治不及时。筛选出防治吸浆虫地下虫态和成虫的最佳药剂,每公顷施48%毒死蜱EC3L、或40%辛硫磷EC5.25L,制成毒土,于小麦拔节期撒施,防治效果达77.1%以上;用10%吡虫啉WP3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600ml,或10%吡虫啉WP150g加80%敌敌畏EC750ml,或40%氧化乐果EC1.5L,于小麦70%抽穗时喷施,对防治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田间防效在85%~94.3%之间。通过4年的实践,提出吸浆虫新发区的控害措施,①即做好宣传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②确定防治对策,抓好三个结合,③开展集中管理,统一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达到一次喷药多重防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选用有效药剂品种[1]在小麦抽穗70%时化防,防病(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防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和叶面喷肥一次完成,防治效果优异、可靠,能够较好解决吸浆虫的危害。同时,把传统"一喷三防"时间(杨花末期至灌浆期)提前到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实现小麦吸浆虫防控与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防病防虫和促进小麦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