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下5-氨基乙酰丙酸(5-ALA)溶液浸种对紫花苜蓿的调控作用,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1号(Medicago sativa cv.Zhongmu No.1,ZM)和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Algonguin,AG)为供试材料,了解不同浓度(0,5,10,25,50,75,100 mg/...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优良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9个豆科牧草和11个禾本科牧草的引种试验,参照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20个优良牧草的抗寒性、产量特性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公农一号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ongnong NOⅠ,紫花苜蓿品种Medicago sativa cv.AC Lonview,公农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bromegrass,紫花苜蓿品种M.sativa cv.Rangelander和M.sativa cv.Algonquin居前5位,抗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可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新鲜叶片中维生素E(VE)的含量,并且对主要的维生素E组分-VE、-V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个苜蓿品种VE总量介于1.833~6.346 mg100 g-1 FW,平均值为3.281 mg100 g-1 FW,其中VE总量最高为中苜1号(Medicago sativa cv. Zhongmu No.1),为6.346 mg100 g-1 FW;总量最低为敖汉苜蓿(M. sativa cv. Aohan),含量为1.833 mg100 g-1 FW。所有参试品种中,-VE和-VE含量呈偏态分布,-VE为VE的主要成分,-VE含量明显低于-VE。相关性分析表明VE总量与-VE,-VE与-V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对16个品种的VE含量比较研究,发现中苜1号,雷达克之星(M. sativa cv. Ladak)和新疆大叶苜蓿(M. sativa cv. Xinjiangdaye)3个高VE含量的品种,为紫花苜蓿的利用和品质选育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水分渗透胁迫,模拟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环境对我国西北地区3个广泛种植的苜蓿品种: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牧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Amerigraze401+Z)、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jiang Daye)的萌芽和幼苗部分保护酶活性及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PEG-6000浓度5%~25%),甘农一号杂花苜蓿、牧歌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种子萌芽、幼苗叶片含水量及部分保护酶活性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个苜蓿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势皆明显降低,幼苗叶片含水量基本无显著变化,幼苗本体保护酶活性变化各不相同。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弱次序为:甘农一号杂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牧歌紫花苜蓿,根据综合评价均值来看,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和新疆大叶紫花苜蓿抗旱性较强,而牧歌紫花苜蓿稍弱。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区燕麦种植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区种植的燕麦品种,以青藏高原8个主要燕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各燕麦品种水分、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无氮浸出物、粗纤维、磷和钙8种营养成分含量,利用方差比较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品种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燕7号(Avena sativa L.cv.Baiyan No.7)、加燕2号(Avena sativa L.cv.Jiayan No.2)、青海444(Avena sativa L.cv.Qinghai No.444)营养成分的综合得分优于其他燕麦品种,适宜在青藏高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蓟马取食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草原2号'(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2')感蓟马品种和'草原4号'(Medicago sativa L.'Caoyuan No.4')抗蓟马品种为材料,分别进行牛角花齿蓟马(Odo...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抗逆性,利用在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已克隆的Pu P5CS基因成功构建了p CAMBIA3300-Pu P5CS表达载体,以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共培养法转化紫花苜蓿"公农5号"(M.sativa cv.Gongnong No.5),并以2.0 mg·L-1的草铵膦进行筛选,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22.4%,经草铵膦筛选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共获得11株转化植株,表明Pu P5CS基因已转入T0紫花苜蓿植株,且能够在RNA水平上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的取样策略,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淮阴苜蓿(Medicago sativa Huaiyin)遗传多样性,确定最佳取样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筛选的SSR引物构建淮阴苜蓿的指纹图谱,并对淮阴苜蓿进行品种鉴定。本研究对320株淮阴苜蓿的单株基因组DNA设置6个处理(10、20、30、40、50、60单株DNA随机等量混合),每处理8个重复,利用筛选的4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0株单株随机DNA的混合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开始趋于稳定,由此取40株即可代表淮阴苜蓿群体。采用取样数为40株单株DNA混合样,利用筛选的3对SSR引物构建淮阴苜蓿指纹图谱,并对15份供试苜蓿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所构建淮阴苜蓿SSR指纹图谱可以用于对淮阴苜蓿品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
2种高产燕麦品种DNA分子的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快捷有效的鉴别2种高产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青永久001(5号)和青永久473号(6号),用40条RAPD引物对2个燕麦品种DNA分子进行了扩增.结果显示,大部分引物不能同时在2个品种间扩增出带,部分引物虽然能在2个品种间都能扩增出带,但扩增带的数目及电泳迁移率不相同.提示青永久001和青永久473亲缘关系较远,应用RAPD可以有效区分和鉴别.  相似文献   

11.
利用SCoT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苜蓿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μL反应体系中,2.5 ng/μL DNA、1.00 mmol/L Mg2+、1.20 U Taq酶、0.40 mmol/L dNTPs和0.30 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秋眠性苜蓿SRAP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改良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苜蓿基因组DNA,用L16(45)正交设计,研究了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的浓度对扩增迁移率重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μL体系中含有50 ng DNA、1.4 mmol/L Mg2+、1.2 U Taq酶、0.4 mmol/L dNTPs和0.25 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佳体系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在34个苜蓿上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出87个SRAP标记,有84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安徽和江苏两地的野生南苜蓿和其他栽培苜蓿的遗传差异最大,单独聚为一类;其他32个苜蓿品种在相似系数0.68附近聚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2个亚群中,半秋眠和非秋眠型苜蓿品种分布散乱,并不表现出成族分布,表明秋眠性与苜蓿的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苜蓿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和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在苜蓿(Medicago sativa L.)基因组SSR和ISSR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8对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品系)中获得126条多态性位点.利用SSR和ISSR标记对其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55个苜蓿种质划分为4个大类群和7个类型,为苜蓿引种、亲本选配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苜蓿地方品种遗传基础广阔,在基因型表现特异性的同时又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苜蓿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表现出遗传基础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分离苜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2(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全长,分析序列变异。首先采用引物热不对称PCR的基因组DNA步移法分离其基因组序列全长,然后通过克隆测序分析了MsPGIP2基因在3个苜蓿品种(‘润布勒’、‘苏普斯坦’与‘公农1号’)中的多态性。结果显示,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全长1 126 bp,可分为信号肽、内含子和LRR区3部分。MsPGIP2基因的基因组序列中共有46个变异位点(频率>0.02)。在信号肽区,没有变异位点;在内含子区,有5个SNP位点和2个InDel变异位点;而在LRR区,共发现了39个SNP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占61.5%。在3个苜蓿品种中共发现了15个等位基因(即单倍型),通过对LRR区核苷酸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他们分成3类。结论认为,MsPGIP2基因具有较大的变异,各等位基因间发生了频繁的重组交换,是一个为适应病原微生物PG的进化而快速进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垦区西北部高寒地区优质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不同的22份优质牧草材料通过4年(2004~2007年)的试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草原2号苜蓿、肇东苜蓿、龙牧801苜蓿、农菁1号苜蓿、草原1.号苜蓿、敖汉苜蓿、公农1号苜蓿、羊草、鹅观草、冰草等牧草能够在黑龙江垦区西北部高寒地区安全越冬,产量性状、抗病性等都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肇东'、'龙牧801'、'东农1号'、'敖汉'4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低温胁迫试验,通过对生理生化指标和叶片解剖结构的观测分析,综合比较了4种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4种紫花苜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上升,其中'肇东'各个指标的上升幅度均最大.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4种紫花苜蓿的抗寒性为'肇东'>'龙牧801'>'东农1号'>'敖汉'.通过观测4种苜蓿的解剖结构发现,抗寒性较强的'肇东'和'龙牧801'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小于抗寒性较弱的'敖汉',且细胞结构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7.
宁夏黄河灌区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种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选择更为耐盐的苜蓿Medicago sative品种,在宁夏黄河灌区0~60 cm土层全盐含量为0.47%的盐碱地种植8个苜蓿品种,并进行了试验田土壤盐分含量、参试品种物候期、株高、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出苗率、保苗率、苗期至翌年返青期不同阶段田间苜蓿株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等测定.结果表明:宁苜1号齐苗率、保苗率、成株期田间株数和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是更具耐盐碱的苜蓿品种.同时阐明:苜蓿在盐碱地种植后的出苗率和保苗率是衡量品种耐盐碱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9株鸡毒支原体29 Ku多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已发表的鸡毒支原体(MG)S6株29Ku多肽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以9株(广西分离株5株、标准株4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均得到802bp的特异性片段,将9株MG 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PCR法和EcorⅠ、SalⅠ双酶切等方法鉴定后,测定了9株29 Ku多肽基因序列,并在基因库中S6标准株的29 Ku多肽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株分离株与5株标准株29Ku多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99.9%,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7%~99.2%.从各毒株的进化分析表明,5个分离株与标准强毒株S6、A5969、K1501和PG31强毒株间遗传距离较近,而5个分离株与标准株F疫苗株间遗传距离则较远.  相似文献   

19.
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45  
魏臻武 《草业学报》2004,13(3):62-67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多态性位点的RAPD、SSR和ISSR引物,建立苜蓿基因组DNA的SSR、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出36个RAPD引物,8个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系)中获得了182个RAPD多态性位点和丰富的SSR和ISSR多态性位点,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SSR、ISSR和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系)的SSR多态性有较大差异;苜蓿品种ISSR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稳定性比RAPD强;可以通过2~3个引物鉴别我国主要苜蓿品种和引进品种,SSR和ISSR指纹图谱可以更好地用于苜蓿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