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讨石竹笋长成幼竹的生长规律及后期的生长特征,对福建省上杭县天然石竹林竹笋的日高生长量、成竹高度、产笋量、地径、高度和节间长度等进行连续33 d的观测。结果表明:竹笋长成幼竹的高生长模式方程为:H=100/(1+17.53556 e-0.18864 t)。最大生长速度的生长期为15.18 d。产笋前期笋地径大,高度大,单株竹重,但笋期短,数量少;产笋中期笋地径中等,冠层低,但笋期长,数量多。节间长与节数关系类似抛物线,拟合方程为:y=-0.0789 x2+2.9004 x-3.0825。分析节间生长和笋期规律,合理确定竹笋留养时期:培育速生丰产林以中期留养为好,而培育大径竹则以前期留养为好。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早园竹高生长规律及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北京地区生长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早园竹的高度生长及竹林出笋规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笋时间不同,其成竹率也不同。出笋早的竹笋的成竹率较高;出笋越晚,竹笋的成竹率越低。据此可将早园竹的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的时间大致相等,约为6-7d。前期笋的高生长期长、后期笋的高生长期短,它们高生长期的结束时间基本一致。早园竹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规律,竹笋破土后14d和36d左右是高生长期的2个转折点,由此可将早园竹的高生长分为始期、盛期、末期3个阶段。早园竹的日最大高度生长量为51~75cm,占成竹平均高度的6.96%~9.04%。同时对早园竹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毛金竹是江西优良的乡土笋材两用竹种,但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资源面临衰退的局面,亟需开展科学经营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江西省毛金竹林分内设立固定样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毛金竹笋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历时30~35d,笋期前25d的出笋数约占总数的75%,笋期高生长具有"慢-快-慢-停"的生长规律,幼竹高生长于6月20日左右完成,且新竹地径决定立竹全高。  相似文献   

4.
黄纹竹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将野生黄纹竹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黄纹竹出笋规律呈偏正态分布,出笋期在3月底至6月底;成竹率高达94.02%,退笋率为5.98%,退笋高度在40 cm以下不同高度均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10~30 cm;黄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缓慢—快—慢的过程,分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笋—幼竹高生长夜间生长量是昼天生长量的1.17倍,但生长末期昼天生长量高于夜间生长量;野生黄纹竹耐干旱,造林成活率高,造林第二年平均每株发笋数3株,成林快。  相似文献   

5.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续本刊2019年第3期第58页)2. 7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秆高7~12 m,直径3. 5~6. 0 cm;节间长30~45 cm,初时薄被白粉,无毛,秆基部第一节箨环上方具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秆基部第三、四节开始,每节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箨鞘早落,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观赏竹种小佛肚竹抽枝长叶和竹叶凋落规律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8月中旬前出笋新竹当年完成抽枝,平均抽枝持续期25 d,以后出笋新竹至翌年4月下旬完成抽枝,抽枝持续期12~171 d。各出笋时期的新竹从竹笋出土至始抽枝的时间差异明显。8月下旬前、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上旬后出笋新竹,抽枝持续期在时间阶段间差异显著,而时间阶段内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前出笋新竹当年完成长叶,其后出笋新竹至翌年5月上旬完成长叶,各时期出笋新竹长叶持续期无显著差异,平均12 d;抽枝长叶期23~182 d,总体呈迟出竹笋抽枝长叶期短的规律;不同季节间竹叶凋落量差异显著,以10~12月份最多,4~6月份最少,新叶抽发量以4~6月份最多。  相似文献   

9.
武夷少穗竹     
秆高3~5m,直径0.7~1.1cm,最长节间长32cm,幼秆具黑褐色细点,被薄白粉,节下有明显粉环;秆环一边强隆起呈陀螺状;秆基部每分枝3枚,  相似文献   

10.
总结引种洛阳后萌发较晚的紫斑牡丹茎叶生长规律情况,结果表明,萌发期为3月上旬;7个品种紫斑牡丹的茎高、叶长和叶宽年平均生长量存在差异,表现出植株高矮和叶片大小的不同,但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物候期比原产地提前30天。茎高生长起始时间早,速生期短,生长集中;叶生长的持续时间相对要长;叶宽生长的结束期更迟于叶长。3月12日-4月16日为这些紫斑牡丹茎生长高峰期,平均茎高生长量达23.56 cm;4月24日已完成茎高全年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为23.99 cm。从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叶片的迅速生长期,4月16日叶片大小定形,平均叶长、叶宽分别达到28.16 cm和23.80 cm。花期集中在4月16-26日,培育晚开新品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的低效林严重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将低效乔木林改为竹木混交林的适宜条件和措施,通过在低效乔木林中栽植楠竹,研究了林地坡向、林分郁闭度、林地清理方式、竹苗类型以及造竹密度对楠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楠竹生长的低效林郁闭度为0.3,采取带状劈割后,栽植楠竹原丛苗,造竹密度500丛/hm2;营建的林分第4年郁闭成林,第6年进入收益期,第7年新竹平均胸径达6.9 cm,竹子覆盖度为60%,竹木混交林状态基本形成。林地坡向对楠竹生长无影响,阳坡和阴坡均适宜于楠竹生长。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毛竹速生丰产技术,为全县毛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2011年我们选择了峡江县林木良种场第二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试验,现将施底肥和未施底肥对新造毛竹发笋及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施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数5.5株,未施底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株数3.4株;施用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10.3cm,未施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9.8cm,试验证明营造毛竹速生丰产林施用底肥对今后竹林生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花绿竹是近年选育的浙南夏秋笋新品种。与当地传统主栽种绿竹相比,有以下特点:(1)秆色为花色,绿底黄条,传统主栽种绿竹竹秆为绿色。(2)物候上抽枝发叶早,当年生新竹于高生长停止后即萌芽抽枝,抽枝率达80%;而传统种绿竹当年抽发枝叶相对较少。(3)习性上分枝低,多数竹株只要光线合适,即从地上部分第2~3节就开始抽枝,节间长度为两头小,中间长,11~32cm不等。(4)成竹高3~7m,胸径2.7~4.4cm。高生长期历时45~70天,夜生长量大于日生长量。径生长历时14天。高生长满足三次曲线方程:y=0.000 09x3+0.014 6x2+1.238 1x(R2=0.989 1)。(5)在浙南地区,花绿竹在海拔300 m以下、最低气温-5℃以上均可生长并形成经济产量。出笋初期6月初,末期10月中旬,7—8月为盛期,出笋量占总量的83%以上。(6)丰产早产性能好(3~4年生竹丛,产量在5.25~6.00 t/hm2,较对照种高25%),笋体品质优(糖分含量高、出土笋苦味轻)、质地脆、口感佳。花绿竹可作为笋用竹推广应用,也可考虑兼作笋用、观赏竹开发。  相似文献   

17.
选择3种不同立地质量的土地:Ⅰ类地(坡底旱田)、Ⅱ类地(中下坡旱田)、Ⅲ类地(中坡荒地),进行黄甜竹造林试验,并分析不同立地质量经营黄甜竹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黄甜竹在不同立地质量土地上生长效果不同,笋、材产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Ⅰ类地 > Ⅱ类地 > Ⅲ类地,Ⅰ类地上的笋产量和竹材产量分别是Ⅲ类地产量的1.38倍和1.93倍;从经营黄甜竹的经济效益上看,通常在造林后5年内可全部收回前期的投资成本,造林后第8年不包括已建成的竹林价值,可获利6 079元/667 m2,在造林后的8年期间每投资1元平均每年可产生0.3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见,生产上黄甜竹宜种植在山坡中下部土壤较肥沃的土地上,经营黄甜竹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