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农业》2011,(5):36-37
3月15日,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举办大型的乌龙茶质量与安全培训大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研究员、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光远研究员、美国纽约大学王昌伟博士等国内外著名茶叶专家为来自安溪、武夷山等数百位八马茶业基地户讲座乌龙茶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安溪县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据报道,安溪籍的台胞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10。安溪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气候条件相似,语言文化习俗相同,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和茶缘关系;台湾乌龙茶源自安溪,安溪先民为台湾茶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奠定了安台茶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安台茶业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安台茶业合作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安台茶业合作的发展对策。一、安台茶业合作的现状安溪生产茶叶具有很多优势,历史悠久,山地辽阔,劳力充足,资源丰富,茶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茶叶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的,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型茶叶食品.在市场上,茶叶绿色食品很受欢迎,目前已成为茶业关注的热点,也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安溪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199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全县从事与茶业相关的人员达60多万人.因此,茶叶绿色食品的开发,不仅能够维护安溪乌龙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同时必将有力地推动安溪茶业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广西是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近年来广西茶业快速发展,广西茶叶产业面临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提高以及优势名牌产品的构建等挑战。文章分析了广西茶叶加工机械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加工机械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茶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广西茶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农业科技》2007,(1):24-24
福建安溪铁观音继成为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之后,为进一步扎实拉动中国乌龙茶产业品牌经济,日前正式启动中国首届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暨安溪铁观音十佳企业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在福建安溪召开生物腐植酸肥料系列产品发布会,安溪县委、县政府、农茶局等部门及福建省内主要产茶区茶叶基地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了当前经济发展中,农资产业与茶产业的发展形势,并对未来农资与茶叶的产业升级转型方向和目标做了交流和沟通。一直以来,安溪铁观音闻名中外,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安溪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打造生态茶业,由数量产值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已成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  相似文献   

7.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茶业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安溪作为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又是我省最大的乌龙茶出口基地县,面临机遇与挑战。现就安溪出口茶叶在入世后面临国际竞争将会有哪些产销动态变化和相关的若干策略进行探讨,使安溪茶叶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新发展。本人就此谈一点浅见。一、入世后,安溪出口茶叶产销动态变化1.出口外销优势更佳安溪县生产乌龙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独特,茶文化名扬中外。近年来,安溪茶叶出口外销有其特殊位置,既受机制约束,又有自营出口经营权,年出口量6000吨左右,约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年…  相似文献   

8.
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全国首批100家无公害(种植业)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基地县。1995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茶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我县的重要经济支柱。做足做大做好“茶章”,将安溪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是加快我县农村小康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我县新一轮创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福建省安溪县的“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即将建成,日前茶都的主体建筑“综合楼”已经封顶。 安溪县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是享誉中外的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全县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乌龙茶1.5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为了进一步发挥茶乡的特色经济优势,安溪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 茶都规模宏大,第一期建筑用地150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投资8…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记者姚剑轩 通讯员郑天送 )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 ,福建泉州市茶叶协会召开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各县区茶业界代表畅谈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尽快走向现代茶业产业化道路。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何融融在会议上呼吁 ,茶业科研工作者应加快生产工艺和制茶技术的研究 ,尽快出台茶叶生产和质量标准。何融融指出 ,安溪作为“中国茶都”和“全国乌龙茶之乡” ,更应加快制茶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发挥市场领导者的导向作用。据了解 ,近年来泉州市茶业发展令人瞩目 ,但市场还不规范 ,茶叶质量…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对福建省乌龙茶区的实地调研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雨天、干旱、霜冻、高温等不良天气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并对2011年5月梅雨天气给安溪县春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提出"加快技术创新、建立茶业保险体系、改变消费市场导向、启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等补偿措施以弥补不良天气对茶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福建安溪的茶产业集群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福建安溪茶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优势包括区域资源禀赋、产业链迂回、龙头企业推动等,外部力量主要是市场催生、政策拉动以及独特的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等。建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在农户层面、企业层面和产业集群层面做好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安溪茶产业聚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概况,并运用Hoover系数模型对2004—2011年安溪茶产业的聚集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安溪茶产业的聚集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同时从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生态茶园构建等方面提出提升安溪茶产业集聚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茶叶经济在安溪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安溪茶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安溪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是该如何审时度势、务实创新,将安溪茶产业发扬光大,走出一条富有县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溪县作为全国第一重点产茶大县、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基地,茶产业已成为安溪县百万人口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源,在科技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中,必须牢固确立茶产业的支柱、优势产业战略地位。该文阐述了科技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在研究分析安溪县科技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推进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福建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必然性出发,针对其发展误区,结合会展品牌延伸理论,提出了福建运用会展品牌延伸策略的措施:(1)加强福建会展市场控制力;(2)提升福建会展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3)促进产业合作升级,延伸福建会展特色;(4)实施品牌扩张策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茶叶产业科技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各个主产省份间的茶叶竞争日趋激烈。文章利用2007—2012年的数据作为支撑,选取了国内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指数(SAI)、国际市场占有率(PRIM)等9个指标,构建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9个主要产茶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系统研究,最终得出各省在全国范围内的位次,并作出相应评价研究,以便深人了解我国各省茶叶产业现状,有利于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创意的理念和运用。我国文化创意在茶产业中起步较晚,文化创意在经营模式、产品形态、品牌建设等方面运用不足,以此为契机分析提出以下措施:(1)文化创意改进经营方式;(2)文化创意提高宣传效果;(3)文化创意推进产品创新;(4)文化创意带动产品生产,以期促进文化创意在茶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闽台茶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双方在生产要素利用、产品结构优化、茶叶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互补性,也存在应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闽台茶叶市场竞争的压力。提出了推动闽台茶业区域合作的建议:(1)加快区域合作的双向性;(2)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体系;(3)统筹规划区域内茶业布局。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低碳茶业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福建发展低碳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2)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茶叶生产技术体系;(3)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低碳茶业技术瓶颈,为低碳茶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