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水象甲是国际性重大检疫性害虫,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也是国内水稻植物检疫的主要防控对象。稻水象甲幼虫食根、成虫食叶,严重危害水稻生产,被害水稻一般减产20-30%,严重达70-8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稻水象甲疫病综合防控主要措施包括检疫控制措施和防治技术措施两大部分,防治技术措施又由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部分组成,其中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配套技术,核心技术为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稻水象甲的生态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在稻田生态食物链的环节中放养鸭子,研究了稻-鸭共生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稻水象甲成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稻-鸭共生对稻水象甲具有显著的生物态控制效应,其中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达92.56%,对水稻白叶率的防效达98.15%,均优于化学防控效果。[结论]稻-鸭共生特别适合对如稻水象甲等繁殖力强、化学防治难度大的虫害,为生态控制稻水象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甲科,中异名:稻根象、美洲稻象甲。稻水象甲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我国为对外检疫对象。稻水象甲的寄主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等20余种,水稻是其主要寄主。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根系,稻根受害后,常腐烂变黑,稻株矮小,分蘖率降低,成穗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成熟期延迟。严重时稻株遇风易倒伏或飘浮在水面。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田块减产50%~70%。成虫只危害水稻嫩叶,在叶片上留下狭长条斑,一般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刘兴远 《新农业》2004,(5):43-43
稻水象甲是水稻生产的大敌,一般发生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60%~70%,甚至造成绝收。由于稻水象甲具有繁殖极快、迁移性强.昼伏夜出的特点,近几年来的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防治稻水象甲的农药较多,但不外乎高中毒有机磷.呋喃丹和水稻田不提倡使用的菊酯类,对螃蟹危害严重,无法使用。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最初发现于美国的东部地区,而后蔓延至日本、朝鲜各个国家。在1988年第一次发现稻水象甲在河北省唐山市,其后迅速使我国许多省份成为严重灾区,2010年贵州省首次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稻水象甲在水稻种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点被国际上认同,本文将详细对稻水象甲的特点及防治进行剖析,让各位水稻种植的朋友提前进行防治,达到将稻水象甲对水稻产量危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是一种主要危害水稻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其成虫啃食稻叶,严重时仅留叶脉,将叶肉吃掉;幼虫在稻根基部钻食新根,使被害根成为筒状,严重时只剩根基,导致水稻萎蔫,下部叶片发黄,比正常植株矮,分蘖少,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自88年在唐山稻区发现以来,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危害,一般减产10-20%,重则达50%。  相似文献   

8.
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截止目前该害虫发生涉及伊犁河谷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个乡镇场,发生面积0.397 x 100 hm2(5.95万亩).在发生区稻田稻水象甲幼虫平均发生量3头/穴,最高达20头/穴;成虫平均发生量3.7头/m2.该虫危害造成产量损失约为5;,严重者可达25;以上.[结论]以国内外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稻水象甲人侵初期的特征和新疆水稻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封锁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传播扩散调查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是我国检疫性水稻害虫,目前已经传入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控制稻水象甲扩散是稻水象甲防控的重要工作方向。宁夏是2014年发现稻水象甲入侵的最新地区。通过对新传入稻水象甲的水稻种植区进行调查分析显示,稻水象甲的远距离扩散主要是借助交通工具携带的稻谷或稻草及其制品传播。入侵区域内的扩散与稻田的灌渠及排水系统没有确定的关系,田间不均匀分布显示稻水象甲的飞翔能力不是区域内扩散的主要原因。不同水稻种植区土壤对稻水象甲有一定的影响,宁夏稻区盐碱地区域的稻田至今未发现稻水象甲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是能够严重为害水稻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对稻水象甲的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防治水稻稻水象甲药剂筛选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治水稻稻水象甲的药剂,探讨稻水象甲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为大面积防控稻水象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是严重危害水稻的植物检疫性害虫。为切实做好水稻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控工作,在孟连县6个乡镇水稻种植区进行监测。实时掌握水稻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实况,及时指导防控,2017年孟连县水稻稻水象甲发生呈轻偏中等程度发生,共发生9750亩,防控21500万亩次,有效控制了稻水象甲蔓延发生为害,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稻水象甲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  相似文献   

14.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为孤雌生殖,成虫啃食水稻叶肉,幼虫食害稻根,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极易拔起。为害严重时,稻根被吃光,植株枯死。根据大田调查,不专治稻水象甲,一般发生田块损失率为18.5%,较重发生田块损失在33.5%,严重田块损失在80%以上,甚至绝收;水稻生长发育迟缓,延迟成熟期,较严重的田块成熟期推迟10 ̄15天,严重发生田块推迟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永  蔡恭民 《农技服务》2011,28(7):996+1104-996,1104
稻水象甲是为害水稻的毁灭性害虫,属国际性检疫生物,孤雌生殖,繁殖快,杂食性,主要为害水稻,其成虫食叶,幼虫食根。水稻受害减产20%~7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总结了稻水象甲的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稻水象甲为我国二类植物检疫对象,是危害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检疫害虫,该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重、损失大,成虫啃食稻叶,造成白叶,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幼虫蛀食稻根,造成水稻矮缩,影响水稻生长,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80%,甚至绝收,是典型的较难防害虫。近年来扩展为害加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现开展"送嫁药"防治稻水象甲,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灯塔市水稻面积2.7万公顷,稻水象甲为害严重.在省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稻水象甲统防统治示范区和植保专业队.两年的实践证明,利用植保专业队对稻水象甲等重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稻水象甲又名美洲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玉米、甘蔗、小麦、大麦、牧草、禾本科杂草等。成虫食害叶片,而幼虫为害稻根最重,水稻受害后植株黄化枯萎。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田块减产40%~60%,少数田块基本无收。一、发生规律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性昆虫,该虫分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型。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均为单性生殖型。成虫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林带、沟渠、荒  相似文献   

19.
水旱轮作防控稻水象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二类检疫性害虫。1988年首次入侵我国,现已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研究水旱轮作与水稻连作对稻水象甲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旱轮作能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前言 稻水象甲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是美洲新大陆特有的种。1976年从美国传入日本,1988年从日本传入韩国和朝鲜。同年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布唐海县首次发现,接着先后在环渤诲6省市、东南沿海3省以及内陆3省被发现,是中国粮食作物上重点治理的检疫性害虫之-。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稻主产区稻水象甲危害日渐严重,本文就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稻水象甲危害特征及其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