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了研究UV-B辐射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增加UV-B,对小麦品种宁麦2号的有关性状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UV-B增加能显著降低小麦产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币口单位面积穗数下降,粒重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比较小麦同一花位的粒重,UV-B增加导致小麦粒重显著下降,同时导致粒重较低的高花位籽粒数减少。由于UV-B增加显著降低小麦粒重的效应被高花位籽粒教减少所抵消,所以最终平均粒重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相似文献   

4.
朱林 《作物研究》2019,(6):547-548,553
以黑农35号大豆为材料,在分枝期和初花期喷施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经5种药剂处理后,生根壮苗激活剂增产效果最佳,产量增加381.37 kg/hm^2,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喷施烯效唑产量分别增加189.29和222.63 kg/hm^2,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原因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刘永安  陈志国 《麦类作物》2008,28(1):140-143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相似文献   

7.
水肥措施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不同水肥措施对坝上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的基础上,进行补水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并以在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补水150mm产量最高,补水225mm(三次)则降低产量.施肥可显著增产,水分和肥料间互作效应显著,以补水150mm、施N180kg/hm2、施P120kg/hm2产量最高.肥水措施可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水肥措施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不同水肥措施对坝上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的基础上,进行补水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并以在小麦需水关键期一拔节期和孕穗期补水150mm产量更高,补水225mm则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9.
小麦显性矮源对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进行回交产生的8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矮源对有效穗数没有显著影响,对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显著的降低作用,降幅最小的是具有奥尔森矮源的近等基因系,分别降低19.6%、26.9%和10.5%;降幅最大的是具有矮变1号矮源的近等基因系,分别降低68.9%、66.7%和24.7%。携带Rht10基因的西农02和矮变1号矮源转育的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都显著或极显著,说明它们对普通小麦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具有显性矮源的近等基因系株粒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具有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株高的回归分析表明,适当提高显性矮源的株高可以提高株粒重。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丰产型小麦品种(系),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三叶的宽与单株粒重呈显著相关关系,旗叶宽对单株粒重的贡献较大,单株粒重随着旗叶宽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幅度较大。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旗叶宽和倒二叶面积对单株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是真实的,旗叶宽度每增加1cm,单株粒重就会增加7.7284g,倒二叶面积每增加1cm^2,单株粒重增加0.4146g。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气象因素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 2 0 0 1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资料 ,分析了 1 2个试点的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的温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花铃期的降水量有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花铃期、吐絮期的日照时数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了棉花产量构成因子与上述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密度和氮肥对抗虫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一批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和推广 ,使我国棉铃虫连年暴发危害的势头得到了最经济有效的扼制 ,增产作用及综合效益显著。但是由于转基因抗虫棉自身生育特点与普通常规棉差异较大 ,所以抗虫棉的栽培不能完全套用常规棉的技术。本试验以双价抗虫棉 s GK32 1为试材 ,对密度与氮肥效应进行了组合研究 ,以期完善转基因抗虫棉良种良法配套技术。1材料和方法试验地前茬棉花 ,土壤肥力中等 ,播前一周旋施二铵 375 kg· hm-2 。 4月 8~ 9日人工开沟带水点播 ,喷施除草剂后覆膜。供试棉花品种 s GK32 1 ,宽窄行配置 ( 80 cm + 4 0 cm)…  相似文献   

13.
朱林 《作物研究》2019,(4):278-279,291
为明确化控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试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55 mg/L DTA-6和50 mg/L S3307,均可使大豆单株各部位的荚数、粒数明显增加;喷施55 mg/L DTA-6处理较对照增产758.71kg/hm^2.说明化控栽培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播种时最佳深度,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会-2’为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播种深度(10 cm,15 cm,20 cm,25 cm,30 cm)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出苗期、生育期、株高、大中薯块茎数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种深度为20 cm时能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平 《北方水稻》2015,45(2):23-24,34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粳7号的实际产量以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达到最高为9 270.1 kg/hm2,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获得高产;施纯氮21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下次之为9 131.5 kg/hm2,以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二者产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方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追施适量氮肥以满足其对营养的需求 ,有利于个体稳长不衰和籽粒产量的形成。但氮肥运筹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作用方向和效果也不同 ,最终使穗粒结构改变而影响籽粒产量的表现。本研究旨在分析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等量氮肥分次追肥的反应 ,探讨大麦获得高产优质的合理氮肥运筹方式 ,供大麦生产应用。1 试验设计和方法试验于 1 997~ 2 0 0 0年度在建湖县冈东镇一农户承包地内进行。试验地土质轻壤 ,前茬黄豆 ,中上等肥力水平。供试大麦品种为二棱偏春性、啤饲兼用型苏引麦 1号。播种期 1 0月 1 8~ 2 2日 ,播种量 …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两品种收割产量均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3种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相似文献   

19.
谷婕  吴涛  王忍  伍佳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378-381
为研究不同生态综合系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稻鱼生态系统(RF)为例,选择稻鱼鸡和稻鳅两种模式,加入细绿萍,共设5个处理:稻鱼鸡(A)、稻鱼鸡萍(B)、稻鳅(C)、稻鳅萍(D)、常规稻作(CK),比较不同生态综合系统成熟期水稻干物质重的差异.结果表明,稻鱼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2.13%(6.93%~22.23%),且RF中含萍模式的增产量大于不含萍模式,平均增产4.55%;稻鳅模式的增产量大于稻鱼鸡模式,平均增产31.54%.单株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成熟期的茎、叶、穗的干物质重来说,稻鱼生态系统高于常规处理,特别是穗重平均提高了13.76%,说明稻鱼生态系统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褐斑病(tan spot)是由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异若Drechslera tritic-repentis)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美国堪萨斯州,早春4月病害症状常以小形黄褐色斑点首先出现于下部叶片,随后发展成棕褐至暗褐色污斑,周围有黄晕.病菌的初侵染源来自伪孢囊射出的子囊孢子,它是于秋、冬季在麦茬或土表上成熟的,年前小麦残株或枯叶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为次生侵染源.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此病从下部叶向上部叶扩展,并形成坏死斑,导致病叶死亡.褐斑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减少耕作而趋向提高,另外长期降雨或结露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