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1]和凤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是近年来流行的室内盆栽植物[2]。红掌的主要致病菌有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棘腐霉Pythiumpringshei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青枯拉尔氏菌R  相似文献   

2.
河北和山东鸭梨果实上链格孢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查清造成鸭梨果实储藏期黑斑病的链格孢Alternaria的种类,从其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分离的链格孢菌进行了研究.经对分离到的188支Alternaria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共确定了3个种,即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和侵染链格孢A.infectoria,比例分别为41.0%、54.8%和1.6%.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Altemaria大孢子种彼此间及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之间可以根据ITS和gpd序列差异明确区分;而供试的多数小孢子种在ITS和gpd序列上差异很小,无法区分.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杭州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田水稻根际土壤中发现了大量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少量雄虫。2龄幼虫的形态学特征与已报道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对核糖体DNA(rDNA)18S、28S和ITS基因,以及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在Genbank中与已登录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序列比对,发现其相似度高达99%~100%。在Genbank中登录其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rDNA ITS和线粒体COⅠ可以作为快速鉴定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基因,能将其与其近似种完全区分。  相似文献   

4.
对一批引进后隔离培养中患病的红掌种苗,进行了根系线虫检测,通过病症分析、线虫形态测量、rDNA-ITS区序列分析等鉴定,结果表明:检测的线虫形态和香蕉穿孔线虫基本一致,rDNA-ITS区测序结果序列一致性为98%~100%.本报道再次证明香蕉穿孔线虫在红掌上的分布和危害,应该对种苗的跨区引进和种植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快速鉴定甘蔗簇粉蚧,利用显微技术对虫体进行观察,再提取单头粉蚧基因组DNA,应用COI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PCR产物测序分析后,输入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并应用MEGA11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甘蔗簇粉蚧主要形态特征为具有18对刺孔群,钉状单孔散布背面,多格腺少,仅在阴门附近,领状管腺无。所获得的COI基因序列与甘蔗簇粉蚧具有100%一致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样品的COI基因序列均与甘蔗簇粉蚧处于同一分支中。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粉蚧的检疫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系统发育树和致病力检测等方法对河南周口地区番茄茎腐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检测,以期为茎腐病的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从周口地区番茄上分离的茎腐病病原菌属于镰孢属,IT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定其为茄镰孢,分离物与茄镰孢福建分离物(JN232141.1)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个进化支上,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植物中该病菌对茄科植物龙葵的致病力最强,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多种植物。  相似文献   

7.
本篇详细记载世界蛇潜蝇属Ophiomyia Braschnikov和东潜蝇属Japanagramyza Sasakawa现知11种害虫的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并编制分种检索表和附相应特征图,以供分类鉴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景观树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胞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 Ohshima,1974)。该日本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374~421μm;唇区有3个唇环;口针粗壮,长16.5~19.2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3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2.9~30.7μm,约占尾长的5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D2/D3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ITS序列酶切分析证实该鉴定结论,这是我国首次截获旱稻胞囊线虫。  相似文献   

9.
北京口岸从英国邮寄进境的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Benth)宿根植物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三叶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trifolii Goffart,1932)。该英国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439~539μm;唇区有3或4个唇环;口针粗壮,长26.3~29.7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7.7~39.5μm,约占尾长的6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证实该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来自美国的樱桃中截获卷蛾科幼虫,选用引物mt6/mt9对其线粒体DNA的COI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后,与Genbank及BOLDSYSTEMS v2.5中已知序列比对,并对截获幼虫进行形态描述,与前人描述进行核实比较,综合分子生物学证据和幼虫形态特征最终确定为蔷薇斜条卷叶蛾。  相似文献   

11.
江西瑞昌山药炭疽病菌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江西瑞昌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归属,本文从当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炭疽病叶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通过组织分离获得8个在培养性状和分生孢子形态大小均一致且均具有致病性的分离株,8个分离株在PDA平板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色至深灰色,菌落中央产生橘红色黏质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单胞,大小为(15.6~18.0)μm×(3.6~6.0)μm.对其中之一的分离株YRRC-1进行rDNA-ITS区段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长度为536 bp的rDNA-ITS序列,该序列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对应序列同源性达100%.根据分离病菌的培养特征、形态大小和序列鉴定结果,认为瑞昌山药炭疽病菌属于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世界伪萝潜蝇属及角潜蝇属现知 15种害虫的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 ,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并附相应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玉米茎基部镰刀菌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河南省玉米茎基部镰刀菌(Fusarium spp.)的种群组成及分布, 2011和2012年, 我们采集了河南省14个地市42个县(区)的玉米茎基腐病病样, 分离得到16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首先对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 在此基础上使用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于部分PCR检测未能确认的菌株进行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基因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 最终将163个菌株鉴定到种。结果表明在163个菌株中, 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为优势种, 占44.2%(72株), 其次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 分别占28.8%(47株)和27.0%(44株)。豫西北的焦作(47.6%)、洛阳(50.0%)及豫中的许昌(45.5%)均以F. verticillioides为主, 豫东的商丘(42.9%)、开封(57.1%)以F. proliferatum为主, 豫北的安阳(66.7%)、濮阳(71.4%)、新乡(62.5%)和豫南的南阳(57.1%)、驻马店(45.0%)以及中部的郑州(57.1%)、漯河(66.7%)则均以F. graminea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褐腐病菌三种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口岸检疫的、可快速鉴定三种褐腐菌,即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核果褐腐菌(M. laxa)和仁果褐腐菌(M. fructigena)的方法,采用Lane等基于形态学特征的方法对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的58株褐腐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并以这些菌及三个种的标准菌株为材料比较了已报道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发现,58株菌中有53株是美澳型核果褐腐菌,2株为核果褐腐菌,3株为仁果褐腐菌。采用Ioos等的PCR方法,从3个标准菌株、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2株核果褐腐菌中都只扩增出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3株仁果褐腐菌中的2株中扩增出了两个种的特征条带。采用Ma等的方法,从美澳型核果褐腐菌标准菌株、采自国内的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标准菌株中,只扩增到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采自国内的2株核果褐腐菌株中不仅扩增出了核果褐腐菌的条带还扩增出了美澳型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3株仁果褐腐菌株产生了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仁果褐腐菌标准菌株中没有得到产物。采用Cote等的方法,只从16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中扩增出该种的特征条带,从其余菌株(包括标准菌株)中没有获得产物。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oos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褐腐菌;Ma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而不适用于检测其它两个种;而仁果褐腐菌的分子检测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湖北省部分地区疑似红火蚁的蚂蚁种类,在形态学上,通过观察蚂蚁的腹柄结、触角、上颚和唇基等形态特征并与红火蚁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对蚂蚁样品的COI基因进行测序并与红火蚁的COI基因进行序列比对,进行蚂蚁种类鉴定.根据蚂蚁样品的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武汉市蔡甸区的蚂蚁样品为红火蚁;咸宁市崇阳县、...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口岸从旅客携带进境的树苗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为无花果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ci Kirjanova,1954)。该2龄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409.9~454.4μm;唇环3个;口针发达,长22.6~24.0μm,基部球圆形略向前倾斜;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尾部透明区长24.7~30.5μm,约占尾长的1/2。序列分析显示其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无花果孢囊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9.48%~99.90%,序列差异为1~5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线虫与无花果孢囊线虫处于一个聚类组内。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无花果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7.
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廊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田内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种类,对362份罹病枯萎大豆植株进行病原真菌分离,得到335株真菌;使用镰刀菌通用引物鉴定出镰刀菌(Fusarium spp.) 279株,占分离菌株83.3%;镰刀菌特异性引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进一步鉴定镰刀菌种类,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89株,占分离菌株56.4%;茄病镰刀菌(F. solani)67株占20.0%、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6株占4.8%、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3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um)2株、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和厚孢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各1株;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数量最多的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中约92.8%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该试验基地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豆孢囊线虫与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大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世界植潜蝇属及拟植潜蝇属现知 13种害虫的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 ,并编制成种检索表和附相应特征图 ,供同行分类鉴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番石榴果实蝇(Bactrocera(B.)correcta(Bezzi,1916))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果蔬最为严重的实蝇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检疫性害虫。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番石榴果实蝇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扩散分布及防治研究概况,为进一步认识和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南京中山植物园王莲育苗池中的朗伍德王莲(Victoria‘Longwood Hybrid’)发生了叶片腐烂病。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发病部位稳定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低等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发病株产生与自然侵染相同的症状,并重新分离到相同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病株分离物被鉴定为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在王莲上分离出旋柄腐霉并证明其为王莲的致病菌。该病害被定名为王莲腐霉叶腐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