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有捕获的两种群竞争系统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变化和人工捕获对种群生长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微分方程在奇点处的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到种群随捕获系数的变化而导致模型稳定性变化。随后讨论使系统保持稳定的捕获系数参数域以及如何调整捕获系数使保持系统的稳定。最后由模型解出捕获系数调整的范围,使新模型依然保持全局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 Powerbuilder 所提供的出错控制机制在应用系统运行中交互性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通用错误捕获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有密度制约的Lotka_Volterra模型捕食-食饵系统的平衡点进行了定性分析,分为已知正常数和未知两种情况给出了此系统的两种群同时捕获时的最大持续受益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两种群捕食模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该系统正平衡点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得到了该系统唯一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由最优控制理论获得了最优捕获策略.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LCM)的原理、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并对目前利用LCM技术存在的瓶颈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有密度制约的Lotka-Volterra互惠系统的平衡点进行了定性分析,从生态学意义上给出了解释.此外分为已知正常数和未知两种情况给出了此系统的两种群同时捕获时的最大持续受益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合度理论中的延拓定理和同伦映射,得到了一类食饵具有阶段结构和自食的捕食系统正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条件,揭示了当成年食饵种群自食率和被捕获率均足够小时,系统将产生生物性周期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粮增油的重大技术和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重要举措,而有效防控鼠害是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的重要工作。为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围栏捕鼠系统(TBS)对田间鼠害的防控效果,2022年在贵州省大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开展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的田间捕鼠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6月8日至9月29日,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共捕获害鼠143只,捕获害鼠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1.26%和58.74%,开放式TBS的鼠害防控效果优于封闭式TBS;2种安装方式TBS捕获害鼠的种类和性别组成基本一致,捕获的害鼠种类以黑线姬鼠为主,捕获害鼠的高峰时间均为7月。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均具有一定防控效果,可在大方县推广使用,但需结合其他灭鼠方法并选择在每年3—11月实施,以获得更好的鼠害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息烽县褐家鼠形态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表示种群数量,对贵州省息烽县1986~2009年褐家鼠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褐家鼠是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47.68%,为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年均捕获率为(3.73±0.70)%,最高为(9.26±4.49)%,最低为(1.09±0.30)%。全年种群数量在3月、7月、10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74±3.39)%、(4.67±4.33)%、(4.01±3.42)%;1月和12月为数量低谷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36±1.54)%、(2.67±1.92)%。在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变化以夏季(6~8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33±3.71)%,冬季(12~2月)最低为(2.75±2.19)%。以此建立以捕获率为单因子指标的预测方程式为:Y1=0.508 2X1+2.459 5,Y2=1.017 1X2+0.849 6,Y3=1.315 8X3-0.263 4,Y4=1.055 7X4+0.866 3,其相关性极显著,可提前1~3个月对褐家鼠种群数量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数据包捕获分析是进行网络安全检测和流量计费的基础。论文研究了以太网数据包监听过滤机制和Libpcap分组捕获函数库,并在Linux平台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小型的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分析器,该捕获分析器运行简单、高效、准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在复杂自然环境中无法准确提供柑橘果实生长姿态,进而导致采摘成功率下降的问题,基于柑橘采摘机器人咬合型末端执行器提出了一种最佳采摘姿态确定方法。该方法依据末端执行器构型参数,建立其采摘姿态对果实中心位置影响的性能评价函数,并使用该函数计算得到执行器最佳采摘姿态。通过搭建采摘实验平台和设计采摘实验,对计算出的最佳采摘姿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一般的水平采摘姿态相比,采用最佳采摘姿态评价方法优化后的采摘姿态,在进行柑橘采摘时采摘成功率提高26.32%。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出栽培措施和收获加工措施对裂纹米率影响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氮肥的增加裂纹米率有降低的趋势,裂纹米率最低的纯氮量为12.18 kg/667m2;对于寒地水稻晚熟品种来说,降低裂纹米率的最佳撤水时间为齐穗期后35 d左右,最佳收获时间为齐穗期后53 d左右,延后收割比提前收割、提前撤水比延后撤水裂纹米率高;对于北方粳稻来说,稻谷含水量在15%~17%之间时,不易产生碎米;水稻收割晾晒后,要及时码上圆垛,尽量减少穗暴漏在外的面积,码圆垛的最佳时间应在10月中下旬;脱粒方式尽量用小型脱粒机或人工脱粒机,用大型机械收获时要防止转速过大过猛.  相似文献   

13.
大田板蓝根优化种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进行了板蓝根适宜播种期、适宜种植密度和适宜采收期的的优化试验研究。确定了在河北玉田种植板蓝根适宜播种期为4月15 ~25日, 适宜株行距为10 ~20cm×30cm,适宜采收期为10月15~20日。  相似文献   

14.
野猪种群数量恢复既显示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成效,又带来了野猪管理的新问题。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平衡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成为野猪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以野猪资源为对象,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野猪种群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野猪资源的优化管理问题。在自然条件方面,以开放生物种群资源生长的Logistic增长模型作为约束条件;在社会发展方面,考虑产业资本投入的影响;在经济政策方面,以税收或补贴为约束条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建立野猪资源持续利用的动态经济均衡模型,并利用常微分方程、最大值原理等数学方法求解得到最优资源存量水平和最优猎捕量。以浙江省和福建省野猪种群资源为例,对模型中的各约束条件进行拟合,得到浙江省最优种群量为6.62~10.32×104头,最优年猎捕量为1.25~1.44×104头;福建省最优种群量为10.90~20×104头,最优年猎捕量为1.74~2.20×104头,并进一步分析了2个省野猪资源最优存量和最优捕获量受社会贴现率的影响程度和相关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啤酒大麦的植株外观特征为依据,划分了四个不同收获时期。初步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对啤酒大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收获适期内,收获时间越早,籽粒色泽越浅,蛋白质含量越低,种子发芽率越高。种皮厚度与收获时间的早晚无关。千粒重呈单峰曲线变化。以第Ⅲ收获期最高。适时早收可提高干粒重、发芽率,降低蛋白质含量和达到理想的色泽。在我地,啤酒大麦的最佳收获期应在本试验的第Ⅱ与第Ⅲ收获期之间,相当于蜡熟中期与蜡熟末期之间。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田间玉米籽粒含水率来确定最佳机械粒收的时间,能为定边区域春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时间收获取样,进行称重、脱粒和测定,了解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定边区域春玉米成熟后,经过田间站杆脱水时期,籽粒含水率可以控制在17%~22%之间。每年十月中下旬收获,可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粮饲兼用玉米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与密度对饲用玉米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但均以氮的作用居于首位。获得较高植株干草产量的适宜收获时期为乳熟末期至完熟期。以密度、施氮量、施磷量3项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以干草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产量频数寻优,定量化地提出了粮饲兼用玉米实现高产的栽培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可作为指导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生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中稻品种深两优876、准两优199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连续3 a开展不同时期(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收割当天、收割后5 d)施用促芽肥(150 kg/hm~2尿素)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中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差异来确定再生季水稻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施促芽肥的再生季产量最高,且植株生长期适中,有效穗多,穗粒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9.
上部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烘烤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武平烟区上部烟叶存在成熟度不足的问题,本次研究以云烟87为本次试验材料,采用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烟叶烘烤后的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及协调性、感官质量、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探索武平烟区上部叶采收成熟度标准。试验结果表明,推迟采收达到9~10成成熟度采收烘烤后的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协调性和感官评吸质量均最好,最符合工业企业需求,均价、上等烟比例、效益等经济性状最好。因此在生产上,结合天气、病害等因素,改变上部叶成熟度达到8~9成成熟度采摘的传统习惯,适当延长生育期,达到9~10成成熟度采收,提升上部烟叶品质以及烟农收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农19号和中农29号这2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选取中农19号、中农29号两个黄瓜品种,研究其在果实发育期间果实的纵、横径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变化,以此为依据确定这两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期.[结果]中农19号、中农29号第5~10 d生长速度最快,果实纵、横径随时间增加逐渐变长变粗;瓜果内的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变化为:中农19号在第8d达到最高,随后又下降并趋于稳定;中农29号则是在第8d达到最高,后先下降又升高.中农19号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而中农20号则出现2次高峰.[结论]综合考虑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确定中农19号、中农29号均是在开花后8d为最佳的鲜食果实采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