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新  简恒 《植物保护》2010,36(3):117-120
本文对采自河北张家口市察北区、危害马铃薯的线虫(编号De-Chabei)进行了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其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一致,采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扩增rD-NA-ITS区的长度为1130bp,测序比对以及采用马铃薯茎线虫B型特异性引物DdL1/DdL2扩增得到485bp特异性片段,表明与B型或L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再次证明该型线虫在河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2013年8月,在中国昆明发现一种枣子果实的腐烂病。通过致病性测试,证明从发病组织分离出的病菌能引起枣子果实腐烂。经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甘薯长喙壳菌。这是在中国首次报道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的枣子果实腐烂病。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在中国昆明发现一种枣子果实的腐烂病。通过致病性测试,证明从发病组织分离出的病菌能引起枣子果实腐烂。经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甘薯长喙壳菌。这是在中国首次报道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的枣子果实腐烂病。  相似文献   

4.
文学 《植物保护》1995,21(3):52-52
山西、河北首次发现杏树腐烂病1993年7月,笔者应邀到河北省蔚县考察诊断仁用杏死树原因。该县常宁乡司街村一个17年生仁用杏树园,在开花展叶时病树逐渐枯死,死株率约有4%。宋家在一个6~7年生仁用杏树园也有个别病株。1994年5月山西广灵县加斗乡的5年...  相似文献   

5.
大豆疫病     
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部与茎部腐烂病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东北部,1951年发现于俄亥俄州的西南部。1955年首次发表了该病的报道。疫菌的腐烂病仅在美国和加拿大有所报道。对于感病的大豆品种这种病是很具有毁灭性的。它能造成严重缺株,并使产量减少50%以上。损失的程度因土壤类型、降雨量、耕作方法和品种而异。疫霉引起的腐烂病在低洼、  相似文献   

6.
梨波氏盘菌(Potebniamyces pyri,是一种危害苹果、梨等植物的弱病原菌,除了引起果树树皮的溃疡或坏死外,还可以引起储藏期梨果的腐烂病.该病曾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发现,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发生严重,给当地梨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在中国尚无分布,因此对P.pyri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茄科茄属植物,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1])。马铃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多种微量营养素和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2,3])。马铃薯根茎腐烂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是马铃薯采后的主要病害~([4])。甘薯长喙壳菌也引起多种植物果实腐烂,如巴西首次报道甘薯长喙壳菌侵染鸡蛋  相似文献   

8.
柑橘果实壳梭孢腐烂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果实腐烂病引起伦晚脐橙果皮褐化、坚硬、缩水,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2017年对湖北宜昌采集的伦晚脐橙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明确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该病菌也可侵染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腐烂。这是关于小新壳梭孢N. parvum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已经同意对含杜邦杀虫剂氯虫酰胺的一个产品的首次批准。Coragen(氯虫酰胺200g/L)是一个悬浮剂,用于梨果防治苹果小卷蛾。在葡萄、玉米和马铃薯上防治多种害虫的用途也在批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梨套袋对柑橘小实蝇的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9年连续3年在浙江大学果园监测柑橘小实蝇发生动态,调查其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套袋梨区与不套袋梨区的柑橘小实蝇虫口数量和危害程度相差甚大,诱虫量后者比前者多5.35倍。2007-2008年套袋梨区在梨果采收前诱虫量很少,仅占总诱虫量的0.25%,盛发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梨果几乎不遭受柑橘小实蝇危害;而不套袋梨区在梨果采收前诱虫量占总诱虫量的6.06%,成虫盛发期在8月中旬-10月中下旬,覆盖着梨果的整个转色至成熟采收期,采收期梨果受害率高达78%~95%。由此表明,采取梨果套袋和及时捡拾落果并加以妥善处理,能显著减少柑橘小实蝇对梨果的危害程度,推迟和缩短成虫盛发期,是控制柑橘小实蝇的安全、环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后腐烂给柑橘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2018年从陕西城固采集的温州蜜柑发病果实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证实获得的菌株CBS1可以通过伤口侵染温州蜜柑、椪柑、沃柑和伦晚脐橙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基于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CBS1鉴定为Rhizopus stolonifer,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这是我国R. stolonifer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正>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可引起马铃薯、黄瓜等多种作物的软腐病,具有十分广泛的寄主范围。近年来,随着甜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山东、河北、辽宁等多个甜瓜种植区出现茎秆严重腐烂的现象,发病初期甜瓜茎秆出现褐色病斑,然后逐渐腐烂,导致植株整株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山东寿光、昌乐和莱西疑似甜瓜茎软腐病的病株进行调查采样(图1-A、B),通过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为该地区细菌病害的病原分析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真菌有害生物——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在中国的适生性以及入侵风险,采用专家评判的生物学建模方法确立了其适生性评判标准,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同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量化分析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适生范围,中、高度适生区随季节变化明显。1—4月,中、高度适生区从南到北逐渐扩大;6月,高度适生区扩展到东北和新疆北部;9—10月,在苹果采摘前期和采摘期,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处于侵染活跃期,其高度适生区域面积最大,包含了陕西、河北、山东、甘肃、辽宁、河南、山西等我国苹果和梨主产区。按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对15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计算所得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54,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属特别危险。  相似文献   

14.
甘薯茎线虫rDNA-ITS1区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甘薯茎线虫rDNA-ITS1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采自我国河北、山东、安徽的甘薯茎线虫16个地理种群的ITS1区序列分化为短型(S)和长型(L)2种基因型。山东费县芍药山乡4个地理种群为L型,ITS1区长度为466 bp;河北、安徽和山东费县新庄乡的12个地理种群为S型,ITS1区长度为288 bp。甘薯茎线虫与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的rDNA-ITS1序列同源性为52.0%~52.5%,与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序列同源性为82.0%~85.4%;我国甘薯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同源性为96.6%~100.0%。  相似文献   

15.
星裂壳孢梨果腐病和苹果果腐病分别由Phacidiopycnis(缩写:Ph.)pyri和Ph.washingtonensis侵染所致,这两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尚未有发生为害的报道,前者在欧洲和北美梨和苹果产区为害严重,而目前后者则仅在美国报道.本文介绍了以上两种病害的发生分布、寄主范围、病原菌及其形态特征、侵染特点及为害症状、病原菌培养性状、生物学特性、分离和鉴定方法、致病性测定及简要的防治方法;初步分析了病害的传播途径.自2008年4月起首次并连续3次从佛山澜石口岸截获的美国进境苹果中截获星裂壳孢苹果果腐病(Ph.washingtonensis),根据此疫情本文阐述了梨果腐病和苹果果腐病在我国口岸检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腐烂茎线虫在我国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烂茎线虫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为害马铃薯和甘薯。介绍了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害症状和鉴定方法,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腐烂茎线虫在我国的危险性综合评价值R值为0.881 9,判定在我国的风险性为最高风险级别。结合前人研究与实践,对腐烂茎线虫的防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中的1个线虫群体Hp1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采用线虫通用引物对其rDNA-ITS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利用PAUP软件以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线虫群体有6条侧线,头部略缢缩,口针明显,中食道球呈长纺锤形,食道峡部窄而细长;雌虫阴门稍突起,后阴子宫囊较长;雄虫交合刺略向腹面弯曲,引带短,具交合伞。其形态测量值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rDNA-ITS PCR扩增片段916 bp,经BLAST比对,该ITS序列与腐烂茎线虫序列相似度最高。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群体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B基因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与C型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将群体Hp1鉴定为腐烂茎线虫C基因型,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腐烂线虫为害马铃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中的1个线虫群体Hp1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采用线虫通用引物对其rDNA-ITS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利用PAUP软件以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线虫群体有6条侧线,头部略缢缩,口针明显,中食道球呈长纺锤形,食道峡部窄而细长;雌虫阴门稍突起,后阴子宫囊较长;雄虫交合刺略向腹面弯曲,引带短,具交合伞。其形态测量值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rDNA-ITS PCR扩增片段916 bp,经BLAST比对,该ITS序列与腐烂茎线虫序列相似度最高。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群体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B基因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与C型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将群体Hp1鉴定为腐烂茎线虫C基因型,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腐烂线虫为害马铃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6年以来广东省主要甘薯产区发现1种甘薯新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变黄,茎基部呈黑色水浸状腐烂,并逐渐沿茎枝向顶端腐烂,后整株倒伏、死亡。从甘薯病茎部分离得到了病菌,经柯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采用茎枝、菌液共培养法接种8个甘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无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较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病害。   相似文献   

20.
三七根腐病田间分级标准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 F. H. Chen]根腐病尚无病害分级标准,为发现抗病种质资源和评估病害防控效果,本研究建立了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从云南省文山州收集200株发生根腐病的三年生植株,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不同腐烂程度的98株样本,通过对表面腐烂占比、横截面腐烂、支须根腐烂、芽及芦头腐烂5项指标进行描述,采用SPSS21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制定了如下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0级,健康,无症状;1级,腐烂仅发生在块根表面、且0<腐烂面积占比≤10%,或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腐烂面积占比≤10%;2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10%<腐烂面积占比≤40%,支须根无腐烂;3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40%<腐烂面积占比≤50%,支须根腐烂;4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0%<腐烂面积占比≤70%,支须根腐烂脱落;5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腐烂面积占比>70%直至整个块根完全腐烂,支须根腐烂。本标准于2016~2017年连续2年被用于评价土壤处理防控三七根腐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标准可以较好地对不同土壤处理的防病效果进行量化和评估,且与传统分级标准相比,其评价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