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2005年济宁市任城区实行农民免缴农业税,并对种植小麦的农户直接补贴等政策规定.该区对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更加高度重视、针对农资市场存在着个别虚假广告误导农民消费、农资经营与技术服务相脱节、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的现象.为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维护农民利益,最近,任城区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搞好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民与土地     
正中国人的精神与大地无法分开的,农民特质深深地埋藏在我们心底,土地是广阔而纯净的,即使看起来是粗裂而朴质的。那中国人的特点是否该是如此,千年留下的传统在如今对农民这一底层阶级的种种不公甚至歧视的看法中怎么如实分辨。在外文化的侵蚀下,我们本土文化在受着威胁。这威胁不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在受着侵害。不仅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土地流转效率的改进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而且具有福利改进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文中以晋西北地区2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当前土地流转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土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是土地产出的影响因素.2)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是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土地流转是我国新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作业模式、提升农村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流转,解放部分生产力,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因而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已逐渐显露,本文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重要的商品粮、棉、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年使用各类农药5 800多吨.农药市场经营秩序、农药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社会稳定.在省农业厅及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5月率先在全省成立农药管理站,依法对农药实行监督管理.几年来,我们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执法,不断强化农药监管措施,持之以恒地开展农药打假行动,农药市场经营秩序日益好转,市场净化程度逐年提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确保了我市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维吾尔族聚居村落K村的调研与访谈,从道义经济视角辨析了农民土地流转决策中的经济理性和道义理性。结果发现:农民遵循"道义理性"而非"经济理性"作出决策。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得出惠农政策的推进及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宗教信仰及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少数民族熟人社会中"自己人"逻辑对市场的排斥、"象征性"地租与互惠机制的形成共同建构了土地流转中的"道义理性"。现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流转导致土地对农民生存伦理的瓦解和道义经济的式微。基于此提出应尊重农民的道义理性决策,减少行政干预,警惕公共政策执行的异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齐家 《植物医生》2016,(7):20-21
<正>土地确权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动地,但在现实的推进中,却遭遇层层阻碍。那么土地确权的拦路虎究竟为何物呢?答案竟是土地纠纷。土地纠纷可以细分为土地权属纠纷、分户分地纠纷、有地无地纠纷等。尤其是土地确权被提上日程后,农民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竞相争起了土地,众多土地纠纷由水下浮出水面。在此,笔者特地为大家整理了这18类纠纷,告诉你如何见招拆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样一个疑问:明显的农业增长是否因为农村劳动力迁移而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变革空间?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却没有促进农户的土地流转。这说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内生的影响到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需要以外部推动来健全。最后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明明说好的,流转出来的土地搞农业开发,现在咋变成农家乐了?近日,在南川城区经营生意多年的王某回到老家,赫然发现自家土地上长出农家乐,不知该如何是好。王某10多年前就来到南川城做生意,老家的土地一直闲置。2015年,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说明要把土地流转出去,搞农业开发,村民都表示同意。于是,当年下半年村集体就代表村民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农民土地价值观为出发点,确定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体系,基于武威市一区两县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耕地利用效率,回归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土地价值观划分为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和土地权利观具有理论意义。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和土地致富观每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相应提高0.094、0.071和0.116个单位,说明这三种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民土地价值观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0.316个单位。因此,应正确把握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土地价值观,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矿区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生态环境权在资源开采活动中并未得到有力保障。研究针对陕北油气矿区收集323份调研问卷,利用CVM法和Logit模型对矿区居民土地流转与生态环境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论显示:两类受偿意愿额度分别为1000-1500元/年/人和1500-2000元/年/人,年龄、健康、收入、教育等因素均产生显著影响,且不同特征群体对于补偿标准及方式存在异质性偏好。  相似文献   

14.
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及问卷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价值观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农户访谈和预测试的统计分析等,提出了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理论模型。根据修订的正式问卷,编制了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α为0.87);2)一阶和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能解释的总变异均在85%以上;3)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在[0.64,0.91]之间;4)农民土地价值观是一个两个层次、9个维度的结构体系。该研究所构建的农民土地价值观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适配度,开发的含26个题项的量表可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15.
以武威市一区两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土地价值观受农户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正式规范、农户是否拥有主要经济作物、家庭人均月收入、性别和受教育年限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7、0.827、0.816、0.807和0.805高于其他影响因素。(2)农户年龄和非正式规范在1%的水平下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受教育年限和地方政府相关宣传在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因此,关注国家制度政策的侧重点,提高农户收入和受教育年限,是引导农民土地价值观正确变迁,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弱化、主体缺位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或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也开始农地确权来强化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拥有.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在此背景下,测度农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影响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文中基于农民分化视角,利用天津市蓟县周边15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测算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政策对农地流转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文中提出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区别制定产权保障制度、完善土地权能结构、逐步弱化农地的社保功能并强化其资产功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北植保》2011,(3):8-8
(1)流转前提。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依法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土地流转的依据。(2)流转主体。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农民是流转主体,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己作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实现进城农民向城镇的顺利转移,合理处置进城农民的土地是关键。文中深入分析了进城农民退出土地的必要性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海口市田心村的实证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认为,在进城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建立退出土地的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退出土地的积极性;退出土地要采取有偿使用模式,提高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在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给予资金、贷款、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确保进城农民退出土地无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土地流转更具经济效率毋庸置疑。文中以狭义的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我国农村地权结构变动及三权分置格局的形成;总结现有文献对租佃制度经济效率的研究结论,分析传统租佃关系与现行土地流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1978年和2003年为时间节点,从制度总盈余的角度对自耕农、定额地租及分成地租等不同地权结构的经济效率进行对比,提出当前阶段普遍存在的分成地租契约形式一方面来源于土地承包者对风险的厌恶,另一方面由土地经营者内部化交易成本的动力和规模化生产比较优势的内在属性决定。此外,资本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要求制定长期的土地流转契约以回收前期固定成本投入,单个经营者可同时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和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