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在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的饮水和人工饲料中添加四环素的方法研究了蜘蛛体内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去除.同时,通过设置草间钻头蛛Wolbachia感染种群与未感染种群之间不同的交配方式,研究Wolbachia感染对草间钻头蛛生殖和适合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草间钻头蛛的饮水和人工饲料中添加四环素均能部分去除草间钻头蛛体内的Wolbachia,在供试最高浓度下,去除率分别为40%和50%.4种不同的交配组合下,草间钻头蛛雌蛛均能产卵,卵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Wolbachia感染对草间钻头蛛的生殖无影响.感染Wolbachia的草间钻头蛛所产第1卵袋的卵历期为6.65d,极显著高于未感染Wolbachia的卵历期(P =0.008).感染与未感染Wolbachia的草间钻头蛛种群世代存活率、性比以及适合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产雌孤雌生殖品系和未感染正常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发育历期、存活率.结果表明,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两种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01.2和101.7粒,差异不显著;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品系在预蛹期和蛹后期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两性生殖品系,分别为1.9、0.9d和1.4、0.5d;沃尔巴克氏体感染使宿主松毛虫赤眼蜂卵和幼虫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亚致死浓度农药对草间钻头蛛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两种方法饲喂草间钻头蛛,研究了乐果、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3种农药对其发育历期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乐果和氰戊菊酯环境染毒法饲喂草间钻头蛛,其雌蛛体重较对照显著下降。以溴氰菊酯毒饵法饲喂草间钻头蛛,其雄蛛体重较对照显著下降。环境染毒法饲喂草间钻头蛛,3种农药对雄蛛体重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3种农药饲喂的若蛛在三龄历期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四龄和五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总效应是农药延长草间钻头蛛若蛛的发育历期,阻滞个体发育,导致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抗生素处理去除丽蚜小蜂体内共生的沃尔巴克氏体,研究了沃尔巴克氏体对丽蚜小蜂产卵量、发育历期和成虫前(卵-成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和去除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产卵量(t=0.331,df=37,P=0.743)和发育历期(卵-蛹t=0.527,df=44,P=0.601;蛹-羽化t=0.640,af=42,P=0.526)不存在差异;而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成虫前死亡率显著高于去除沃尔巴克氏体后的丽蚜小蜂(X2=17.934>X0.05,1=3.84).表明沃尔巴克氏体感染不影响丽蚜小蜂的产卵量和发育速度,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生殖力的差别主要是由成虫前死亡率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在20、25和30℃三个恒温与78%恒湿条件下,于室内比较了20代、80代的人工转染含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和未感染的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寄生数、羽化数、羽化率、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并对松毛虫赤眼蜂体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进行分子检测,以研究两个不同世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体内共生菌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0℃时,2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数和成虫寿命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25℃时,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其余温度条件下羽化数、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在20和25℃时,两个不同世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数、羽化率等指标均高于30℃时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但3个温度条件下各生物学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CR分子检测显示20代和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经室内数代繁殖生殖方式稳定。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棉花对草间小黑蛛生长发育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转基因抗虫棉花对天敌的安全性,用取食常规棉(中棉所49)、单价棉(中棉所45)和双价棉(2009002)的棉铃虫幼虫饲喂草间小黑蛛,采用酶联免疫和分光光度计法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对草间小黑蛛生长发育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棉花相比,单价棉花使草间小黑蛛4~5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对其余龄期影响不显著;双价棉花对草间小黑蛛1~3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4~5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6龄后大量死亡。2种转基因棉对草间小黑蛛体重及其体内外源蛋白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除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单价棉处理的过氧化物酶外,对其它相关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条件下以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引进种卷蛾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短管赤眼蜂为材料,比较分析3种赤眼蜂连续3代喂食抗生素后子代雄蜂率、寄生和羽化情况。除卷蛾赤眼蜂F2代外,取食四环素后3种赤眼蜂各世代寄生率均降低,其中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3种赤眼蜂间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取食抗生素世代的增加,3种赤眼蜂子代雄蜂率逐渐增大,短管赤眼蜂F1代开始出现雄蜂,F3代雄蜂率高达54.54%,明显高于卷蛾赤眼蜂(20.58%)和食胚赤眼蜂(13.94%);食胚赤眼蜂3个世代羽化雄蜂率均最低,说明其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比较稳定,较适合作为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的供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桃蚜Myzus persicae共生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诊断PCR、通用引物PCR及PCR-DGGE技术检测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不同蚜型桃蚜体内共生菌的种类,并用诊断PCR技术测定桃蚜体内次生共生菌的感染率。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不同蚜型桃蚜体内初生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的16SrRNA基因序列高度一致。不同地区相同寄主上孤雌桃蚜体内次生共生菌的种类和感染率均不相同。同一地区不同寄主上孤雌桃蚜体内次生共生菌的种类和感染率略有差异。桃树上不同蚜型桃蚜体内次生共生菌种类有很大差异,孤雌蚜、雌性蚜和雄蚜未感染次生共生菌,卵和干雌分别感染杀雄菌Arsenophonus和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干母感染沙雷氏菌Serratia symbiotica和杀雄菌。表明寄主植物、地理位置和生殖方式都影响桃蚜体内次生共生菌的感染模式,不同蚜型间次生共生菌菌群变化更大。  相似文献   

9.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而高温可使感染Wolbachia的赤眼蜂产雄比例增加。本文以感染Wolbachia孤雌产雌生殖的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为材料,采用30℃和35℃高温处理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统计子代蜂发育历期、寄生数、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与25℃对照相比,高温缩短了子代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其中蛹、成虫和全世代历期显著缩短。处理的发育阶段和持续时间不同,子代的出雄率不同,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食胚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和羽化有一定的影响。基于高温处理后子代出雄率指标分析,F3代卵和幼虫经高温处理后代子代雄蜂比率最高,达到了20.54%和23.78%,明显高于预蛹期和蛹期处理的雄蜂率。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感染Wolbachia的食胚赤眼蜂生殖方式改变的敏感发育阶段为卵期和幼虫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调控赤眼蜂生殖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姜双林 《植物保护》2007,33(4):54-57
草间钻头蛛成蛛对苜蓿苔螨雌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对苜蓿苔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从小到大依次为:成螨>若螨>幼螨。草间钻头蛛对苜蓿苔螨的寻找效应(S)随猎物(Nt)和天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草间钻头蛛的饥饿程度等因素均可引起功能反应参数的变化。草间钻头蛛成蛛喜食苜蓿苔螨的成螨和若螨,对幼螨的捕食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杀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后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采用联苯肼酯、三唑锡和哒螨灵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致死中浓度处理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测定其后代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雌性比例及繁殖力,构建亚致死条件下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并模拟其种群增长模型,分析不同杀螨剂亚致死效应对捕食螨后代的影响。结果表明,联苯肼酯处理能显著缩短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未成熟期(4.81 d),显著延长双尾新小绥螨后代雌成螨的寿命(45.43 d),且对存活率、产卵前期、雌性比例和净增殖率无显著影响。三唑锡处理降低了双尾新小绥螨后代雌性比例(0.37)并显著降低了其后代净增殖率(15.91),对未成熟期、产卵前期和雌雄成螨寿命均无显著影响。哒螨灵处理对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未成熟期、存活率、雌成螨寿命、产卵前期、和雌性比例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仅显著延长了雌雄成螨寿命(51.22 d和44.23 d)。经所建Timing种群模型模拟,3种杀螨剂处理后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种群均可以继续增殖,经过60 d无限制增殖后,联苯肼脂处理的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种群数量是对照的1.62倍,达4 976头;哒螨灵处理(2 101头)和三唑锡处理(983头)的种群数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1.43%和67.92%。表明联苯肼脂对双尾新小绥螨后代影响较小,是较为安全的杀螨剂。  相似文献   

12.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13.
甲氧虫酰肼对棉铃虫解毒酶活力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对果蝇神经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采取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和未感染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头部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注释,筛选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Mel和未感染黑腹果蝇头部转录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选择差异表达基因中差异倍数较大或与神经行为相关的基因进行qPCR验证。结果表明,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Mel和未感染黑腹果蝇头部差异表达基因有679个(差异倍数≥2,P<0.05),其中,由于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Mel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566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13个。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与代谢过程、催化和结合功能相关。KEGG通路注释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消化与吸收、内分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以及激素合成等通路中。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11个基因进行qPCR验证,有9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沃尔巴克氏体可广泛影响果蝇头部基因的表达水平,暗示可能由此影响宿主的神经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从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学鉴定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该分离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虫生真菌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fBb。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可侵染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随着该菌株孢子液浓度的增加,其对朱红毛斑蛾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PfBb菌株孢子液处理朱红毛斑蛾1~5龄幼虫6 d时的LC50分别为2.61×104、1.04×105、1.11×106、1.54×106和1.44×107 个/mL,处理6龄幼虫8 d时的LC50为1.02×107 个/mL。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LC50和LC90随之降低,表明存在剂量效应。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僵虫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较高浓度1.0×107~1.0×109 个/mL处理时,1~5龄幼虫的僵虫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0×107个/mL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孢子液防治朱红毛斑蛾幼虫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表明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有较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替代寄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能否用于驯化天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及其驯化效果,通过分析不同驯化代数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效果,比较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寿命和寄生效果等生物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用米蛾卵驯化的F1、F10和F30代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率分别为1.94%、16.14%和85.00%,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4.76%、30.28%和85.72%,随着米蛾卵驯化代数增长,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羽化率均显著增加。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蜂寿命分别为12.67 d和6.92 d,前者显著长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后者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无显著差异。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分别为98.63%和99.04%,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84.33%和80.81%,2个品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米蛾卵是夜蛾黑卵蜂扩繁的优良替代寄主,在夜蛾黑卵蜂商品化应用及生物防治夜蛾科害虫方面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新型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螺虫乙酯中,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子代染毒及恢复试验,研究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急性和21 d慢性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为46.55 mg/L。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螺虫乙酯暴露21 d后,4.7 mg/L浓度组在初次产溞数、母溞产溞总数和母溞产胎数上较对照都有显著减少,并显著延后了初次产溞的时间。经螺虫乙酯暴露后的F0代大型溞所产后代(F1代)对螺虫乙酯的耐药性降低,同时对F1代染毒组的初次产溞时间、初次产溞数和产胎数均有显著影响,但仅对F1代恢复组的体长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螺虫乙酯对大型溞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昆虫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生物测定法筛选得到产孢量高和致病力强的优势分离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优势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室内毒力和温室防效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优势分离株为IJID003,产孢量最高,可达8.51×10~6个/mL,且致病力最强,处理埃及吹绵蚧2龄若虫5 d后,其校正死亡率为95.40%;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 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随着分离株IJID003接种浓度的增加,埃及吹绵蚧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也随之增加,致死中时间LT50则递减;在分生孢子浓度为1.00×10~8个/mL时,其对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LT50最小,分别为1.89、2.29、2.31 d;随着接种后天数的延长,致死中浓度LC50减小,在接种后6 d,其对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LC50最小,分别为1.25×10~3、2.04×10~4、8.37×10~5个/mL,表明分离株IJID003对埃及吹绵蚧2龄若虫的毒力较其它2种虫态高;啶虫·毒死蜱2 000倍液对埃及吹绵蚧2龄若虫的前期致死速率较快,而分离株IJID003在后期侵染速率较快,处理后6 d两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效果相当。表明爪哇棒束孢分离株IJID003具有产孢量高且致病力强的特点,在埃及吹绵蚧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